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早晚气温变化剧烈,是宝宝各种疾病的多发期,宝宝秋季常患的病症有:感冒、腹泻、秋痱等。面对秋季常见疾病对宝宝的威胁,每位新妈妈都要加强宝宝日常疾病的防治,使宝宝远离秋季常见病的伤害。
秋季感冒
有关研究证实,感冒与天气变化关系最大。秋冬季节交替之时,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温差较大,加上孩子活动量大,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小孩,体温调节中枢和血液循环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很容易出现早晚受凉、中午受热等情况,从而引发发烧、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
预防办法
1.勤洗手 勤换衣
随天气变化给孩子增减衣服,孩子患感冒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家长要掌握“春捂秋冻”原则,根据天气预报、气温变化等情况有计划地给孩子增减衣服。有关研究表明,引发感冒的病毒有200多种,其中50%是鼻病毒,它是秋季传染率最高的病毒,能在毛巾上存活1小时,在人手上存活70小时。因此,秋冬季节,预防感冒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认真给宝宝洗手。大人从外面回到家,触摸宝宝前也一定要先洗手和换外衣。家里如有人感冒,可用加热食醋蒸发的方法来消除居室的感冒病毒。日常生活中,屋内还可以使用空气滤净器,减少空气中的杂质、尘螨及病媒菌。秋季传染病增多,要增强宝宝抵抗力,饮食应以蛋白质为主,适当增加热量高的食物,增强御寒能力。同时也要补充维生素,帮助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
2.多喝水,用冷毛巾外敷
宝宝感冒发烧后,不要服用过多的抗生素。专家指出,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反而会增强病菌的耐药性,最好的方法是多喝水、采用冷毛巾外敷降温。不能像大人那样“捂汗”,因为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汗腺发育还不完善,“捂汗”不但不能使体温下降,还会使体温骤升,尤其是小婴儿,“捂汗”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宝宝发热时要少穿、少盖,增加散热,并及时就医。
秋季痱子
秋季是痱子的高发时节,有的孩子在炎热的夏季没有长痱子,到了秋季却长了痱子。夏季父母都比较注意预防,勤洗澡、擦痱子粉,到了秋季,天气变凉,很多父母担心宝宝着凉,会给宝宝多穿衣服,而此时季节交换,气温不稳定,且温差较大,中午时气温很高,宝宝肌肤娇嫩,稍不注意,宝宝就容易被“捂”出痱子,甚至是湿疹。
预防办法
1.勤洗澡
育儿专家称,秋冬季节,不常给宝宝洗澡是造成宝宝长痱子的原因。天气变凉,给宝宝洗澡不宜太频繁,有的宝宝就变成了半个月洗一次澡,但这对生命力旺盛的宝宝来说,洗澡次数变少,身体的污垢不能及时清洗,易损害皮肤。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秋季长痱子是宝宝肺热造成。在夏季,不长痱子的宝宝,不是肺脏功能最旺盛的时候,而是心脏功能最旺盛的时候。而到了秋季,有的宝宝长痱子,表明宝宝启用肺脏表皮排毒法,将体内的毒素排出,因而就长出了痱子。
2.用专用沐浴露洗浴
据了解,痱子、湿疹往往容易长在宝宝的大腿和小屁屁上,所以选择宝宝的纸尿片时要选择能迅速锁水,且透气性好的产品。专家提醒,宝宝生了秋痱应以清洁止痒为主,坚持用婴儿专用沐浴露,不要用强碱性肥皂洗,同时别让宝宝用手挠痱子处,避免抓伤,若皮肤被挠破,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化脓。
3.多吃补水食物
初秋,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宝宝出现秋燥症状比成年人明显,要加强补水,还在哺乳期的宝宝,妈妈应适当增加喂奶的频率;吃奶粉的宝宝,家长则可多给孩子补充一些白开水,多吃补水润肤的食物,4个月以上的宝宝还可多喝自制的新鲜果汁等。此外,虽然不洗澡,宝宝容易长痱子,但是在秋季,宝宝洗澡的频次不能太频繁,太频繁清洗会把皮脂洗掉,引起宝宝皮肤干燥,进而出现发红、发痒的症状,2~3天就应该给宝宝洗浴一次。
秋季腹泻
入秋后,宝宝尤其是6个月至2岁婴幼儿腹泻发病率开始频繁,而每年8月中旬至12月是宝宝腹泻的高发季节。专家指出,秋冬季节患腹泻的婴幼儿中,有40%~70%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20%左右为其他细菌引起,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因此,在腹泻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地方,避免接触患儿。
预防办法
1.及时治疗
医生指出,秋季气温变化大,忽冷忽热,温差大易引起感冒、腹部受凉以及各种感染也可引发腹泻,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消化系统不成熟、免疫功能不成熟等都可能导致宝宝腹泻。秋季宝宝发生腹泻时,每日排泄的次数可达10~20次,并伴有发烧、呕吐、咳嗽、流涕、脱水等症状。病程一般4~7天,长的可达3周。如及时治疗后大多数可较快治愈。如宝宝出现有高烧、吐泻频繁、合并脱水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2.及时补液补水
感染秋季腹泻,要给宝宝多喝水,并给孩子补充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秋季腹泻多是轮状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大,所以不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关键是补液、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宝宝腹泻时,要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及时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继发感染。给宝宝做辅食的炊具、餐具用后晾干,用前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