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正文

 父母之道:引导孩子会生存(5)
 2005年09月12日 09:44 《父母之道》

  五、引导孩子在应变中学应变

  把应变能力作为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关注和研究,是父母之道理论对家庭教育理论的部分深化与进一步明晰,这也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所谓 “应变”,就是对“变”之“应”。在这里,变是客观的,应是主观的。 变是
个内涵丰富的词,也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有变化、变动、变更、改变、转变、蜕变、递变、渐变、演变、突变、巨变、骤变和剧变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多种情况和多重含义。

  从哲学上讲,变的实质就是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唯物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中,就有一条专门讲“变”的“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质变即事物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质的突变,是原有度的突破和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转化为他物。这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北宋张载《易说·乾卦》就认为,事物超出极限的、显著的变化是“变”,事物初生的、细微的变化是“化”。这说明中国人早就把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囊括在“变化”这个合成词之中了。

  所谓学会应变,主要是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应变态度问题,二是应变能力问题。是积极主动应变,还是消极被动“应变”(其实这已经算不上“应”变了),从生存的角度说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影响着生命的进程,而且影响着生命的质量。应变能力则更为实际些,因为,光有积极主动的应变态度,若没有灵活应变的能力,也是枉然。但是,态度还是最根本的,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经过努力,能力必然会逐步提高。

  从人对变的态度来讲,有识变和应变两个过程,或者说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其实人们对变的态度,主要决定于某种具体变化对他或他们意味着什么,所以就有思变、求变和怕变、防变的不同,无论是谁都有个基本态度:努力争取往好里变,尽量防止往坏里变。“穷则思变”和“拒腐防变”就是两种不同态度的典型用语。

  儿童少年肉体和精神都处于“大变化期”,变是他们成长的主旋律。所以,对他们进行积极应变的引导和教育非常重要。

  为人父母者引导孩子学习应变,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努力去做:一是自己要增强应变意识,看清“世事多变”的本质,真正把应变能力纳入生存能力结构之中;二是要引导孩子观察瞬息万变的世界和生活现象,逐步认识变化规律;三是指导孩子积极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及时作出恰当的回应;四是帮助孩子在不断的应变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应变能力。

  社会实践一再证明,世事不断在变化之中,不但客观现实在改变,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诠释,也在不断变更。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进入不同的环境时,会碰到处境规范、客观环境对行为的限制,而周围的人的价值观和态度也可能会与自己的不同。以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造环境,令每一个环境都符合自己的行为习惯的。因此,在大多数时候,个人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配合环境的要求。

  在人的生存能力结构中,灵活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灵活应变,是指在精神上及肉体上,都能够因应各种环境及状况而作适当的调适,同时还能充分掌握自我,沉着而不失理智。灵活应变并不代表世故圆滑,不是要勉强自己去迁就别人,但你必须随时观察并且评估情况,随机应变,快速地作出合理的回应,而不要情绪化;培养应变的能力,随时准备行动,把握机会或解决问题,可以帮助你变得更果断。

  近几年国外有心理学研究指出,就一般人来说,能警觉到环境的变化,并顺应时势的转变,灵活地采用适宜的应变方法,比执于一隅,侧重驾驭环境的应变方法,更能帮助人们完成目标,并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和保持精神健康。这种观点同中国传统的生活适应观和成就观十分接近。旧金山美国银行的老板曾经说过: “我们雇用新进的员工,有四个条件:忠诚、可靠、具有应变的能力,以及能够胜任工作。” 这说明,现在应变能力在用人标准上已经有了明确体现。

  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围绕应变能力问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一项研究中,一些大学生报告了他们在最近一次与父母、老师、朋友以及最不喜欢的人交往时,能否完成自己的交往目标并改善与交往对象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能在情境中辨别出较具适应能力的应变方法的参加者,在人际交往上会有更理想的表现。换言之 ,能灵活应变的参加者是更能完成交往目标,并改善与别人的人际关系的。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在较陌生的交往关系中发挥更大的功用。例如刚刚升上大学的学生,面对着新的上课环境,要学习如何与教授、导师相处,因为很多时候,他们要向教授、老师求助。在这类交往中,能够辨别不同环境中所需的应变策略,可以帮助大学新生更有效地完成他们和老师交往的目标。有些大学新生在与老师交往时,担心自己触怒了老师,或令老师对自己不满,所以忐忑不安。不能辨识环境所需的应变方式的大学新生,较常出现这种负面的情绪反应。

  对在职人员来说,他们要与上司、同事交往,有时也会因为工作上的争执而造成不愉快的交往,以致情绪低落,抑郁难解。能辨识不同环境所需的应变方法的人,较能避免这些不愉快的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较和谐的关系,心情也较开朗。

  这些研究也发现,如果交往的对象是家人、同学,或关系很好的人,便比较容易产生较美满的交往过程。因为在这类交往中,不需要更多的灵活应变能力 。可见,灵活应变能力,对处理复杂困难的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帮助你对幸运心存感恩,并且对不幸释怀;同时可以帮助你善用生活中的每一次经验,不论愉快或不愉快。

  一位军事研究发展实验室主任曾说过:要“学会适应,懂得应变,疏导改变而非抗拒改变”。这句话对 处理工作上新构想及新发展而言,是很有用的指标。因为当新构想被提出来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下阵骚动,某些人或许坚决要把他们工作上惊奇而又有益的改变予以铲除。另外一些人则为了本身的缘故,或许想要求变,因此便产生一股内部不安的气氛,同时也欠缺好的判断。

  以上的研究一致发现,能灵活应变的人比“不论在什么处境中都主动监察环境中的危险信息的人”,在完成目标、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情绪健康上,均有较良好的表现。由此可见,灵活应变比执于一隅的应变方法较能适应生活上的要求。即使“一贯地使用主动进取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上的挑战”,也及不上因时制宜。

  我摘引这么多国外研究资料,主要是想说明,应变能力作为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为人父母者的充分重视,必须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培养。

  引导孩子学习应变,最好在应变的实践中进行。在瞬息万变的生活实践中,应变教育的“情境”是不难寻找的。比如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以至升高中、上大学,都面临着许多变化,都需要指点和帮助,在这些关键的时刻恰当地给孩子以必要的指导,不仅有帮助孩子很好适应的直接作用,更具有引导孩子学会应变的深远意义。为了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为人父母者必须先武装自己,进行应变意识、应变能力方面基本知识的学习;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对孩子应变态度(积极或消极)、应变速度(反应快慢)、应变准确度(回应正确与否)等方面的考察与指导。

  变,意味着旧格局的改变和新情况的产生,完全有可能原来对你有利的东西“去”了,对你不利的却“来”了。但这绝不会是绝对的,肯定也会有新的有利条件的出现。因此,所谓应变,必然包含着如何处理挑战与机遇问题、选择与放弃问题、抗争与适应问题等等。比如换班主任,对班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变”,班主任的性别、年龄、专业、性格、爱好诸多方面的不同,对班内每个孩子都分别意味着一点什么,因此,换班主任的时候就是对每个学生的一次考验,有的学生很快就适应了,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有的则迟迟调整不过来,甚至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更多的则是学生适应不良造成的。善于应变者,常常会从新变化中寻找到新机遇,开拓出新思路,经受到新考验,并努力去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

  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安慰作家罗曼·文森特·皮尔在他的畅销书《态度决定一切》中说:“人生的强者欢迎变化”。前面我们曾谈到过的《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一书也指出:“你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性的行为为你提供了体验新奇的机会,能使你坦然面对新的挑战,提高你的应变能力。”该书还明确提出“生存的出路:让创新欲望冲动起来!”创造性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日趋复杂,节奏加快,生存和发展的最好方法就是适应它快速的变化。

  机智的撒姆尔·约翰逊博士这样说过:“开朗的看法,至少价值千金。”其实,远不止千金,因为消极看法的否定意识与人生的光明面正好相反,会把光明赶走。每天早晨要这样想:一切事物都向理想的方向活动,所以大门应该是开启的,新的机会将来临,一切事情会好转。从内心深处消除不安的这个强有力的信念,会刺激创造性的思想,能使事情向你理想的方向发展。为了改变你的想法,必须拥有这样的信念。

  专家提示我们, 情况变得不尽理想,想要改变时,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那就是持续实行伟大的“付出——得到法则”,这样一来一定会发生奇迹。

  这个法则会带给我奇迹,所以我相信。直到目前为止,“付出——得到法则”是我所发现的获得成功的最佳秘决之一。很多人听从建议付诸实行,证明这样伟大的想法和行动是完全正确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关键字:父母之道  家庭教育  生存  安全教育  竞争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77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