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流产:说不出口的刺痛感觉

  受访人:贾元(天津)

  年 龄:40岁

  受教育程度:大学

  婚姻状况:1990年结婚

  健康情况:1991年人工流产,1993年生育

  职 业:公务员

  个人档案

  那是一间什么手术室呢?窗帘没有,大玻璃明晃晃把屋里的一切暴露给对面十几米远整幢楼里走来走去的人,我觉得我又一次被当众剥光了……我第一次跪在床上撒尿竟把用具折腾翻了,因为试图想用被子把自己罩住。第二次又企图想蹲在床上遮掩点耳目,结果我整个来不及提裤子仰面朝天趴在地下……

  我在医院丢失了什么?

  我们都是自那里来的,但我们是否听到那必经“人之门”开启的声音?分贝不同的辞藻喋喋不休地诉说我们人生的感受,但那被我们叫做“母亲”的人,她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过怎样的感受才“成为母亲”?涌流不息地,“母亲”将我们带临这个世界,而她自己则陷身世界的晦暗不明之域,她的和衣而卧与在无重数的帘幕深处端凝地缄默,那“弄璋弄瓦之喜”的道贺是否是她脸上真正的笑容?究竟是什么,使她也生生世世保守着“生育”这一女性实存的经验而使其成为文化的秘密?怀抱这种关心我阅读了《亲历产床》。

  《亲历产床》是一本关于女性生育经验的访谈录,对它的阅读,使我肉体和精神因为震悚而在夏季的空气中变得冰凉而清醒,这些来自女性的话语和声音犹如火柴燃亮了那晦暗的被遮蔽的深处,我看到了文化中潜存的对女性的某种故意的不诚实、母亲笑容内部的血泪、生与死的极限经验中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因由和结果,而这些东西便成为敲击我思想的问题。

  生育在文本中缺席

  生育是人类生活中习见的、重要的一部分,相关于生育,各个文明中存在着各种宗教仪式和社会仪式。在生育这个生与死如此相近的地方,隐埋着许多文化禁忌,这些禁忌使文化对这一“经验”的表达出现一种“遗忘”情形,在文化的表达中,这一“经验”的真正经历者———产妇,一直是一个在场的缺席者,我们几乎在文化文本中听不见她的声音,由此,生育的真相被掩蔽。通常,生育不是文学艺术的中心主题,当然,它可以是具有推波助澜作用的“事件”,或者是具有慑动人心作用的“悬念”,比如生男生女或孩子的父亲是谁等等;生育从未被思想化,哲学思考的对象中看不到它的存在,这因其与哲学家中少有女性有关,但有理由质疑的是,男性哲学家们何以对这一关乎生死的问题表现出如此一致的省略和忽视;在一般的伦理意识和医学意识中,正如帕卡德在《分娩的历史》中所描述的那样:“看”人们“对待”生育的历史,正如看地狱图一样。从古代到现代,生育的历史表现为由“以产婆为中心”的女性私人领域向“现代生育产业管理为中心”的公共领域的转移。我们把这种转移叫做“进步”,但在这种“进步”过程中,产妇的主体经验被用各种方式虢夺和僭越,其结果是,女性从生育中被离析、作用被淡化,这正好契合了女性被文化边缘化的处境。生育,这一最典型的女性话语经验被“*”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文化为了自身的目的对女性经验的故意而为的不诚实,因此,作为女性,当然怀疑她在文化中能否找到“信赖”。对此,《亲历产床》一书中的被访者的忧惧已不能允许我们继续熟视无睹。

  母亲的美丽面纱

  生育,使女人成为母亲,而在“成为母亲,你是幸福的”这一经典陈述中,隐藏着对女性真实诉求的压抑与变形。来自于这些母亲的申诉与倾谈使我意识到“母亲”身份的经典设置是可疑的陷阱。“母爱”一词蕴含着自我牺牲、包容、勤劳、宽厚以及由此品质而获得赞美和尊严的可能,“母亲”是在满足和实践了这些要求的前提下被称名———被尊敬的,“母爱”在赞美中成为一道道德律令,文化的陈诉方式亦由“母亲是……”衍异为“母亲必须是……”,经由这一转变,“母亲”从家庭进入社会,取得“社会性别”的合法身份,(关于“社会性别”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者提出这样的解释:社会性别是一个社会把人们组织到男性和女性范畴里去的方式,以及围绕这些范畴产生出意义的方式。参见三联书店2000年版《社会性别的选择研究》第249页)“母亲”已不再是来自女性自然的而是观念世界中所追求的“男性的梦幻”。《亲历产床》正是在这一层面显示出意义,即它是对一个幸福、吉祥、安宁、伟大的“母亲之国”的窥破,它暴露了女性的实际经历和“妇女应该是无私的良母”这个普遍的文化之梦之间丰在着的巨大罅隙,摘下了文化装饰在母亲面庞上的美丽面纱,使我们直视“母亲”的痛苦、艰辛、恐惧以及她到底奉献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和故意被遗忘的东西,它使我们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生育———成为母亲”不能仅仅被误读———升华为文本中关怀,庇佑世界的圣母,她更需要也更应该得到真切、具体的理解与关怀;并且,由此也引出了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即“社会性别”是如何在特定的经过精细选择之后的“话语”中获得其定义和尺度性力量的。或者进一步说,“社会性别”是如何和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规定女性———母亲的身份的。

  极限体验与内部差异

  《亲历产床》的阅读使我再次想到西尔维娅·普拉斯,想到她的创作和她对生育的畏惧与向往,想到她的卓异、深重的生育之诗。我泪水盈眶。生育使母亲被象喻为“丰饶的大地”,在这片“丰饶的大地”上流布着作为生命营养的血泪和无词的呼喊,流产、死胎、畸形儿构成对生命母体的威吓,预期之外的生育的怨懑以及光荣、胜利地产下健康婴儿的疲惫与欢欣。在这个生死极限之地,生生世世的女人进行着“一个人的战斗 ”———为了另一个生命。她们的遭遇如此不同。那些遭遇恶劣的女性即使在将要出演“母亲”这样一个充满文化神圣性的角色的时候也要接受、忍受对立、冷漠以及其他许多种伤害。《亲历产床》的那些被访谈者的十分节制的话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经验,它提醒我们在强调统一的社会性别要求时关注“女性的差异”,更深切更细致地了解她们内部的不同,并考究她们为什么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将会给人们共有的世界带来何种影响。因为,就女性生育而言,其潜在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生命,还在于产生了女性看待世界的方式。

  延绵不尽的生命之河,送来了人母的声音,让我们亲密地、切近地倾听她的言说,倾听那些形象的具体的经验,不要让这些声音再次遁入黑暗、再次弥散为隐秘的私语,让秘密彰显,藉此,也许会使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真相。

  很久以来,每当回想起生产(包括流产)经历,就总有种说不清,也说不出口的刺痛感觉,跟谁说呢?好像是心里扎进棵钉子,是那样一种痛,但没地方能帮你拔出。

  先说第一次流产。

  那次流产手术对我真算得上事件。这不仅因为我是30岁高龄第一次怀孕、又莫名其妙流产,不得不去做清宫手术,心情糟透了。还在于,在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时候被医护人员当众羞辱。就是说,这次事件是从吵架开始的。

  你可能以为我是那种好斗的人,真的不是,我胆小怕事又特别爱面子。就是那天,我始终也没骂一句,只会哭哭啼啼浑身气得发抖。

  那是个冬天的早晨,因为早起发现有点见红(怀孕不到二月),我和丈夫急忙到附近医院检查,心里特别紧张。按程序排长队、喝白开水先做B超。丈夫把我的号放在大夫门口,有一护士守在那里叫号。我心慌着急,一下子把两瓶矿泉水全喝光。这下好了,憋得难受,前面还有二位候在那儿,我说不行了,上厕所吧,丈夫小声说,你里面还在流血,这么等下去行吗?没想到前面那二位孕妇听了丈夫的话,特通情达理,忙说,那你先做吧。我感激都来不及只想往里冲。可却被守门护士拦住了:“唉唉———你这人怎么这么横冲直撞的,谁叫你了?”我说,她俩让我,实在憋不住。“憋不住撒去———谁挡着你了?我们这里可是讲规矩的地方,下一个 5号!”她像发连珠炮一样嗵嗵嗵把我噎在那里,说完还上下打量,狠狠地剜了我几眼。我疯了似的往厕所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分娩  剖宫产  顺产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