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引导”
“引导”这个合成词,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引”字,《说文解字》译为“拉开弓”。《辞海》中列出20条含义,主要有:开弓、牵挽、导引、拉车的绳子等。“导”字,《说文解字》注为“导引也”,《辞海》列出5条含义,即:引导、疏通、传导、开导和选择。对“引导”一词的解释是:“带领;向导”等。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较准确地分清了师与徒的责任关系:师傅主要负责解决“入门”和“上路”的问题,“修行”的事,则全靠徒弟自己去努力。家教中也是如此。这里面的“领”字,大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引导”之义。
父母之道用“引导”一词,来表述为人父母者在教孩子学会生存和发展本领的过程中所要做的工作,意在明确外因和内因的关系,使为人父母者选择好角度,把握好尺度,既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又不包办代替,束缚和干扰孩子的发展与进步。好的父母,应当对孩子放得开,抓得住,看得清,引导得当。
引导的内容,应该包括两项基本责任中“教”的全部内容,和“养”的过程中所要“教”的内容。对此,父母之道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引导孩子学会生存、引导孩子学会健体、引导孩子学会健心、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其实,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方面都需要“学会”,目前,归纳的内容和表述的方式也已经很多。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报告和文章形式曾提出“三个学会”,即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我国《创新教育全书》开列了5个方面: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健心、学会劳动、学会审美。李岚清副总理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指出:“素质教育要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基础。”2000年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为《素质教育博览》创刊而写的文章中说:“《素质教育博览》杂志社的同志告诉我,他们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素质教育。’这一办刊宗旨是应该肯定的。他们还说,刊物打算在以下几方面作努力:要让广大学生‘学会生存,承受挫折,树立竞争意识;学会做人,培养爱心,关怀社会人生;学会学习,掌握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学会健体,强壮体魄,迎接未来挑战’,这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是相吻合的。”在这里,由《素质教育博览》提出、经教育部长肯定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共四个方面。另外,2003年3月10日《人民政协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界建言21世纪中国教育”专栏里,发表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卓的署名文章,副题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主题是《学会创造》。
仅就这些资料,我们就已经看到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健心、 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等十几个方面,此外,我还听到有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应变、学会宽容等多种说法。
上述情况表明,对于孩子应该或必须学会些什么,各有关方面不仅都在研究和思考,而且有了许多说法和主张,但是并未形成“确定性意见”。父母之道理论在综合各种意见之后认为,它所概括的五个方面引导任务,基本可以反映人才成长的实际需要,为人父母者掌握到这种程度, 就可以做到不失职、不偏废、不辱使命。
关于这五个方面的排列顺序问题,其实无关紧要,因为,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它们实际上是遵循各自的规律而同步进行的。从讲述的思路来看,可以有两种排法 。一种排法是从父母“拉扯”孩子的角度说, 应该把学会生存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学会生存,保证安全正常地活下去,其他的事情才成为必要,否则便一切都无从谈起。另外四个方面,都是为 解决生存质量问题的:学会健体是为了保证躯体健康,学会健心是为了保证精神健康;学会学习,是为了保证与时俱进,争取个人生命的最高价值;学会做人,是为了与自然相谐、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容。另一种排法是从认识的程序看,应该把学会做人排在前面,因为它是拿总的,其它四个引导 内容也都是学会做人的题中应有之意,只是关于“做人”问题的重点方面的展开。
在实际引导过程中,无论是哪个方面,都有个程序问题。一般都要经过交代任务,明确要求,提高认识,培养兴趣,指导实施,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启发创新突破等阶段,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的程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才能把引导溶入孩子的快乐成长过程中,使之顺理而成章。
引导的最好方法就是“因势利导”。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根据战争的态势加以引导而取得胜利。也就是要利用业已出现的有利时机,施之以有明确意图的推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一切积极因素,使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掌握因势利导的艺术,既要研究“势”,也要研究“导”。“势”是客观存在,“导”是主观努力,只有主观努力符合客观存在,才能“导”得动、“导”得好。在家教中可因势而利导的情况很多, 比如孩子在为友谊问题而苦恼时,正好传授其交友之道;在孩子为解难题而伤神时,帮助其开拓思路、摸索规律,效果最好。
完成各方面的引导任务,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但也有不少需要解决的互通的共同的问题,比如,认识问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实践问题(做或曰行及做法)、态度问题(认真与否)、兴趣问题(最好是把兴趣引到主要任务上来)、思路问题(思维方式)、时间和效率问题(时间及相关的标准、速度、质量)、意志问题(坚持性)等等。就拿时间和效率问题来说吧,孩子的成长期是有限的,谁也无法随意延长,像《三字经》中说的梁颢那样,把“学龄期”延长到82岁,即使考中了状元,又能有什么用?因此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任务。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得明确这一点。我在前面谈过的瑞典人的“时间财富观念”,和香港作家梁凤仪写过的“日子有功”的词句,都是在强调时间的价值,而时间的价值主要是在效率上分野。
引导是父母对子女必须承担的法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这就是说,为人父母者如果不很好地进行引导,从根本上讲,乃是一种违法行为。每个做了父母的人,都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对待这个问题。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