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意见》还强调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全社会要关心职工、居民的家庭教育问题,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出表率。
9月20日——“公民道德日”即将到来,“新观察”栏目连续2期聚焦家庭、育儿、道德,为您和您的孩子、家人送上一份真诚的礼物。
家庭是思想道德的启蒙学校
现在,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然而有不少年轻父母却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只强调教孩子识字、读书、学外语、背古诗、弹钢琴、学绘画、学舞蹈等,而把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这种现象相当普遍,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有的父母说:“孩子还小,不大懂事,管教也没用;等孩子长大一点,懂事以后再教也不迟。”
其实,这是一种糊涂认识。孩子“不懂事”,这恰恰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的极好时机。孩子年龄虽小,但感受能力却非常强,可塑性也很强。也就是说,小时候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作用最明显,效果也最好。
《易经-蒙卦》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说,对蒙而无知的童子,及早施教,使之不失其正,是圣人之功。清朝末年的《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也指出:“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教育第一基址。”这是说早期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是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奠基的作用。
也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时候形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特别牢固、持久,就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会给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影响人的一生。“幼儿是成人之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幼儿好模仿,又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如果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而放弃早期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品德,如果想等孩子长大了再管教,那就很难纠正了。明朝王阳明曾指出:“习与性成,则严师益友不能劝勉,酉农 赏重罚不能匡正矣。”许多失足青少年就是因为缺乏早期道德教育,而养成了不良品德和习惯,长大后又恶性膨胀,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种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有的父母还认为,孩子小时候,是智力开发的极好时机,要抓紧时间让孩子多学习一些知识。这种想法并不错,但是,不能把早期智力开发和早期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对立起来。其实智力开发和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品德教育;同样,进行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知识教育。小孩子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不论是吸取知识还是塑造德行,都应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二者并举不仅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还会双双获益。
特别是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影响学习效果和成绩的一项重要因素。文化学习优秀的孩子,往往在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也很出色,即“品学兼优”;而那些在文化学习上落后的学生,往往是从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滑坡”开始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上发生的问题常常是“厌学”和“弃学”的先导。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人德行的培养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场所,是人生最初的生存、生活环境,所以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家庭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就像物理学中的“磁场”,生活在其中,不由自主地就被“支配”,不知不觉地便接受了教育,一切都可以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实现。而且,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浸染和反复的实践,教育影响相当深刻,甚至能深入“骨髓”,伴随人的一生。
作为家长,未成年人的首任教师,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引路人,应当切实担负起这个神圣的责任来,“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家长一定要通过树立自身榜样,赢得孩子的信任和亲近,共同营造出德行修养的美好氛围。
因此,家庭教育在子女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从相对意义来说,家庭就是子女思想道德的启蒙学校。
赵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