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架起一座大众能看懂,同行能认可的科普桥梁

2017年06月27日 22:41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我做儿科医生二十多年了,在公立医院工作过不短的时间,在私立医院也很长了。见过太多的生病的孩子,也见过很多家长。不论在公立还是私立医院,孩子患病时一样的痛,家长是一样的急。

  孩子生病家长都急,再心大的妈妈,再糙的汉子,再高的权位,再普通的人家,都是一样的急。我自己孩子患幼儿急疹高热不退的时候,我也急得掉眼泪,心疼。

  虽然心急,但是不能慌。平时遇事挺冷静的爸爸妈妈,孩子一生病就慌了手脚。还记得孩子第一次高烧时的慌张吗?刚才还挺好的小朋友忽然蔫了,一测体温39.5°C,妈妈脑子立即发蒙,看着不会说不会表达的孩子第一个念头就是去医院。孩子患过一次肺炎就听不得他咳嗽,咳嗽一声就慌忙到医院看是不是又肺炎了。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么容易慌张?很多时候是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不知道孩子发烧是要先退烧,烧退了看病不影响医生的判断,发烧本身不会烧坏脑子,也不会烧成肺炎。知道了这些疾病相关的知识,慌乱就会少很多。

  所以特别希望我的这本书能让家长们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识,了解什么情况下要紧急就诊,什么情况可以在家里先吃一些非处方药观察孩子病情变化,也想和大家分享我在门诊经常和家长们讲的关于疾病的方方面面,以及家长能自行完成的利于疾病恢复的治疗方法。

  回顾以往,我做科普有十余年的时间了。科普的具体内容从专业角度并不难,但需要易懂并且准确就不那么容易。专业的医学文章虽然全是干货,但实在太干,给普通读者看味同嚼蜡,怎样把学术名词转化成通俗易懂且专业上又准确的文字其实很考验功力。比如讲解支原体肺炎、川崎病这些非常专业的疾病,如果照专业书讲解,家长可能会看不懂,所以我将患者可能的疑问提出来:都是肺炎,为什么支原体肺炎这么有名?从这点切入增加可看性、易懂性。医学科普不仅要易懂,更重要的是准确。川崎病一文写好后我同心血管的专家就文章内的细节反复确认五次才发出,每一数值、每一个措辞都尽可能准确有出处。而有些内容的舍弃,是因为这些内容尚没有定论,抛给家长模棱两可的信息只会徒增家长的忧虑。

  医学的信息更新很快,需要医生终身学习,这是每一个医生的职责。做科普也是这样,不能把几年前写过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发上去,有新变更的内容要及时更新。好的科普应该是大众看得懂,同行认可准确,而不能是过时的旧知识。

  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在这本书里讲的并不多。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家长就诊前及就诊后怎样看护孩子,怎样大致判断病情,怎样完成孩子需要的护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还需要由专业医生来确定。

  这本书部分内容脱胎于我的微信公众号(ID:chenyingyisheng, 公众号名称:陈英),但公众号内容依照季节及当时疾病流行情况而写,不利于家长查找使用。此书将既往与疾病相关的科普内容系统化整理,为了便于家长阅读,按照比较常见的症状来分类。不按疾病归类,是因为很多时候家长并不知道孩子患的是什么病, 但症状都会看得到,可以在对应的症状里查找到需要的内容。

  现在是全媒体时代,信息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用文字,还可以使用音频、视频,这本书里就有很多视频内容,获取方式非常简单,只要扫到对应位置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我的讲解,希望借此能让阅读不枯燥,也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一些照顾生病孩子的方法,比如怎样给孩子拍背等。

  书中涉及的大部分疾病是小儿内科疾病,但也有耳鼻喉、眼科、口腔等方面的内容,在此感谢孙鹏医生、王晶医生、张志华医生在专科方面给予的指导和建议,也感谢汪芸医生在儿内科心血管专科给予的建议,以及我的门急诊同事们给我的帮助。特别感谢新世纪医疗这个平台,在这个提倡全科医疗、家庭医生的大平台上,我可以随时和各科医生沟通探讨,不断更新健全知识。在这里,家庭医生的方式也让我与患儿爸爸妈妈有了更多的交流,更多的信任,更融洽的医患关系。

  还要感谢王天有教授百忙中给我的书写序,感谢林依轮先生及夫人、孩子对我的信赖,感谢小小包麻麻及其团队对本书的帮助和支持。也感谢出版策划黄娟、王艳伟和编辑陈阳烨,谢谢你们的包容和理解。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孩子们,因为你们使我逐渐成长。给孩子看病特别有成就感,因为他们只要好些,不那么难受,就会笑。这些笑真好看,它是这个世界上最真的东西,这份真那么柔弱而又那么有力量。

  期望你们一直笑着,爱你们!

  新世纪妇儿医院儿科门急诊主任        陈英

  本文摘自东方出版社授权的《宝宝生病不用慌》一书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