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亲子沟通的禁区吗?

2016年12月07日 11:37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沟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否则就不会有战争与矛盾。沟通的障碍在于利益或观念的不一致。很多情况不是沟通导致了矛盾,而是因为矛盾导致了无法沟通。尽管如此,高超的沟通人员,依旧会选择恰当的时机,通过恰当的话题把双方或多方团结起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沟通则是一条人际关系的通幽小径。沟通能力成为了一个人的软实力。它以最快地速度达到人际目的。与孩子沟通,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其一,树立正确的沟通观

  我们先来看看沟通的定义。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我没有苟同这条定义的全部。在我看来,定义最后谈到沟通的目的是不准确的。通过沟通达到思想的一致是一种牵强的提法。就拿父母与孩子来说,从年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都有着太深的代沟,我们无法让对方完全接受我们的思想,也没有必要让孩子全盘接受。事实上,随着时代的进步,父母一代的观念也在逐渐“退伍”,而孩子们却在媒体、学校、社区、网络中接受最新的语言和信息。我们希望让孩子们通过沟通建立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分析与采纳他人的观点。

  亲子沟通的目的,不为别的,就为了亲子情感的通畅。在用心、用情的沟通之后,亲子之间增深了感情,双方都获得了归属感的满足。这让我想起了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的爱”。认为去除日常教育中的那种功利色彩,强调还原亲情那种简单的形式。可以说,沟通就是为了建立这种无条件的爱理解孩子、关心孩子、为孩字的困惑提供免费的咨询,为孩子的理想提建议。这种用沟通表现出来的爱,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种由表及里的真诚与无私也是亲子沟通与其他沟通最本质的区别。

  其二,沟通的姿态

  一直以来,教育专家在讨论者一个很滑稽的问题,即以什么姿态和孩子说话。在老教师的教育词典中,只有尊师重教四个字。为了树立威信,教师们要板着脸,插着腰,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说话。时代进步了,有些不知名的专家提出要蹲着和学生说话。这种难拿的姿势就是为了表现教师的高姿态,同时表示对学生的尊重。也许没有老师蹲下来,可是这种做法真的对学生心理成长有好处么?更有意思的是,如今教师的地位一落千丈:学生不能大骂,家长不敢得罪,教委发号施令,校长一言九鼎——在这种四面楚歌的环境下,教师的心理已经是压力重重。这样一“蹲”,心态更加扭曲了。

  依我说,我们不用想着站着、蹲着、坐下、还是趴下和学生说话,我们要用一个正常人与正常人对话的心态与孩子沟通。

  从出生开始,人就接受社会化的过程,这是社会对人的一种“再创造”,我们要顺应这个形势。今天与孩子沟通,是为了明天孩子与别人沟通。我们要力求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进行沟通。英文有个单词比较恰切——Discuss(商谈)。在Discuss的状态下,人才能激活自己的想法,使人更热衷于表达。

  在家庭中,最有效的沟通模式应该是“圆桌会议式”。父母、孩子、也许还有爷爷、奶奶、大姑、小姨,我们以这种方式营造一种民主气氛。孩子在其中会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她会模仿大人的谈话方式进行表达,逐步建立了理性思维。回想起来,对我成长有最大帮助的,就是这种沟通模式。父母从不打断我的发言,让我观点清楚完整的表现出来。

  其三,沟通内容的禁区

  亲子沟通的问题比较明显。就我所接触的,一般有两类,一种是没有沟通:亲子之间,“爱如空气”,“人如空气”,家长满脑子都想着工作,或者是大牌等娱乐项目,将亲子沟通视为累赘。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没有家庭感,很自然沦为“野孩子”。第二类是沟通仅限于学习。“考得怎么样?”“班里排第几?”“超过小明了么?”请家长朋友们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回家,孩子张口就问,“挣多少钱啊?”“这回晋升了没有啊?”“和小明他爸谁挣得多啊?”我想,您肯定也是满头冷汗。

  沟通要分阶段。初始阶段不要谈及双方敏感的话题,最好以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此就会自然形成“兴趣场”。在兴趣场中,亲子双方会自然地互相吸引,达到家庭的和谐。

  可以说,沟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话题是共存亡的。亲子之间如果拥有充分地话题,就不必担心没有沟通。因此良好的沟通,源于良好的话题。培养共同的爱好,尊重各自的特长,学会欣赏对方的生活方式。

  比如母亲可以与孩子一起学钢琴,让孩子给我们讲解与补课。这样使孩子有了成就感,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亲子共读是我能想到的最佳的话题!一本好书,价格不贵,却丰富了两代人的经历。

  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必然知道沟通对于他工作与生活的重要,也必将这其中的诀窍传授给孩子。让这一经验资源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本文摘自《挠脚怪来了》由作者刘勇赫授权选载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