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推门走进宝宝的卧室,4岁的宝宝正和小朋友们玩过家家的游戏。宝宝是女孩,可是,她却在扮演新郎。
1. “别玩了,”
“你是个女孩,就要有个女孩的样子么。”
“放开我,我就要当爸爸。” ×
2. “快走快走,玩这种游戏,把我家宝宝都带坏了。”
“妈妈,我不想让他们走。你别赶他们走。” × 3. “你们在玩什么游戏啊?可不可以算我一个?”
“好啊,我是爸爸,你来扮奶奶。好不好?”
“好啊。不过,等下要换过来,你当妈妈,我做外婆。”√
点 评:
玩过家家,是这个时期孩子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角色互换在游戏中较为常见。孩子往往通过这种角色互换,来体验成人或异性小朋友的心理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心疼孩子的家长往往认为,这会造成孩子性心理错位。
场景一中的妈妈,觉得孩子玩这种角色互换的游戏,可能会造成性心理错位,所以打断了孩子的游戏,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逆反心理。过分强调男女区分,甚至会提醒到孩子注意异性间的区别。场景二中的妈妈,做法更是粗糙,在打断孩子游戏的同时,还破坏了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环节,为孩子的社会交往,造成了障碍,最不足取。场景三中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家长有效地融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和孩子平等地进行对话,增进了亲子关系,并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对孩子进行了性别角色的定位。
和孩子交流,特别是向孩子说性,有时就需要不着痕迹,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而非夸夸其谈,那样孩子反而不愿接受。(文/李 强 责任编辑:三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