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心,一封信,一份急,一抹笑,一句谢,一段缘……
2007年开始从事亲子教育工作;2008年创办中国第一份专供小学生家长阅读的心理月刊《拥报》;2009年创办书香妈妈俱乐部,开展全国阅读推广工作;2010年创建亲子教育博客,2011年翻译美国圣智集团绘本《宝贝熊玩转数学》(30册),同年担任多家杂志报刊专栏作家;2012年出版第一本教育专著《孩子独立“靠”父母》,该书获得了“年度十大家庭教育图书称号”,2013年出版第二本教育专著《奶爸经》,同年加入北京心理卫生协会;2014年创办“科学父母俱乐部”微信公众平台,同年加入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2015年出版第三本教育专著《让孩子快乐的亲子关系》,……在与学生分享我的成长经历时,我带着自豪也带着一种使命感,似乎是上帝为我遴选了一条适合我的道路——我喜爱,我擅长,我充实,并觉得自己应该这样走,这样做。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在毕业之后不久,就选对了方向,并且一直走到今天。在8年之前,谁也没有想到“亲子”这个词语会在今天成为热门话题甚至主流话题,而我却幸运地与其结缘。在《让孩子快乐的亲子关系中》的自序中,我已经剖析了自己从事亲子教育工作的心理渊源——我的“不自信”,我的源于儿童缺少父母陪伴的“不自信”。这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它让我不由地踏上了这条路,但这条路要是坚持走下去,也并不轻松。8年前没有收入,没有回报,有的是自己的质疑与别人的嘲笑。是什么让我能够力排外在的诱惑与内在的怠惰,坚持走下去呢?其实是“信任”。
8年间,我在新浪博客、微博、邮箱、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天涯问答、网易专栏、搜狐自媒体等新媒体上收到几百封“来信”,每一封“来信”我都认真看待,并及时回复。还记得第一封来自新浪博客的“来信”,我看到之后非常兴奋,因为家长们开始关注我,并且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些专业性的指导。“专家”如此之多,为何偏选勇赫?我每次的回复都会帮助家长分析成因,并告诉他们“解决方案”——一方面笃信大师原理的精髓,一方面追求改变现状的实效。我曾经一度讨厌教育理论书籍,因为它们只注重分析,而并没有给出家长最急需的具体方法。我的回复则不同,我要求自己必须结合经验、书籍与案例,创造性地给出三五条可行之道,让每一个来信人满意。
现在想想,“信”为什么叫“信”呢?有三个原因:其一,寄信人只会给最“诚信”的人寄信,信是私密的;其二,寄信人“相信”收信人,收信人“相信”寄信人;其三,寄信人“坚信”收信人在看到信后会有所举动,会帮助到自己。这种“信”看似是一段无奇的文字,却象征着一种无比巨大的能量,推动着整个人类的善行善举。学生们经常说“攒人品,交好运”,真的是这样。
我的“无私”,很快获得了“回报”。给我“写信求助”的人当中,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行各业——有的人推荐我去做教育机构的顾问,有的人推荐我做专栏作家,有的人推荐我去电视台做节目,有的推荐我去做讲座,当然,还有人推荐我去做慈善……
我总会在每一篇回信的开头写一句,“感谢您的信任”,这些无数的“信任”促成了我今天的小小的“成就”。
随着“信任”的增加,我也感到一丝压力,我不想辜负来信家长的“信任”,但是又感觉力不从心,因为毕竟我除了答疑解惑,还有很多别的工作要做。于是我开始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快速地让家长了解问题出在了哪里以及如何解决?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有一天灵感大发,我将所有的问题梳理一下,把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归为一类,这样既方便检索,又可以快速回复家长问题,于是开始着手“写”这本“书”。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是在做一项发明,这项发明可以帮助成千上万的家庭。“活得有价值,做有价值的事”是我一直以来的人生追求,我想这件事情让我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就感。
当然,这本书不是百科全书,我只是将最常见的问题汇集成册,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涉及进来;这本书也不是金科玉律,里面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纰漏,有一些家庭的特殊情况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只是尽我所能,将我知道的一切,诚心实意地和盘托出,希望能给家长读者们一些参考与方法。如果有一些用语不当之处,还请诸君批评指正。
100封信,背后是100个温馨的家庭。无论是妈妈还是爸爸,他们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都发现了这里或那里不对劲,但是他们又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于是他们开始给一个叫做刘勇赫的热心人写信。刘勇赫尊重家长,但更爱孩子,一丝不苟地回复了每一封信。这100个家庭收到了回信,尝试着刘勇赫的方法,让孩子更加快乐与幸福的成长。他们把觉得好用的方法,讲给了亲戚或朋友,故事就这样延续下去……
本书将所有亲子教育问题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潜能开发”、“教育角色”与“教育技巧”。一个选择了这本书的人,一定是爱孩子的家长,一定是希望拥有良好亲子关系的父母,一定是讲究教育方法与教育智慧的教育工作者。我祝你们像孩子一样天真快乐,祝你们的孩子向你们一样积极思考,乐于求索。
刘勇赫
2015年1月于北京市育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