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起来,你是否在考虑给宝宝买个凉席呢?宝宝用凉席可大有讲究,用得不当可能给宝宝带来各种不适。
祸起凉席:宝宝皮炎
临近夏天,佳佳妈妈给宝宝买了新凉席。这可是宝宝过的第一个夏天,妈妈可不想让宝宝起痱子。晚上,妈妈把佳佳哄睡后放到了小床上。第二天一早起来,妈妈发现女儿身上有一层红色的小疹子,妈妈吓了一跳,这是怎么回事?不敢耽搁,妈妈带女儿到医院,医生看了之后问,皮肤接触过什么新衣服之类的吗?妈妈说:“没有,只是我新买了凉席昨天给宝宝铺上了。”“哦,那你家宝宝得的是凉席皮炎。”
玛丽医生解答——
出现“凉席皮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孩子对用苇、草等植物编成的凉席过敏,症状是在皮肤与凉席接触的地方出现红斑;二是受到凉席缝隙中存在的螨虫的叮咬,孩子身上出现一片一片的丘疹,医学上称为丘疹性荨麻疹,也属于“凉席皮炎”的一种。
一旦发生“凉席皮炎”,要给宝宝剪短指甲,避免搔抓,不要用热水烫洗患处以止痒。可先根据皮肤“疹状”特征,分清是过敏还是“螨害”。如是过敏,只要脱离过敏源(如更换凉席或不用凉席),同时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和维生素C,三天之内症状即可好转。如果是“螨害”,首先也要避免再次接触,在杀死螨虫的同时,可用一些局部外用药治疗,用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预防方法——
1.选择凉席时,最好选用竹席或藤席,不要选用草席,因为草席容易生螨虫,而且其本身也是过敏原。
2.新买凉席及每年首次使用凉席前,要对凉席进行高温消毒,比如用热开水反复擦洗,然后再放到阳光下暴晒数小时,只有这样才能将肉眼不易看见的螨虫及其虫卵还有细菌等杀死。
3.夏季人体容易出汗,皮屑和灰尘等都容易进入凉席的缝隙中,加之环境潮湿,也可能滋生螨虫。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凉席也要经常清洗、晾晒。
祸起凉席:宝宝划伤
朵朵有一天在新买来的凉席上玩积木,突然间,开始大哭起来。妈妈赶紧问宝宝怎么了。宝宝抬起手,说疼。妈妈拿着手电仔细一看,一根细小的刺扎进了宝宝的指肚里。
玛丽医生解答——
刚刚买来的凉席表面僵硬、凹凸不平,小宝宝皮肤娇嫩,如果用手使劲在凉席上一蹭,就可能扎着宝宝,或者睡眠时无意中与凉席用力摩擦,会使皮肤损伤;此外,竹制、草制凉席用得过久,表面会产生一些小毛刺,在小儿爬行蹬腿时可能扎伤孩子的皮肤。凉席引起的外伤多为比较轻微的皮肤破损,但是由于夏季细菌滋生快的缘故,破损处易发生感染,因此也不要忽视。
发现宝宝皮肤被凉席擦伤划伤,首先要检查伤口处是否有毛刺留在皮肤里,如果有,要先挑掉毛刺,再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以防皮肤感染。
预防方法——
1.妈妈在购买凉席时,要摸席面手感是否光滑,边角位是否整齐光洁。
2.小宝宝使用席子时表面最好用纱布包好,以防划伤皮肤。
祸起凉席:宝宝腹泻
2岁的多多特别怕热,妈妈老早就给宝宝用上了凉席。可是最近几天,宝宝开始出现腹泻。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说这可能是着凉引起的腹泻,要注意腹部保暖。
玛丽医生解答——
小儿因代谢旺盛而产热多,往往较成人更怕热,睡觉时常喜欢光着身躺在凉席上,什么也不愿意盖。但婴幼儿的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身的体温调节能力弱,对外界冷热的适应力差。凉席性冷,加之凌晨时分气温较低,宝宝无法适时作出生理调节,容易受凉而引起肠蠕动增加,导致便次增加和肠道水分吸收减少,大便稀溏,这就是外感性腹泻。
预防方法——
1.如果给宝宝用凉席,在凉席上铺一层棉布单子或毛巾被,避免宝宝皮肤直接接触凉席。
2.宝宝用凉席的时间要短,天气稍凉就要换掉。
3.给宝宝穿个小背心入睡,或者在肚子上盖个毛巾被,防止腹部受凉。
4.后半夜时,家长要多留意宝宝是否盖着毛巾被。
妈妈选凉席
草席 采用灯芯草、蒲草、马兰草等编织而成,材质柔软,与皮肤的亲和力强,凉度较低,多受老人以及体质虚弱的人喜爱。但对宝宝可能造成过敏,第一次使用要多观察宝宝皮肤的反应。
竹席 应选竹节长而平、纤维细、质地柔软坚韧的“头青席”。头青即头道篾,最为凉爽柔韧。然而,竹席凉性大,老人、小孩及体质弱的人不宜用。竹席不宜暴晒,否则会变脆。
麻将块竹凉席 麻将块竹凉席是用牛筋线把竹片串起来的,对背部有较好的按摩作用,因竹片像麻将块,称之为麻将块凉席。竹块凉性大,硬度大,麻将块之间又有缝隙,易伤害宝宝皮肤,因此不适合小孩使用。
亚麻席 具备优良的透气性、吸湿性和排湿性,常温下可使人体的实感温度下降4℃左右,有“天然植物空调”之美誉,凉度适中,适宜儿童。此外,亚麻凉席还具有卫生性好的优点,能抑制真菌和微生物的生长。
牛皮席 属于高档凉席,以整张水牛皮制作的为好,其散热、防潮功能优良,凉度适中,且越用越光亮,但价格较高。牛皮席使用期间,应定期用略湿的毛巾清洗席面,但不宜在阳光下直晒或用明火烘烤,也不要用水冲洗,无需特别保养。
竹纤维凉席 它所采用的原料全部取自3~4年生、色泽鲜亮、健壮挺拔的新竹,经高温蒸煮成竹浆、提取纤维、制成棉状,最后纺成纱,由纱织成席,其质地柔韧,适合宝宝使用。
文/玛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