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防病,重在喂养

  《生命时报》 微博

  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最大的心愿。可现实总事与愿违,孩子大病小病不断,很多家长伤透了脑筋。如何防治儿科病,给孩子一个强壮的体魄?中医儿科专家、“京城小儿王”传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应麟教授指出,小儿防病,要从喂养上下工夫,传统的“中国式喂养”更适合中国孩子。

  1月27日是周日,已是中午11点了,王应麟教授的特需诊室外还排着好几个病人。冬季,来就诊的小病号多是感冒、咳嗽、发烧、哮喘等病。王应麟教授认真地询问病情,摸摸孩子的头、手,切脉、听诊,然后开药方,最后叮嘱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起居,“别着凉”,“别穿太多”,“别偏食”,“回去吃点稀的,少吃肉”……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为何小孩子生病还这么多呢?王应麟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小儿身体常有三个不足:一是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要负责营养的吸收。孩子发育迅速,对营养的需求多,但脾胃相对薄弱,再加上小孩子饮食自控力差,容易被饮食所伤。二是肾不足。小孩子的肾气肾精不够充沛,需要后天饮食营养的补充、吸收和充填,才能正常发育。三是肺不足。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小儿肺脏娇嫩,在防御上比较薄弱,外邪容易乘虚而入。肺气有赖于脾胃充分吸收营养,小孩子脾胃不足,肺气自然就弱了。这也就是为何天气一冷,小孩子特别容易感冒、发烧的缘故。

  针对小孩子的身体特点,王应麟教授指出,防病要从喂养上下工夫。目前家长喂养有两大误区,一是过度喂养,二是过度保健。古人讲,“若要小儿安,须受三分饥与寒;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一点肉”。可如今的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饿着,给孩子吃各种高蛋白、高能量、高糖的食物,由于孩子的脾胃功能尚不健全,消化、吸收能力有限,反而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要么肥胖,要么太瘦。并且,家长塞给孩子的零食多为甜、香、油炸食物,孩子很容易对这些食品“上瘾”,会进一步加剧营养不均衡的问题。王应麟教授认为,孩子的喂养应该遵循中国人的传统,即以素食为主,粮、菜、鱼、肉、蛋搭配着吃;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口味清淡,少吃冷饮、凉的饭菜。

  说到保健,王应麟教授指出,如今社会上有些人打着爱的名义,号召给孩子查头发、查血,看看身体缺什么,乱补微量元素;有的家长怕孩子冷,裹得严严实实;有的孩子得一次气管炎,前后照3次X光片,这都是有害的。其实,只要按照传统的喂养方式,孩子不偏食,就能保证营养。不要给孩子随便用药,用药不当会伤孩子的元气。有的家长不知道该给孩子穿多厚,王应麟教授说,“孩子穿得是否合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摸手、脚。”如果手脚温暖、干燥,说明穿得合适;手心热、有汗,说明穿多了;手脚凉,就是穿少了。古人“养子十法”中提到,孩子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孩子的体质和大人不同,家长不能凭自己的感觉给孩子增减衣物。”判断孩子是否病了,首先要摸头,因为孩子患病一般头先热。如果头凉、足暖,说明气血通畅、身体健康。本报记者 张彤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