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孩子,永远是家里的宝贝疙瘩。这个“宝贝”到底应该怎么带,每个家长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本版特请来3位极具代表性的妈妈,讲述不同时代的育儿观。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主任闫琦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保教授金星明对此进行了点评。
60年代
统一式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心理。
六零年代:粗放型
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行
我几个儿女当年都是“粗放式”带大的,没现在这么多讲究,他们几个哪个不是活蹦乱跳、没病没灾的?
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习俗上是请子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喂第一次奶,叫做“开奶”。在此之前只给孩子喂点水。过去给孩子喂饭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把高粱米煮熟了,然后用嘴嚼碎喂孩子。
小孩儿出生7天或12天,就得睡家里祖传下来的“悠车”。所谓“悠车”,其实就是一个木制摇篮,把孩子放在“悠车”里,肩、臂和腿都要用布带子绑住,一是防止翻身掉下去,二是让他不“溜肩膀”,胳膊腿长得直。
那会儿根本就没有什么“尿不湿”。尿布都是旧衣服、裤子改的,还是那种家里自己织的布,硬硬的,很粗糙。从大儿子到小女儿,我都一直在用这几块尿布,早就洗得泛白或变黄了。
平时,我会给他们唱几首小时候就听过的儿歌,其他时间,几个孩子几乎天天都去院子里疯跑、去水库洗澡、摸鱼。
讲述人:冯淑珍 75岁
专家点评:
冯女士的育儿经,绝大部分都被时代淘汰了。现在育儿注重孩子性格的发展。而且,我们最不主张违背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比如采取绑腿等方法。因为宝宝出生后,下肢呈自然弯曲状态是正常的,肩部和头部也是一样。过分束缚反而会影响骨骼发育。
过去孩子生得多,家长和孩子很少交流,忽视了心理教育,可能会造成其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障碍,甚至导致性格孤僻。但值得发扬的是,过去的孩子都是满院子跑,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80年代
应试教育的培养下,孩子被寄予了过重的希望。
八零年代:规划型
提前给孩子规划人生
我的女儿是1980年出生的。那个年代我和丈夫都在单位里忙。女儿1个月就断奶了,给她喂奶粉。因为怕烫着她,每次喂前,我都把奶瓶放在嘴里试试温度。3个月时,我开始给她吃蛋黄,4个月喂烂面条。她大一点了,必须得边哄边喂。
老人都说孩子怕冻不怕捂。每到降温,我就给她捂上厚厚的一层,晚上反复起来,看是不是又踹被子了。
她小时候爱让人抱着,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我都抱着她,全家一起看电视时,每次她不老实,就放在腿上,又拍又晃,有时还得使劲地颠,这才听话。
女儿几个月的时候,就让她学走路了。一来担心地板脏,不愿让她在地上活动,二来怕爬的时间长了,耽误了学走路。
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每天监督她做作业。我妈说,邻居的孩子,小时候都没怎么管,现在也都挺有出息的。可我觉得不对,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完全看家长怎么描绘,怎么给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我们从小就给孩子做了规划,上什么小学,考什么高中,学什么乐器,准备多少钱留着出国上学用。
讲述人:宋芬 52岁
专家点评:
宋女士育儿犯的错可不少,比如,辅食添加不够合理,母乳喂养的时间不够。孩子在6个月以后才能给他们吃果泥等糊状食物。
孩子不能总捂着,否则体质变差,易生病。冬季室内温度低时,给孩子盖被子也要盖到腋窝以下。如果棉被较厚,要把孩子胸口处的被子掀起来一点,以利于呼吸和散热。尤其是不能错过孩子的爬行阶段,爬行可增强手、足、胸、腹、腰、背、四肢的肌肉力量,且锻炼协调性,并扩大视听、触觉,增强小脑平衡与反应能力;不要老抱着孩子,让他们多接触自然,多做户外活动,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
现在
网络教育渐兴,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教育体系。
新代:信息型
照着书本养孩子
怀孕时,我买了很多书“恶补”,上网搜索育儿经,常常泡在网络育儿论坛里,和年轻妈妈交流心得。
孩子刚生下来时,我什么都不会做,尿布不会换,奶粉不会喂,大部分时间都是婆婆和大姑在照顾。一次心血来潮,把孩子带回自己家,结果,孩子晚上受了凉,得了支气管炎。听说给孩子喂奶要严格按照每两三个小时一次的频率,所以孩子睡着了我也要把他弄醒喂奶。有人说孩子在四五个月前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睡觉时会惊醒,需要大人在一边陪伴,我就抱着他睡。
可再注意也有出问题的时候。一次给孩子喂朋友从美国带回的高级液体奶粉,结果他连续10天不大便。这可把我急坏了,心急火燎去了医院。医生左看右看觉得孩子没病,后来得知孩子吃的是美国奶粉才找到根源:原来美国的奶粉并不适合中国儿童,孩子吃了火气很大不排便。
在教育方面,我崇尚一切以孩子快乐为目标的“开放式教育”。我会带他听音乐、看戏剧、到游泳馆健身等。
讲述人:王睿 28岁
专家点评:
70后,80后这一批新妈妈想法比较先进,往往借助网络的力量来拓宽育儿知识的来源。新媒体、专业书籍、长辈传授经验,成为当代育儿的“三大法宝”。所以,育儿知识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口口相传,变得更加多元。
只是“80后”们大多只在理论上达到了一定高度,在父母眼里,他们更多的是“眼高手低”。年轻父母自己要有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照顾好孩子。也可以去医院开设的婴幼儿养护教育班听听专家的课,有利于做好各种准备。
编后:其实,我们在这里讨论三代人的育儿体会,更多的是想告诉您,尽管社会观念在进步,但过去的育儿方法仍有其可借鉴之处。所以,隔代育儿带来的不应该是没完没了的矛盾,而应该是各取所长之后优势的叠加。
[健康] | ·爸爸抽烟,伤男孩精子 | ·孕妇防辐射服并非金钟罩 | ·为什么要精算预产期? |
[营养] | ·宝宝每天要吃多少肉? | ·产妇红糖吃多不补血反贫血 | ·方便面是不是垃圾食品? |
[教育] | ·保护宝宝的“无所不能”感 | ·老舍这样教育孩子 | ·错过黄金阶段宝宝难成大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