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师,用隐形无痕的方式传递爱
“幼儿园教师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应该深刻认识到,留守幼儿需要的不仅是可口的饭菜,温暖的衣服,更需要亲情的关注和心灵的呵护。”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冬兰说。
过去几年来,王冬兰一直关注着教师如何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没有对心灵的疼爱是残缺的爱,而探究留守幼儿心理秘密、关注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需要科学的。”王冬兰认为,幼儿园教师一般都接受过较为专业的培养和培训,了解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上和孩子有较多时间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因此,与祖辈和其他监护人相比,有突出的专业优势。他们可以通过专业的努力,把关爱以科学的途径送到孩子们的心田。
在参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过程中,王惠然发现,发挥幼儿园教育干预与补偿作用,以幼儿为核心,进而辐射到家长和社会,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我们持续地培训教师,帮助教师以亲情图书角、10个教学活动、集体生日会、亲情家书以及拓展性活动等,持续地支持和帮助留守幼儿与家长。”
王惠然在接触留守幼儿时深深感到,“留守儿童”对他们来说是敏感词汇,会在无意中伤害孩子。“我们的共识是,补偿、促进、不作秀、不伤害,力求不当众强化这个群体的留守弱势,以免造成家长的反感,更重要的是避免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尽量在隐形、无痕的活动中传达关爱和帮助。”
多方合力,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
在王冬兰看来,留守幼儿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主要还是社会问题,依赖教育能解决的不是很多。“教师的关爱只是一方面,促进孩子心理真正发生变化的,还是源自家庭中父母态度的变化。”
“关爱和保护留守幼儿是‘咱们’共同的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因为‘他们’的今天如何,关乎‘咱们’的明天。”王冬兰说,留守幼儿的援助体系建立是政府的职责,但更多的是要强化父母监护责任,有条件的幼儿园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家庭责任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同时长期外出务工的情况,督促父母定期回家探望,同时组建家长委员会,遴选热心家长或监护人参加,引导留守幼儿家长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和关爱。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宇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幼儿成长记录档案,包括联系档案、关爱档案和个案档案等,收集他们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有关评价,实施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定期分析,准确把握留守幼儿的成长脉搏,有针对性地实施关爱。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幼儿的问题,必须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这就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乃至政府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来做留守幼儿的掌灯人,为留守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徐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