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第二次诞生是由社会遗传决定的──即便是老虎,也不是生来就有兽性,兽性仍是后天学的── 亲子相像,何以崐夫妻也相像,甚至一些秘书也同领导相像呢──遗传性疾病并非仅仅是生理性的,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双胞胎的三分之二崐其实并不应该相肖──我们的先民正是靠这种特性来完成人类传续的
我们说母亲能够成为教育家,是因为我们给孩子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
完成的,只要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心崐地善良行为端庄的人,那么她就已经是一个良好的母亲了。而如果她又懂得教育,那么她更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教育家了,因崐为孩子今后赖以生存的是从母亲那里习育而不是教育得到的能力,给孩子奠定人生基础的与其说是早期教育,不如说是早期崐习育!
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出“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当人经过人生头几年的习育,这时他才能够称之崐为人了。而在这之前,虽然他的先天特征,他的身体和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是遗传要崐素既不能事先决定这一 发展的进程,也不能决定这一发展的水平,还需要有社会遗传,需要生活在人们中间,同成年人交崐往,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探寻到使人这个生物“变成”现代有文化的人。也就是说在孩子将发展什么样的才能和形成什么样的崐道德品质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活环境和教育,如果说人的第一次诞生是由生理遗传决定的,那么人的第二次诞生则是由崐社会遗传决定的了。
即使生理遗传也是同环境分不开的,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言:“遗传不是一种状况,而是一种过程。被遗传下来的东西不崐是一种‘特征’,而是一种能在某种条件下发展这种特征的能力。”
比如,小虎生下来后三四个月就能吃肉食,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是遗传的。其实就是这吃食也不纯粹是遗传崐的结果,同样也是母虎“教”的。开始是母虎带回一些残食或小兔、小鹿,教它们怎样用爪牙分食,慢慢的就带它们出去,崐观看如何捕猎,最后让它们参与捕猎,直到“教”会它们自行猎食。如果没有母虎的示范,小虎猎食的能力要差得多,甚至崐都难以发展出这些“本能”。
1958年斋浦尔动物园的母虎生下三只幼虎。半岁时,动物园放进一只牛犊,看看幼虎能否自己对付。结果三只幼虎不知崐所措,从笼的一角踱向另一角,根本不会上前攻击,如此拖了一个小时。当把母虎放进后,母虎一进去就直扑牛犊,马上把崐牛犊折腾个半死,然后强迫小虎上前攻击,不听从者,还要受到母虎的拍打。等小虎咬死牛犊后,园方又把母虎关了回去,崐看看小虎怎样分食牛犊。结果小虎笨手笨脚,一味从牛头下手,拆卸不了牛体。于是又把母虎放进去,只见它指引小虎从牛崐体的腰腹部下手,小虎很快就学会了开膛和肢解……
围绕动物园里的虎食,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这样的争论:传统的方式是用带骨的肉喂,有的甚至把整个牛头、马头扔进虎崐笼;改良的方式是以由多种成分制成的肉制品如午餐肉、火腿肠等喂。前者站在生物学立场,坚决主张野兽的饲养越接近自崐然越好,坚决反对把野兽家畜化;后者则站在营养学的立场上,认为改良饲料既节约、又卫生,还增加营养,何乐而不为呢?崐但是不同的喂食对老虎的影响是不同的,瑞士苏黎士动物园主任海迪格教授曾讥讽改良饲料创始人——美国费城动物园主任崐赖特克立夫说:“1957年我们从费城弄到一只六岁大的老虎,它竟无法对付一块带骨肉。我看,不懂得把肉撕裂送进口的虎,崐根本就不是虎,而是逐渐转变中的一头奶牛或一头肥猪。”
老虎居然吃不了一块带骨头的肉,老虎居然对付不了一只牛犊……,这样的事过去人们想都不敢想,但今天人们逐渐相崐信这是真实的。为了保持老虎的野性,中国东北虎林园创办的主要目的竟是还老虎以兽性……
因此,猎获其他动物为食,虽然是老虎一类动物的特征,但是它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专门学来的,只有在某种情境中,崐这种行为才会出现,这种行为的出现依赖于机体的生物遗传和形成机体的环境之间持续的互动。
由于这种社会遗传同生理遗传的相似,我们过去长期没有将两者分开,甚至错误地以生理遗传来解释这种更为重要的社崐会遗传。固然,像性别、肤色、身高等生理因素多由生理遗传而来,但像习惯、态度、性格等便是由后天的社会的社会遗传崐而来,而事实上这后天的社会遗传更决定着一个人的本质。
比如,我们可以用生理遗传来解释“父子相像”“母子相像”,因为这里有血缘的遗传因素。那么为什么生活中我们常崐常听到“夫妻相像”呢?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是,男性在择偶时以母亲为蓝本,女性择偶时以父亲为模特,这样自然相像。
但是这种解释也不圆满,因为这种“夫妻相像”常常不是“冬瓜水桶”式的静态相像,而是表现在生活中,表现在动态崐中的相像。我们在看名人夫妇的照片时常还不能感受到这种相像,但是如果走进他们的生活,就能感到那种态度、表情的相崐像,而这正是社会遗传所致。正如恋爱一样,一方总是将另一方与众不同的特点刻骨铭心并加以模仿,这一点我们甚至可以崐从长期做领导人秘书的身上看到这种“遗风”,更不用说那些“追星族”的刻意模仿了。
即使是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遗传性的疾病,现在也发现更多的是环境的参与而成为社会性遗传。
在我国南方客家族中鼻咽癌的发病率较高,原因是他们喜吃腌制品,由于腌制品的存在让生理遗传得到了环境的催化,崐从而可以表现,绝大部分遗传疾病都是在这种环境的催化作用下才最终发病的,
即使是对于象“近视眼”这种公认的遗传性眼疾,我认为也是社会遗传因素大于生理遗传因素,在所有动物中似乎都没崐有近视之说,在人类的祖先中也没有近视的基因。孩子之所以近视,是因为母亲近视,是因为周围人近视,让他们看什么都崐是以“近视的方式”,这样孩子不知不觉地便模仿了。
我的孩子小时看书离书很近,由于多在极随便的状态下看书,我也没有在意,等成了习惯时,当我要她“离书远点”时,崐事情已近乎不可挽回了。由于我自己近视,看电视时常靠近电视,孩子自然也跟着如此……,这仅是我留心的两点,至于生崐活中无时不在的“近视的方式”,我更是无从发现,但这些却正是导致孩子近视的真正原因与祸首。
再如儿童自闭症。
最早发现并研究它的美国幼儿精神医生卡那认为,在这里有所谓分裂病质的遗传因素在单方面地起作用,但是,环境却崐是最重要的。
自闭症的家庭背景有着某种相似性,即这一类幼儿的父母大都学历高,靠某种专门技术维持生活,而不十分重视对人的崐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非常冷淡,缺乏温暖的感情交流。父母虽然也关心子女的智力技能,但却非常不关心子女在对人崐的关系这一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奇怪特性。一般的情况是,只要自己孩子那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感和缄默现像表现不十分明显,崐父母就对于这种反常现象不加注意。这样,他们怎么能分清哪些属于生理的原因,哪些属于环境上的原因呢?
分裂性的气质确实是遗传下来的,然而,对智力技能的片面关心以及与此相反对人的关系极不关心等现象,一方面表现崐出父母所具有的分裂气质,另一方面也同环境条件相联系。素质与环境共同起作用并相互促进。遗传与环境不是加法关系,崐而是像乘法那样互相起作用的。
即使对于性别特征也是如此。过去,人们认为不同性别的各种特征天生就是固定的,但现在的许多研究表明,环境的因崐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不同性别的各种特怔。在研究天生就有性发育缺陷的孩子时,发现这些孩子既可以被当成男孩来抚养,崐也可以被当成女孩来抚养,照说尽管有缺陷,但是男是女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但他们长大后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人们当初崐给他指定的特别角色的要求,而似乎从未有过例外。
最能说明这种社会遗传重要的是双生子现象。
在人类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大约有1.2%的母亲怀的是双胞胎,其中异卵占三分之二,同卵占三分之一。同卵双生子在生崐理遗传上比异卵要相似得多,如头发颜色、眼睛颜色、身高、血型等,但在社会遗传上如嗜烟、嗜酒、嗜咖啡等方面,同卵崐与异卵的差别要小得多,这说明相同的生长环境即使让异卵双生子也表现出他们的共同特性来。
我们在街上常常能一眼就看出一对双胞胎,但却不能一眼就看出一对兄弟或姐妹,而理论上有一半的同性双胞胎我们是崐不应该凭肉眼看出来的,就如我们一般不能看出一对“龙凤”双胞胎一样,因为有一半的同性双胞胎不是同卵而是异卵,而崐异卵双生子的关系则应该是兄弟或姐妹的关系,他们生理遗传的相肖程度并不很大,之所以人们能够一眼看出,是因为环境崐相同,是由社会遗传而非生理遗传。
由于生长环境的相同,异卵双生子竟然肖似同卵双生子,相反,如果由于意外事件让两个同卵双生子从小分开,长大后崐他们往往长得很不一样,甚至像相差几岁的兄弟或姐妹。
国外曾有报告显示,有对同卵双生姐妹是在18个月的时候分开的,她们中的一个在边远地区抚养,她仅仅受过两年正式崐的学校教育。她的妹妹则是在一个繁荣的农村里长大的,并且读完了专科学校,在这两个姐妹35岁接受智商测验时,妹妹比崐姐姐高24分之多,甚至连她们的身体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别,在环境好的家庭里长大的妹妹保养得较好,在生理上显得更年轻,崐还高出一英寸;两人的能力、成就、个性以及举止也有显著的差别。相反,两个孪生子被分别寄养在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几崐乎完全相同的两个家庭,他们过的也几乎一样的生活,到了成年时,两人在发育的所有方面都极相似,陌生人经常将他们俩崐搞混。
面对这一事实,很多心理学家甚至对同卵双生子的智力相似提出疑问:“通常有一种趋势,即情况迫使双生子们分开,崐去找在文化类型、养父养母的教育程度等方面大体相同的家庭……,那么,环境的差异对任何一对双生子都必然是相当小的;崐因此,同卵双生子被分开抚养的事实,并不象人们想像的那样,能对纯粹的遗传影响提供真正好的试金石。”
因此,生理遗传让我们带着某种生理倾向降临人世,而社会遗传则从我们诞生之日起就在影响着我们的生理遗传。
同生理遗传相类似,社会遗传也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的,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遗传不断地同环境作用而表现出来,崐因此,在这短暂的人生头几年里,孩子能够获得比他以后全部生活中所能获得的多得多的东西,如果错过了这几年,就会发崐生不可逆转的过程,错过了这段时间就等于丧失了轻而易举地掌握住该年龄阶段主要东西的可能性,也许我们不能立即在孩崐子身上检验到我们的教育效果,但是孩子在这阶段的确象海棉那样在无声无息地接受他最需要的东西。
因此,这人生的最初几年极为重要,人出生时的素质几乎没有多少区别,但降生在什么环境,由谁教养,也就是说在什崐么环境里着胎却直接决定着孩子的社会素质。在狼窝里成为狼孩,在熊窝里成为熊孩;同原始人生活成为原始人,同现代人崐生活成为现代人;同爱斯基摩人生活熟悉雪撬与雪屋,同蒙古人生活熟悉蒙古包和骏马;同医生生活在一起习惯于白大褂,崐同农民生活在一起习惯于农具……
所以,这种社会遗传极其重要,忽视了这种遗传,就是忽视了孩子做人的根本。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是主要靠这崐种特性来完成人类传续的,这时的习惯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崐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正如《学会生存》里所言,家庭生活或氏族生活、工作、游戏、仪式、典礼等都是每天遇到崐的学习机会,从家里母亲的照管到狩猎父亲的教导,从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到照管家畜或聆听长者讲故事和氏族巫士唱赞美崐诗,到处都是学习的机会,这种自然的、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在世界广大地区内一直流行到今天;这种学习方式至今仍是为崐千百万人提供教育的唯一形式。而且如果我们初看一下当代学校林立的社会,就可以发现情况并没有多么大的差别,因为实崐际上,孩子乃至成年人都是在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他们大部分的教育的,这样崐获取的知识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这种知识乃是一个人能否接受学校教育的先决条件,而学校教育又反过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崐框架,使他能把经验中得来的知识系统化和概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