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会做人”的基本内涵
引导孩子学会做人,是“父母之道”的核心问题。中国民间有几句传统的骂人话,叫作“不是人”,或曰“没人味儿”、“畜牲!”等。这骂语的份量其实是相当重的,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了被骂者做人的起码资格和条件;同时这话也说明,做人的标准是有底线的。
《人民政协报》2003年8月6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教育应先教会学生做人》。文章说:“‘我们国内的博士要学的首先不是技术,而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只是顾自己’。这是我们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两位研究员对国内学生的评价。”从该文列举的一些事例看,我们的一些人在外面的表现确实让国人感到丢脸。比如;一稿多投,写虚假推荐信,不守信用,用公司设备打印武侠小说,拿单位文具送朋友,用办公电话偷打国际长途,甚至上完厕所不冲马桶…… 文章说:“有些博士都毕业了,却连一些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这样的学生虽然智商很高,但因无法与人合作而难有大的建树。”从文章的字里行间, 我们看到了作者 为上述情况感到痛惜和尴尬。据说现在一些国外高校已经对中国学生说“不”。
那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学会做人包括哪些方面?为人父母者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做人”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它指的是一个健全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它是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方面的总和。它的核心内涵是人格或心理因素,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好奇心、同情心、自立精神、敬业精神、竞争合作精神、开拓拼搏精神、实干精神、乐观精神、表达能力、操作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自学能力、生活处理能力、行动自律、决策自主、品德自修、情感自悦、心态自控等等方面。所谓“学习做人”,按中国传统说法就是“修身”,按现代科学理论叫做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等都包括在内,概括起来有以下几项:一、传授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二选定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三、培养社会角色;四、学习行为规范。所谓行为规范就是人行为办事的规矩和方式。每一种地位都有一套行为模式,都有一系列的规范,这是维持社会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
人生的最初时段,社会心理学表述为 “依赖生活期”,也就是被称为“孩子”的那整个“未成年”期。这个时段从乳儿期一直拖至少年期甚至青年期。这期间,主要任务就是发育身体和学习社会生活,学习做人。
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育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人脑的结构,要到十三四岁才基本成熟,才能进行较完备的高级脑力劳动,从而积累大量的知识,为继承社会事业,从事新的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类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并向前发展,与人的依赖生活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机会是分不开的。个人在依赖生活期的学习,首先是自我的认知,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以及与别人的社会关系,学习在社会关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然后学习各种科学文化,进入广阔的知识领域。正因为如此,社会行为方式才能通过下一代人的这些学习与实践表现,传递和发展下去。
因为我们安排把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健心和学会学习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所以在学习做人这一节里,我们只对孩子在依赖生活期中必须学会的东西做个总体把握, 并着重谈谈培养健全人格和生命价值实现问题。
所谓人格,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特性的统一体、各种特性的配合型式。那么它究竟是那些特性的统一体和配合型式? 1957年,学者卡特尔 提出人格16种因素;同年吉尔福特提出7种特性;1960奥尔波特又归纳为10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
①体格上的特性。如身高、体重、姿势、体态、面目表情、健康、感官等。
②精神上的特性。如一般心理能力,能力倾向,含智能、记忆、知觉、推理、判断、想象等。
③特殊能力。如音乐、美术、运动、社交等能力。
④经验。如知识、兴趣、态度等。
⑤气质。即情绪的表现,如兴奋或恬静、愉快或忧郁、勇敢或懦弱。
⑥意志。即行为的自制力,克服困难的能量。如积极或消极,果断或犹豫,坚韧或屈服等。
⑦品质。即道德的行为,如诚实或虚伪,公正或自私,守法或犯禁等。
从上述的归纳可以看出,人格培养的内容相当丰富。人格这种看似抽象的东西,但完全可以从人的具体表现中看得出来。它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人格是一种格式。 如果一个人的许多特性各自独立,象变色龙那样,朝秦暮楚、喜怒无常、变幻莫测,那便无统一的人格可 言。
第二,个人的特性在整个的人格体系中,表现相当稳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需稍加留意,便可看到,尽管环境在不断变化,但个人人格特性的表现却相当固定。一个诚实的人,对朋友是诚实的,对素不相识的入也是诚实的;对老人是诚实的,对儿童也是诚实的。象这样一个人,诚实的特性是他人格的一个因素,因为它已经固定化了,或者说他已养成习惯了。不过,人的特性的固定化程度,是因人或因特性而有所不同的。
第三,人格的各种特性在整个人格体系中,表现得相当统一。我们知道,个人的人格在应付各种社会环境时,有各种不同的行为特性的表现,但有关行为特性必然是相当一致的。
第四,人在幼年时,人格还只是在形成的过程中,仅具 备成年时人格形式的一种基础。以后人渐渐长大,其行为特性开始固定化、统一化。到了成年时期,个人的人格型式才具有相当的固定性和统一性。以后即使因环境的关系,在行为特性上略有改变,但基本型式并不变动。在交往中,人们常根据某人人格的型式推断某人的行为,就是因为人格型式极少变动的缘故。
总之,人格是个人特性的配合型式,是个人特性构成的一种格式,它从人的幼年时期就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和统一性。特别应指出,个人行为特性的配合型式及其稳定性、统一性是在社会环境中渐渐发展形成的,并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
人的人格,有正常与失调之 别。正常的人格称为 和谐的人格, 其含义是: “在不 同的空间与时间内,个人 的思想、观念、目的及所表现的活动虽有不同,但能互相协调,也无内心的冲突与矛盾。” 和谐的人格,各主要的特征如道德品质、智慧能力以及体格等都得到平均的发展;感情的冲动常受到理智的控制;内心无冲突;言行一致、可靠、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社会关系适宜,易与人合作;有较强的义务感和工作责任感。失调的人格又称“解组的人格”,主要特征是:各主要特征如道德、智慧、体格没有平均发展(象体格好而道德坏、智慧高而道德低等);理智受情感的支配;内心常有冲突;言行不一致、不可靠、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社会关系不得当,不能与人合作,不能适应社会环境,而易与人发生冲突;缺乏义务感,工作不负责任,以至于连维持自己的生活也困难。
从现实生活中来看,绝对和谐的人格不多,而绝对失调的人格也少见,绝大多数是介于两者之间,只是有的更加靠近和谐,有的更加靠近失调罢了。失调程度较严重的情况, 按失调程度的大小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双重人格。这就是在生活 中被人们称之为戴假面具的人。这种人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互相矛盾的行为 标准。他 对这个人说 一种话,对那个人又说另一种话。 有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是由于个人的人格发展不健全,不能把人生价值统一化,另一方面乃是由于群体标准的不一致。
②冲突的人格。当一个人遇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人生价值而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他的内心就要发生冲突,其人格就成为冲突的人格。这种人格多半产生于社会动乱、文化失调、群体生活无一定的道德标准的时代,或是由于换了环境而不能适应的结果。这种冲突若是持久未决或趋于极端,则容易发展为精神病或自杀。
③道德堕落的人格。有的人或由于人格组织的不健全,或由于恶劣环境的影响,或由于自己愿望的不能满足,因而表现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不务正业、自暴自弃,沉湎于酒色之中,最终丧失社会地位,为人们所不齿。
④ 精神病患者。精神病的种类很多,有的轻, 有的重。普通所谓 解组的人格大半指此种人。其中比较严重者可视为人格完全解组。这种人所表现的共同特征是心理功能失常、意志丧失、思想纷乱、语无伦次。考其原因,有的是由于遗传, 有的是由于欲望不能满足或社会关系失调。若是个人欲望简单而又易于满 足,同时社会关系和谐,群体生活安定,文化没有冲突, 精神病就会很少发生。据说自 杀的人多半是精神病患者。
对解组人格的矫治,社会心理学称为“人格改组”。所谓人格改组是 指将人格体系不协调的各部分重新协调起来的过程,也就是将失调 的人 格改变成为和谐的、健全的、能适应群体生活的人格的过程。人格改组在有些情况下能够较快地达到,即一个有变态人格的人,在较短的时间里变好了。不过此种情况是较为少见的,多数情况下都是较 慢的 。特别是人格失调 比较严 重的,如道德堕落或 精神病患者,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常态。
前面我们较多地介绍了人格方面的基本常识,主要是为了帮助为人父母者认识人格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引导孩子学会做人的重要性。
关于做人的标准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表述。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可算是做人的一种高境界。
关于如何教孩子学会做人的问题,《创新教育全书》在第五编第三章曾有过专门阐述,题目是“学会做人:教育创新的根本”,其要点为:“热爱祖国:不需要理由的意识和行为”;“公民意识:做人的基本水准”;“克己宽仁:让世界充满爱”;“善待挫折:砥砺人生成长”。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同志也曾说过:“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中小学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思想教育内容,一是爱国意识,学校要把五爱教育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期抓下去;二是公民意识,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忠于职守的品质;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
引导孩子学习做人,说复杂,确实复杂,说简单,也十分简单。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为人父母者自己要经常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做人的问题,并身体力行之;再在这个基础上,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传给孩子。《父母之道》理论认为,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做人,更应该注意根本性和全面性,要多从孩子的安身立命和长远发展着想。在我们现有的文化中,人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金钱和辛苦用在美化外表上(请看当前的广告宣传和人们的言谈兴趣),而忽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人格、思考和认识的能力、了解过去、创造未来的能力。 为了体现根本性和全面性的要求,本书向为人父母者提出三点建议,这建议的要求看似高难,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做到,那就是:给孩子一份“生命使用说明书”,引导孩子“感悟生命”、“使用生命”、“升华生命”;给孩子一套“生活哲学”,引导孩子“实现自我”;让孩子牢记“三句话”,大胆往前走,鼓励孩子“超越自我”。我们在这里只是介绍一些目前适用的参考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肯定会越来越丰富,可作为参考“教材”的资料会越来越多。
二、给孩子一份“生命使用说明书”
给孩子一份“生命使用说明书”,指导他努力延长生命时间,扩大生命空间,提高生命质量,争取成为那“1%的价值实现者”,这是引导孩子学会做人的一个关键。
所谓“给孩子一份生命使用说明书”,就是要让孩子由浅入深地逐步知道自己在各个成长阶段和各个方面都有哪些任务,以便有计划地自觉去完成。有一本以此为题的书,很值得为人父母者和孩子一起来读。
《生命使用说明书》(许海、王飞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一书,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耶稣语)的旗帜下,探讨了人应该如何争取高质量、高效率、高格调的生活,并按照“感悟生命”、“使用生命”和“升华生命”三个层次,阐述了人生价值实现问题,这对每个热爱生命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启发。
在“感悟生命”(上篇)中,该书提出要“找点时间研究一下自己”,“找点时间思考一下人生”,进而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讲述了人的价值世界中的五个“必备”,即健康、幸福、友谊、尊严和实现自我。
在“使用生命”(中篇)中,它提出了“不可缺少的人生三大素质”(学习素质、实践素质、创新素质),和必须“告别”的“人性四大弱点”(懒惰、嫉妒、自卑、忧虑);在“运筹人生谋略”一章里,还阐述了“提高生命效率的三大要求”(节约生命时间、拓展生存空间、开掘生命潜能),介绍了“推出‘自我产品’的四大注意事项”(充分认识自我、合理设计自我、努力改造自我、恰当推销自我),开列了“实现人生战略的六大法则”(自己决定命运、确定发展方向、严格要求自己、抓住人生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坚定顽强行动)。
在“升华生命”(下篇)中,该书阐述了“调整人生姿态”、“开创人生艺术”、“开拓人生境界”三个高层次问题。“调整人生姿态”一章里,提出了三种姿态,即自尊(自尊的理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生命负责)、自信(充满自信的方法:充实自我、以己度人、勇于锻炼)和自强(坚强有力的生存法则:适应环境、不断发展、扬长避短);“开创人生艺术”一章里,介绍了四种艺术,即把握真实(真实地存在、真实地思想、真实地快乐)、学会善待(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懂得审美(善于发现美、善于培育美、善于欣赏美);“开拓人生境界”一章里,开列了三重境界,第一重超越凡俗(挥却琐事烦恼、抛开名利束缚),第二重超越自我(超越自身环境、提升自身灵魂),第三重走向自由(回归自身灵性、回归自然天籁、回归自由生命)。
当然,这本书所提供的模式,不一定是生命使用的最佳模式,更不可能是惟一模式,但是它给我们提供的思路却是颇有启发性的。“让孩子带着问题上路”,思考着去实践,自觉地学习做人,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肯定会更清醒些和有把握些。
实现自我是所有人的普遍要求,但是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大体上只有1%左右的人能够基本实现,大部分人都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实现理想的自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能量,从现实的自我变为理想的自我呢?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才能得到改善的问题。应当指出的是,这个百分比并非“由于名额限制”造成的,只要主观上发挥和客观上利用得好,任何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在探究成功的自我实现者的秘密时,专家们发现,具备自我实现者的素质是他们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特征:
(1)准确而充分地知觉现实。自我实现者能够真实地看待现实,不在知觉中掺杂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或带有防御性色彩,因而能有效地预见未来。
(2)对自己、对别人、对自然表现出较大的宽容,承认事物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不排斥事情的消极方面。
(3)显示出天然质朴的气质。自我实现者倾向于流露自己的真实感情,他们的感觉和认识是什么,就说什么,做什么。他们不把自己隐藏起来,不带假面具,不按别人的期望行事,而是忠实于自已。
(4)倾向于关心问题而不是关心自己。自我实现者的典型特征是致力于一些能够发挥他们能力的工作、事业和使命,这和非我实现的自我中心特征形成鲜明对照。
(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需要与别人处于持续的接触与依赖关系中,他们能控制自己不介入争执,不为造成常人混乱的事物所干扰和烦恼。他们容易保持冷漠,沉默寡言,平静安详,因此能安然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与不幸。 、
(6)他们是自主的,因而倾向独立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们更多依赖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较少地依赖外部世界。他们已经能够强壮地独立于他人的观念和影响,所谓尊重、地位、报答、名气、威望、爱等,与自我完善和内在成长相比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们能够自我指引,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7)显示出永不衰退的欣赏力。自我实现者以敬畏、惊奇和愉悦的心情不断地体验和感受生活。在他们看来,每一个婴儿,每一次日出,都像第一次见到时那么美妙,那么动人心弦。多年的夫妻生活仍如同初恋一般。他们总是能够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发掘出巨大的灵感和喜悦。
(8)有周期性的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所有人都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在性,但只有自我实现的人才可能处于这种体验的震撼之下,因为这种人不会在这种体验中感到恐惧,因此不会以任何方式去压抑它。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的次数不尽一样。高峰出现少的人往往是比较注重实际的实践型的人,高峰出现多的往往是更高、更有诗意的人,并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更加超脱,更有神秘倾向。
(9)倾向于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朋友和家庭,而且关心世界上所有其他不同文化中的人类。自我实现者往往对全人类表现出怜悯、同情和真切之爱。
(10)他们只与少数人发展深交和个人友谊。自我实现者倾向于寻找其他的自我实现者作为他们的亲密朋友,这种友谊在数量上很少但深厚。
(11)他们倾向于接受民主价值观。自我实现者不以种族、地位与宗教为基础而看待他人。他们极少有偏见,而愿意向任何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12)具有很强的道德感。自我实现者没有约定俗成的好与坏的观念,但他们几乎总是能够知道他们行为的道德含意。
(13)有比较丰富的毫无恶意的幽默感。自我实现者不愿开伤害或贬低他人的玩笑,相反,他们可能会取笑自己或普遍人类,对世事富有哲学的幽默感。
(14)他们富有创造性。这是每个自我实现者都具有的品质, 不仅表现在著书、创造艺术品的活动中。他们所以有创造性,是因为他们的情感体验更为开阔、更为自发。
(15)他们能抵抗文化的同化。自我实现者倾向于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因为他们的行为受内心世界的指导。如果一种文化标准与他们的价值观相反,他们将公开地不依附于它。在一般生活习俗上并非一定是反对常规者,但在基本观点上则坚持己见。
对照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素质十五条特性”,我们就不难看出一般人的差距所在了。另外,《生命使用说明书》还给我们提供了检测生命质量的20个问 题 ,你也可从中找到差距和努力方向:
1 、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吗?
2 、您有真正了解您关心您的朋友吗?
3 、您一贯以坦诚善意的态度待人吗?
4 、您善于同别人交往吗?
5 、您经常能独立地决定事情吗?
6 、您的办事效率高吗?
7 、您经常能 按您制定的计划办事吗?
8 、您不惧逆境并且有战胜逆境的经验吗?
9 、您动手能力强并经常是果断行动的吗?
10 、您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吗?
11 、您勇于接受挑战并取得成效吗?
12 、您经常有别人没有想到的新思想吗?
13 、您积极乐观充满自信吗?
14 、您能很快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吗?
15 、您善于体会别人难以体会到的事物特点、价值或美感吗?
16 、您经常有幽默感吗?
17 、您对别人热衷的东西有自己的客观评价吗?
18 、您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充实的,有意义的吗?
19 、您认识 现实、理想中的自我吗?
20 、您对自己的形象、特点及发展状况满意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