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12%儿童超重管好孩子的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2亿人,5岁以下城市儿童超重肥胖率已上升到8.5%,无论城乡,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有研究指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中国青少年患糖尿病的比例相当于美国同龄人的4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专家指出,青少年肥胖有极大的健康隐患,它可能导致成年肥胖和慢性疾病年轻化,还会导致诸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儿童肥胖的发展,尤其是不健康零食已成为越来越多孩子肥胖的罪魁祸首。专家呼吁,关注儿童饮食健康,防控“富贵病”低龄化现象迫在眉睫。

  曾经“胖”是生活富裕的象征,现在,“胖”却成了许多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块心病。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2亿人。来自国外的研究也指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中国青少年患糖尿病的比例相当于美国同龄人的4倍。

  有关专家指出,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仅可以延续到成人期,而且可能导致慢性病的发生,一些“富贵病”日趋低龄化,而且更偏爱体重超标的孩子。据统计,我国7岁至22岁学生肥胖检出率比1985年增长了10多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儿童肥胖的发展,也引发了健康和经济危机,青少年肥胖正在逐步加重我国经济和医疗机构的负担,其经济负担将超千亿元。专家呼吁,关注儿童饮食健康,防控“富贵病”低龄化现象迫在眉睫。

  我国18岁以下肥胖人群已达1.2亿人,“富贵病”开始侵袭儿童

  富贵病又称“现代文明病”,是人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生活富裕后,吃得好、吃得精,营养过剩,活动量减少,从而产生的一些非传染性的流行病,比如: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等。

  国际肥胖研究协会主办的《肥胖综述》月刊日前公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 .5%)的4倍,中国有170万青少年饱受糖尿病之苦,另外还有2770万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另外,有14.9%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糖尿病前期症状,如血糖水平升高,并可能已经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造成长期损害。这项研究还发现12.1%的中国青少年炎症发病率高,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而在美国只有8.5%的青少年存在这种情况。

  此次报告的作者之一、全球著名肥胖问题与营养专家、北卡罗来纳大学跨学科肥胖症研究中心主任巴里·波普金表示,这些数据源于他们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的一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该研究对中国300个社区的2 .9万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跟踪调查,记录其体重、饮食习惯和运动水平变化。

  而在不久前由国家疾控中心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表示,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经达到1.2亿人,我国儿童肥胖率上升较快。其中,5岁以下城市儿童超重肥胖率从2005年的5.3%上升到2010年的8.5%。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马军教授表示,目前我国青少年肥胖问题呈现出肥胖率历年持续增长、城乡存在差异、肥胖日趋低龄化等特征。从1985年首次体质健康调研至今的历次调研中,无论城乡,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12岁女孩麦麦(化名)今年13岁,体重已经达到140斤。麦麦从小就特别喜欢吃薯片、巧克力、冰淇淋等,每次去超市,购物篮里总是被这些零食填得满满当当。对于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洋快餐,麦麦每周得吃两次,一次花费近200元钱。近日,麦麦经常喝很多水,还喊肚子痛,被送到儿童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家人为此悔恨不已。

  “这些原本出现在中老年人或应酬族身上的代谢综合征现在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儿童身上。‘富贵病’已经不再是中老年群体才会遇到的‘阶段病’,其影响人群正在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蔡美琴教授告诉记者。

  青少年肥胖有极大健康隐患,可导致慢性疾病年轻化和诸多心理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表示,青少年肥胖有极大的健康隐患。一 方面,它可能导致成年肥胖,有调查显示,45%至50%的小学生肥胖者和60%至70%的中学生肥胖者到成年后仍然肥胖。而肥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还会导致诸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

  此外,青少年肥胖还会导致慢性疾病年轻化。有资料显示,大约有60%的超重肥胖儿童伴有至少一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血压升高、高血脂或高血糖,有超过25%的超重肥胖儿童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成人慢性病危险因素。马军教授表示,常见于成年人群的疾病危险因素已经向青少年延伸,构成未来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糖尿病是肥胖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随着青少年肥胖率的迅速升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肥胖率的升高是重要的预警,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可以预期若干年后成年肥胖率将急剧上升。”马军说。

  儿童零食也分级,“限制级”零食等非健康食品已成孩子肥胖祸首

  马军表示,从肥胖的原理来看,摄入总能量长期大于消耗总能量,体内脂肪堆积进而导致肥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西方快餐食物的引入,我国居民高脂高能量的饮食习惯导致摄入总能量多,由此直接导致了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检出率逐年提高。还有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我国青少年的生活节奏明显改变,静坐增多,电视与网络游戏的流行、日常性的身体活动与主动的体育锻炼的急剧减少也导致了肥胖的发生。

  蔡美琴表示,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民众相应的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其中零食已成为越来越多小孩变成肥胖的罪魁祸首。而父母对这些不良习惯的忽视和娇惯事实上又将孩子向肥胖推了一把。波普金认为,目前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体力运动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含糖饮料和休闲食品等非健康食品摄入的增加。

  据了解,早在2007年,卫生部就公布了《儿童零食消费指南》,将儿童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级别,以便家长们酌情为孩子购买。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对于各种零食的分级情况,知之甚少。而零食包装本身,对安全等级也大多没有任何说明。如蛋黄派、果冻等食品的包装袋上,并未注明“限制级零食”等相关字样,仅有一些薯片等食品上印有“膨化食品”。

  就零食分级的问题,蔡美琴教授表示:“现在患上糖尿病的儿童逐年增多,肥胖儿童增加,跟孩子们喜欢吃限制食用的零食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只要想吃,就尽量满足。而孩子们喜欢的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零食,往往为健康埋下了隐患。”在几家大型超市,记者发现在薯片、虾条等膨化食品,果冻、冰淇淋、饮料以及各种糖类专柜前,逗留的孩子很多,很多家长经不住孩子的要求“照单全收”。然而,这些最受孩子欢迎的零食,大多属于“限制级”零食。一些家长也任由孩子在超市的货架上随意挑选,对于零食本身并没有多少关注。

  随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家长,结果没有一位听说过这些热卖零食原来是“限制级”的。“从没听过零食还有安全等级的说法,一般小孩子想吃什么,我就买什么。”李女士说,家里常常备很多零食,像薯片、果冻、饼干等,都是女儿最喜欢吃的。而放暑假后,给女儿几十块钱,让她去肯德基、麦当劳吃午饭,更是常事。市民侯女士说,她时常给儿子买薯片、巧克力等,“没办法,孩子喜欢吃,平时饭又吃得不多,夏天每天一支冷饮是少不了的。”

  应限制非健康食品的销售,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科学吃零食

  家长究竟该如何给孩子选择零食呢?蔡美琴建议,家长最好能参照《儿童零食消费指南》进行选择。其中,“可经常食用”的零食,作为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补充正餐能量及营养素的不足,可提供一定的能量、膳食纤维、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限制食用”零食,如膨化食品、巧克力等,都是高脂、高糖、高盐零食,食用过量容易造成孩子营养摄入不均,容易造成孩子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病、脂肪肝、高血压等疾病。

  在蔡美琴看来,家长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对于限制级零食要规定孩子每周最多吃一次。而且睡前也不应吃零食,否则不利于消化吸收及睡眠,还会增加患龋齿的危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引导孩子“管好嘴,迈开腿”,这是摆脱“富贵病”困扰的最简单办法。

  除此之外,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出台硬性规定,像香烟盒上印制“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强制企业将零食所属等级印在外包装上,使零食分级制度逐步推广。

  波普金还特别建议,应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更要在含糖软饮料等非健康食品的销售和营销上下重手。他认为,当前急需对含糖的软饮料如果汁等和高热量的休闲食品等赋以重税,对非健康食品的广告和营销进行限制或取缔。对学校周边两公里左右的便利商店或者自动售货机的食品销售进行适当限制。

  马军认为,在倡导健康饮食、增加锻炼、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早期预防、控制肥胖。如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投入;完善体育测试制度,可将学生体育活动表现、体育成绩、体质状况纳入高校招生参考;落实学校的体育锻炼时间,并将其纳入对学校的评级考核;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针对学生给予个体化评价,并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实现学校、社区、家庭的联动,通过营养健康教育、身体运动、改善生活方式等方式建立综合干预措施。(晓想 徐慧玲 本报记者 丁秀伟)

  相关链接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之零食分级

  可经常食用的零食(可每天食用):低脂、低盐、低糖类。如: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面包、全麦饼干、豆浆、烤黄豆、香蕉、西红柿、黄瓜、梨、桃、苹果、柑橘、西瓜、葡萄、纯鲜牛奶、纯酸奶、瓜子、大杏仁、松子、榛子,蒸、煮、烤制的红薯、土豆,不加糖的鲜榨橙汁、西瓜汁、芹菜汁等。

  适当食用的零食(每周1~2次):中等量的脂肪、盐、糖类。如:黑巧克力、牛肉片、松花蛋、火腿肠、酱鸭翅、肉脯、卤蛋、鱼片、蛋糕、月饼、怪味蚕豆、卤豆干、海苔片、苹果干、葡萄干、奶酪、奶片、琥珀核桃仁、花生酱、盐焗腰果、甘薯球、地瓜干、果汁含量超过30%的果(蔬)饮料如咖啡、山楂饮料、杏仁露、乳酸饮料等,鲜奶冰淇淋、水果冰淇淋。

  限制食用的零食(每周不超过1次):高糖、高盐、高脂肪类。如:棉花糖、奶糖、糖豆、软糖、水果糖、话梅糖、炸鸡块、炸鸡翅、膨化食品、巧克力派、奶油夹心饼干、方便面、奶油蛋糕、罐头、蜜枣脯、胡萝卜脯、苹果脯、炼乳、炸薯片、可乐、雪糕、冰淇淋等。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儿童  超重 
  • 新闻日本政府签署钓鱼岛“购买”合同
  • 体育世预赛-兰帕德救主 英格兰平 西班牙胜
  • 娱乐张柏芝三点式与谢霆锋度假 复合在望(图)
  • 财经温家宝回应对08年中国一揽子计划指责
  • 科技马化腾周鸿祎隔空喊话:反对假借用户之名
  • 博客司马南:破解太极神功 钓鱼岛问题始末
  • 读书日本人对中国的偏见和积怨究竟有多深
  • 教育小学校长校门口劝阻给教师送礼学生(图)
  • 育儿失独母亲:支柱没了 你支持丈夫陪产吗
  • 健康秋季食疗去火排毒 转基因大米试验内幕
  • 女性大小S姐妹着装PK 张雨绮10个珠宝瞬间
  • 尚品真假难辨的大陆米其林餐厅 走近赵薇酒庄
  • 星座测试你真心爱TA吗 朋友是你贵人吗
  • 收藏美人图遭网友搞笑 龙年纪念币行情跌宕
  • 热点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