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解析儿童药物中毒

  如何预防儿童伤害一直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其中药物引发的中毒是发生在家中的主要儿童伤害之一。6月29日,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与某制药公司联合发布的《儿童药物中毒专题报告》显示:86.4%的儿童中毒发生在家中,在5大类的伤害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烧烫伤。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预防室主任段蕾蕾指出,2011年,我国127家伤害监测医院数据显示:0-17岁儿童有1000多人因中毒而就医。中毒原因包括,药物中毒、化学品中毒、食品中毒、燃气中毒及其他,在所有中毒病例中,药物中毒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原因多为儿童误服。而家长的用药行为习惯与儿童误服药品有很大关系,31%的家长曾把成人药减量给孩子服用;11%的家长选择把药品放在儿童易取到的地方。

  药物中毒主要原因:误服或者过量

  儿童急性中毒案例中,药物中毒占首位。在许多城市,儿童药物中毒人数已非同小可。针对全国35个城市114家医院展开的调查显示,有95%的儿科医生报告曾遇到儿童药物中毒病例,平均每位医生一年遇到9.4例。

  “我们每天都能收到儿童药物中毒的病例,成人药品并不能随意用给孩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高恒淼表示,“我们曾接到一个病例,三个孩子送来时已经昏迷,结果家长发现孩子奶奶的降压药找不到了,原来孩子们把带有糖衣的降压药当成了糖给分吃了。”

  北京儿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药剂科副主任王晓玲介绍,中毒年龄以1至6岁儿童居多,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智力发育尚不完善,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口尝物品,善于对成人行为进行模仿,一旦看管不力,就可能发生误服或偷服药物现象。

  事实上,有86.4%的儿童药物中毒发生于家中,导致中毒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家长对药物保管不严,导致儿童误服。根据对京沪广蓉四城的家长调查,有七成家长想起来才检查、或从来不检查家中的药品,近两成的家长选择把成人药和儿童药混放在一起。另一个导致药物中毒的原因则是家长将成人药减量甚至按成人剂量喂给孩子,或者将数种药品混合喂给孩子,却不关心药物的成分,或自行加量,导致药物过量。

  五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风险最高

  美国《小儿科期刊》也有报道称,随着近几年处方药品使用的增加,儿童接触危险药品的几率也在增加,结果经常导致儿童误食药物而中毒。其中,成人使用的处方药正造成美国发生越来越多的5岁以下儿童中毒事件。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比较了2000年至2009年之间,每个月美国国内发生的儿童药物中毒案例数目,以及开给成年人的处方药品数量。统计结果显示,成年人处方药品的增加与儿童药物中毒案例数目增加,两者之间具有重大关联。而面临药物中毒风险最高的孩童,是5岁以下的儿童,其次为13岁至19岁之间的青少年。

  “家长应该认识到疾病规律,并不是说用药多了就一定效果好。”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科主任张琪建议,家长在给孩子服药前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剂量给药,同时妥善保管好药品,放在孩子不易拿到的地方。 

  此外,作为儿童药品生产商,也应该对于儿童药品采用防护性的包装以降低儿童自行服药的风险,并使用精准的刻度设计来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性从而避免药物过量服用。

  ■ 现状分析

  儿童药物中毒根本原因在于“缺医少药”

  在药店,家长会发现治疗同一种疾病有着不同的药,有时这些药还是同一个品牌。药品会按成人用药和儿童用药来区分;而儿童用药剂量一般按年龄或体重给服。家长一定要选针对自己孩子疾病的儿童用药,并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做。不可把同样的成人药减半给孩子服用,因为并不是简单地把药片一切二就是减半,成人用药和儿童用药中的主要成分可能也有所不同。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表示,造成儿童药物中毒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则是儿童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目前儿童药物在研发过程中进行人体实验存在困难,因而专为儿童打造的药品比较少,这也导致许多家长给儿童使用成人药。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适宜儿童用药的剂型应为颗粒剂或口服剂。但是目前中国市场上90%以上的药品都没有儿童剂型。在医生方面,目前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万人,在过去的15年里仅增加了5000人。

  北京儿童医院牵头对全国15家三级医疗机构中儿童用药品的剂型调查结果:适宜儿童的剂型,例如溶液剂、糖浆剂、滴剂等液体制剂,干混悬剂、粉末吸入剂、栓剂、气雾剂等所占的药品品种数都很有限。

  药品规格、剂型设计不合理,患者不易掌握,是引起用药错误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市场90%以上的药物都没有儿童专用剂型或规格,尽管有些标示为儿童药物,但规格、剂型并不符合儿童实际用药的需要,极易造成儿童的不合理用药。

  在给婴幼儿服药时,医院临床或患儿家长常取用被碾碎或溶解的药片或者胶囊中的药粉分剂量。这可能使药品的包衣层失去保护、控释等作用,更易造成服用剂量不准确,成为儿童用药的安全隐患。

  北京儿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药剂科副主任王晓玲指出,目前儿童专用药比较缺乏,主要表现为品种缺乏、剂型缺乏和说明书不明细,用药剂量缺失。儿童专用药品匮乏导致儿童使用成人药品。临床上由于缺乏儿童用药造成的风险不仅包括药物成分所带来的风险,还包括药物剂型、规格、给药方式等因素造成的风险。儿童常见药的用药剂型与成人用药相比仍不够丰富,造成儿童用药依从性低下。这些均给临床应用带来困惑和安全隐患。

  ■ 业内观察

  儿科用药最缺小剂量注射剂

  ●张君莉,首都儿科研究所药剂科主任

  儿科用药有自己的特点,与小孩的生理各方面都有关系,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从现在我们医院用药情况来看,儿科常规治疗用药,相对还好一些,但一些专科用药确实缺乏。

  常规儿科用药,如治疗感冒,一般用小儿感冒颗粒,止咳药,这些看上去不是特别缺乏。抗生素也有一部分,比如阿奇霉素、头孢克洛等,剂型也比较丰富,有颗粒剂、混悬剂、口服液等。

  但一些专业病用药,确实缺一些儿科的;部分药有,也缺乏合适的剂量。比如心内科的用药,准确性很重要,目前仅有双鹤制药为儿科特别生产了地高辛酏剂。其他心内科治疗用药,基本都是片剂和胶囊剂。片剂或胶囊剂,剂量都很大,儿科每次用到一片以上的可能性很少,都需要掰开用,有些要掰到四分之一以下,这是很难的,也掰不准。护士为了准确,要把药研碎了,拿水化了,再用针管抽上去,确定剂量,准确用药。

  儿科用药分口服药和注射剂。口服药,基本上是剂型问题;注射剂,基本上是剂量问题。现在儿科最缺的是小剂量的注射剂。孩子从出生到18岁,全都要在儿科就诊,年龄跨度太大,大部分儿科注射剂,剂量都太大,有些药最小剂量就到0.5,但孩子可能就用到0.2,这时候就要浪费掉多余的部分,费用成本很高。

  成人药品不可直接用于儿童

  ●郑立仪,某制药公司市场经理

  一般的成人药品非针对儿童而设计研发,也未经儿童临床试验验证。儿童的生理机能和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着自己的药物代谢特点,如果直接将成人药物用在儿童身上,有时会产生非常危险的后果。

  从用药剂量来说,成人药物的剂量根据成年人的生理特点设计。有的家长将成人药片掰成两半,或者用勺子当成量器给药,却往往因为剂量不精准造成过度剂量给服或剂量不足,达不到既定治疗效果,可能反而造成儿童用药危害。

  因为没有适宜儿童的剂型和规格,儿科临床和患儿家长就会拆分药品原有的规格给孩子服药。可能会发生分装误差、分装损耗、分装后黏附在包装纸上的浪费,再加上药品分装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使药品质量不能保证,给药剂量不确定。

  而且药品包衣有缓控释、遮味、减少胃肠道刺激等作用,外包衣破坏后,药物原有的剂型失去作用,生物利用度、药物稳定性发生改变。如此,药物可能不仅没有起到治疗的作用,有时还会加重病情,如损害胃黏膜、给药量不足导致疾病复发,超出规定剂量而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等。

  宝宝不肯吃药怎么办?一般来说,新生儿不会对药物抗拒,而较大的婴儿就会开始有排斥的反应出现。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事实上,大部分药物的口感确实比较差,大人尚且难以下咽,耐受度低得多的宝宝自然更加不能接受。

  许多家长都希望药物口味能让孩子更易接受。于是,现在的儿童药物为了在口味上让孩子更易接受,大多会添加果味、甜香等,样子像糖果,但这是否会加大儿童药物中毒的危险?

  宝宝在吃完药之后,若马上就将口中的药物全吐出来时,爸爸妈妈应先观察,宝宝是因为咳嗽或是不喜欢吃药所以将药物吐出,还是因为出现了病理性的呕吐状况。若纯粹是不喜欢吃药的负面行为反应,可待30分钟之后再喂宝宝一次;若为病理性的呕吐反应,通常不建议再喂食宝宝吃药,可以打点滴的方式来进行。

  果味药品增加儿童服药的依从性

  某制药公司市场经理郑立仪介绍,制药企业将儿童药物设计成儿童更易接受的口味,多是为了增加儿童服药时的依从性,以避免给儿童喂药时可能因药味难以下咽导致吐药,影响用药剂量的精准性,造成重复给药和服用过量的风险。

  此外,制药企业对儿童药品的包装设计应采用儿童无法拧开的安全瓶盖以增加药品存放的安全性。不少药物误服是家长没有将儿童药物单独储存在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因此,普及儿童用药安全和药品安全储存知识、教育家长如何安全储存药品以避免儿童误服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

  北京儿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药剂科副主任王晓玲也认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其用药的特殊性,儿童对于甜味的追求要明显高于成人,儿童也更喜欢明亮的色彩,添加果味和色彩的添加剂,可以提高儿童服药的依从性,保证儿童按时用药。

  不要将药物添加进奶水或辅食中

  作为护士,陶佳颖在给宝宝喂药方面颇有心得。她介绍,一般来说,宝宝所用的药剂都经过了口味改良,比较易于喂食。若宝宝的药剂真的很苦,或药味很浓,加入少量的果糖或糖浆是可行的,这样可以提高宝宝的接受度。

  宝宝不爱吃药,往往和之前不好的喂药经验有关,所以爸爸妈妈应尽量避免强行逼迫宝宝吃药,以免让宝宝更加排斥与抗拒。爸爸妈妈可以在宝宝吃完药之后,给予宝宝鼓励与拥抱,甚至可以在宝宝吃完药之后,给宝宝吃一颗他喜爱的糖果或甜食,给予宝宝吃药行为的正向增强。

  有些爸爸妈妈会将药物添加在奶水或是辅食中,这样的方式并不科学,有时候会让宝宝抗拒喝奶或是吃辅食。除此之外,也要考虑到药物残留没吃完、影响药物稳定性以及疗效的部分。

  不要将药物说成糖果诱哄孩子服药

  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委员,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首席代表崔民彦介绍,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发布的《儿童药物中毒专题报告》显示,儿童发生中毒事件的原因79%是因为儿童自己误服引起的。那么,儿童为什么会误服?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让儿童拿到药物。而儿童,特别是幼儿,既不能认识药物的危险,也不能清楚区分药和糖。2011年10月,美国一所小学的科研项目在美国儿科协会的全国会议上发布,报告显示,1/4的孩子和1/5的成人可能混淆药和糖;结果还显示,不能阅读的小学生,混淆药和糖的比例更高。美国一家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显示,不断学习有关药物的风险的孩子,与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的孩子相比,可以降低50%自己随便使用药物的风险。

  可见,要花时间与孩子讨论药品的风险,要让幼儿认识到,看起来像糖一样的东西,不一定是糖,任何放入口中的东西,都要询问大人。

  在幼儿3、4岁就可以开始教育他们识别药和糖,因为这时幼儿已经知道生病要服药,可以告诉他药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服用。认知和教育是逐步进行的,所以家长要一步一步地渐进性教育,让孩子逐步认识到药品的风险。

  北京儿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药剂科副主任王晓玲也认为,识别药物和糖果的教育可以大幅度降低儿童药物中毒的危险性。曾有医生对1-3岁的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发现有40﹪的儿童偷吃过药物。从这个年龄阶段就开始正确地教育和引导,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儿童药物中毒的发生。不要将药物说成是糖果来诱哄孩子服药,他们会相信的,当你不在时,他们就会拿来当糖果吃。要正确告知孩子药物是治病的,只有生病后医生要求吃药时才可以吃,而且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吃药。

  ■ 提醒

  从日常做起,预防儿童药物中毒

  ●王晓玲,北京儿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药剂科副主任

  儿童生病后,家长不要擅自做主,一定要遵医嘱给孩子喂服药物。

  不要将药物说成是糖果来诱哄孩子服药。避免在孩子面前吃药,因为他们喜欢模仿大人。

  绝对要注意将药品、洗发精、清洁剂、杀虫剂、松香油、煤油及其他有毒物品放到孩子摸不着的地方或锁起来。

  告诉孩子,未经允许,不可随便吃药片、化学品、野果子等,以免发生危险。

  不要将有毒物质存放在食品或饮料的容器内,孩子看到这些容器,以为里面是可以吃的东西。

  将成人药品与孩子药品、外用药与内服药分开存放,注意在家里不要存放毒性比较大的药品。

  定期清理自家的药柜,丢弃过期的药物。丢弃时,应保证被丢弃的药物不被孩子拿到。

  家中存放的药品的标签一定要原封不动保留,万一孩子误服药物时,可以知道他误服的是什么药,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专题采写/新京报记者 林文龙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