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

2016年12月13日 06:3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前言:

  为什么音乐是内心连接世界的桥梁?为什么音乐教育首先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如何在生活中唤醒儿童的音乐潜能?为什么让孩子痛苦的学琴是一种反人类行为?为什么美意味着一种希望?它和我们有什么息息相关的联系?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当然,这是从32年潜心研究儿童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段内容而开始!

  一、美,意味着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的美、道德关系的美、劳动的美。]

  大自然的美,意味着丰盛的食物资源。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甚至嗅觉的方式呈现。我们可以直觉视觉的呈现,对于听觉的呈现,则稍显抽象。而通过声音来捕获自然之美的过程,则是一个认知、联想、思维运行的过程。

  道德关系,在我看来,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而关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如同神经系统对于大脑的重要性一样,失去关系的连接,人就会变得孤独无助。紧密的、亲密的、可靠的关系,则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持。

  劳动则意味着创造,意味着保障。

  大自然的美、道德关系的美、劳动的美,就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善于发现这些美好,就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带来富足的心态,带来更多去挑战未来的机会。

  所以,对美的发现与欣赏,实际是给未来带来希望的一个过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Andy偷偷跑到狱警办公室,通过广播播放了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通过电影,你能看到囚徒们的惊愕,然后是震惊,然后是内心重新燃起希望后的热泪盈眶……,你就能看到音乐给生命带来希望的存在。

  二、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人借助音乐不仅可以认识周围世界的美,而且也可以认识自身的崇高、壮丽和美好。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对同一批学生从幼年到成熟期的多年观察使我确信,电影、广播、电视对儿童的那种自发的、无组织的影响,不利乃至有害于正常的审美教育。 大量自发性的音乐印象则尤其有害。]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能够描述这个世界的奇特“语言”,它也是人心连接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让你的心通过音乐的存在与世界产生连接和共鸣,从而去发现和理解世界的规律, 乃至于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这个过程,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存在。它隐晦却直白,它抽象而直觉。它能唤醒你,也能让你沉溺其间,这一切取决于你对它的感知,以及你对世界的洞察力。

  而自发性的音乐印象有害,在于它在无形中塑造了一个不真实的你自己。

  比如,幼年时期接触过多过于复杂的音乐形象,可能会让你无法感知它的美妙存在,无法感知它对于生活的现实意义。

  比如你无意识接收到的各种形态的音乐,包括影视配乐、广告音乐等,杂乱无章,漫无目的,很多是纯粹的感官刺激而已(超出儿童理解范畴的音乐形式对于儿童来说,就是感官刺激)。你可能会被它催眠、塑造,而失去你应有的觉察能力。

  正如一个幼儿,他正需要在童话故事中去畅想和浸染之时,他接触了太多的相声或者脱口秀。或许你会觉得他好有语言天赋,好厉害,但是他已经不再有太多的机会生活在儿童的世界,以及拥有儿童独特的眼光了。

  音乐,作为一种自我教育的手段,正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塑造能力,所以请为孩子创设一个合适的、适合他们听觉和理解的音乐环境吧。

  三、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音乐教育,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够发现和鉴赏音乐之美的人,是用音乐的形式来唤醒人类内在的美好与善良。

  而很多父母真的并不清楚,我们让儿童学琴的意义何在。要么是跟风,觉得培养孩子的才艺才能算是尽到父母之责。要么是为了获得重点中学的机会,这样的初衷,简直就是与音乐于人类的意义背道而驰。它用一种功利而残酷的手段,去破坏音乐对于人类美好的意义。

  由此你会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缺失太多,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太少。

  正如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孩子未来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而不是为了某次考试。考试不是目的,而是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如何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而现在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索取和压力,变成了儿童心灵的杀手。

  再谈学琴。很多儿童在被迫学琴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单纯学琴,而忽略了对音乐的鉴赏教育,忽略了对音乐存在意义的美好追求,必然就会遭遇巨大的挫败。

  不仅父母的认知有极大的问题,连很多从事音乐教育的专业人士也是如此。他们自小就是被打大的,乐器演奏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一种技术而已,这种技术似乎只能依靠高压的趋势才能进行下去,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施行简单粗暴的方法,让很多儿童不仅感觉不到音乐之美,反而感觉到这是一种痛苦。这不是反人类的行为是什么呢?

  这样让儿童学会欣赏音乐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选来供欣赏用的乐曲,都以儿童理解的鲜明形象来表达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音:小鸟啾啾、树叶飒飒、雷声隆隆、流水潺潺、风声呼啸,等等。

  同时我还防止他们感受过多的印象。

  我要再说一遍,音乐形象过多,对儿童有害无益;它可能使心绪惶惶不安,继而则使情绪反响迟钝起来。

  我在一个月使用的乐曲不超过两首,但是配合每首曲子都要做大量的教育工作,目的是唤起孩子希望一再听那支乐曲的愿望,并做到让孩子每次都能在作品中发现新的美。

  ……

  这是初秋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下的树木绚丽多姿,秋天的小鸟在歌唱,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雁群在晴朗的碧空中列队南归。

  我们聆听了柴可夫斯基的《秋歌(十月)》。

  乐曲帮助孩子去感受在此之前未察觉到的周围自然界中无与伦比的美——橡树的黄叶在微微颤动,清新的空气散发着馨香,道边野菊在凋谢。

  孩子们情绪很高,心情很愉快,但是欢乐的曲子也引起了淡淡的愁意。

  孩子们已预感到秋雨绵绵的连阴天、寒风呼啸的暴风雪、夜长黄昏早的日子又快来临了。

  根据音乐曲调的印象,他们谈到了夏日的美好,谈到金色的初秋季节。

  每个人都记住了一些鲜明突出的东西,这时他们意识中的夏季和秋季的形象已是十分优美的了。

  ……

  我们又欣赏了一遍柴可夫斯基的乐曲。

  我觉察到孩子们已经能从曲子中听出他们记忆中感到亲切的那些不可忘怀的盛夏和秋色美的景象。]

  我是这样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

  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

  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

  它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

  “下午茶时分,不谈学习,不谈计划安排,想到哪里谈到哪里。就一件事情细细道来,不讲究效率,也不讲究有用,只要有话说就可以。

  我们听了几首巴洛克风格的音乐,由Bob先生提议。记得几个月前的一次下午茶,我们听了多个版本的命运交响曲,结果这家伙就迷上了交响乐,天天拿着五线谱本自己作曲,甚至有段时间拿到学校写,我都怀疑他上课的时候可能都会偷偷写上几个小节。

  没有喝上2个小时,Bob先生坐不住了,要想练习唢呐,于是我就打节拍,他练习新曲目《塔塔尔舞曲》,一个下午练了几十个小节,我说打住,不能练太多了。虽然他很不情愿,但是还是听我的了。”作者:陶勇

  本文来源 新浪博主 陶勇-家庭教育 博文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