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每件事,我都越做越好!”
“我今天在幼儿园被老师表扬了!”
“今天,老师提的问题,其他小朋友都没答上来!”
……
你是否认为,乐观的孩子总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
可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20年的研究却发现,这些可以是乐观的证明,却远不是乐观的全部。他认为,乐观的基础不在于励志词句或是胜利的想象,而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这些被称之为个人特有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当孩子解释为何某一件好事或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三个重要维度需要考虑: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
永久性是指孩子在对待坏事或好事时,认为事物发生的原因是偶尔的,还是总是这样的。
对于坏事,乐观与悲观的孩子解释是不同的。
比如,两个小朋友因为一些小事闹了矛盾,悲观的孩子会认为,他脾气总是这么差,他讨厌我,他再也不会和我一起玩,因为这是永久的;
而乐观的孩子则会认为,他今天心情不好,生我气了,并且不肯和我玩,这只是暂时的。
如果你的孩子将他的失败、遭拒绝以及遇到的困难称为“永远”或是“从不”,那么他属于悲观型;
如果他将失败等原因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将不好的事视为“有时候”“最近”,那么他就属于乐观型。
对于好事,乐观与悲观的孩子解释也是不同的。
比如,两个小朋友在对待自己得了画画冠军时,悲观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得冠军是这次认真练习了,这是暂时的、意外的;
乐观的孩子会认为,我一直很努力,而且我准备充分,这是永久的,只要我努力还会得冠军。
因此,乐观的孩子以永久性原因来解释好事,会用“总是”形容好事的原因;而悲观的孩子将好事归因于过渡性、暂时性、意外性,会用“有时候”“今天”“这次”来解释。
普遍性与永久性解释不同,永久性是预测时间的影响,而普遍性则是预测对其他事情的影响范围。
孩子在很努力的做一件事时,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达成目标,比如在比赛中得冠军。如果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们当时都可能会很失望甚至会很生气,会有很强的挫败感,但普遍性的看法却是不同的。
面对坏事悲观与乐观的孩子解释不同。
比如,在班级的舞蹈选拔赛中,两个小朋友都落选了,他们都感到很伤心。但悲观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被选中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自己跳得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做其他事情都一样不好,普遍性否定了自己;
乐观的孩子则认为,不仅自己跳得不好,而且相对于选上的小朋友,自己确实不如他们,他只是在特定的事上否定了自己。
因而,悲观的孩子在面对失败时,可能失去了继续努力的信心,再次面对时会完全放弃;
而乐观的孩子虽然认为自己这方面做得不好,但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弥补差距,因此会继续努力下去。
同样,面对好事悲观与乐观的孩子解释也不同。
比如,两个孩子都被选中了,悲观的孩子会认为,我在舞蹈方面很擅长,只是认为在特定领域自己很优秀;
而乐观的孩子则认为,我被选中,不仅是我舞蹈很在行,其他方面都很优秀。
个人化是指面对坏事时,是归因于内部因素(自己),还是归因于外部因素(其他人或是环境)。
比如,小朋友间发生了矛盾,悲观的孩子会认为,都是我的错,他才不愿意和我玩;
而乐观的孩子则认为,如果不是他今天非要和我抢那个玩具,我也不至于不理他。
通常情况下,失败时经常习惯地责怪自己的孩子自尊心强,他们觉得愧疚及羞耻;怪罪其他人或环境的孩子,对自身评价较高。
当然,塞利格曼也指出,他并不是鼓励孩子把什么事都怪罪到他人或环境上,而是这样的归因方式能够反映出孩子的解释风格。
因此,他建议:一是当孩子做错事,不要轻易就算了。该承认错误,就应告诉他主动承担责任。二是不要总是埋怨自己。即不管错误是否是自己,习惯于总是怪罪自己的孩子会增加患抑郁症的机率,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分析和判断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