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宝宝发热及发热恐惧症

  《张思莱谈育儿那点事儿》

  发热及发热恐惧症

  对发热的恐惧主要源于对发热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发热的过度处理影响孩子免疫力的生成。

  现在家长对于孩子发热越来越恐惧了,因此孩子只要发热或者发热持续一天或两天,家长就会带孩子反复去医院就诊或者在家私自用药,不但让孩子成了药罐子,同时也埋下耐药的隐患,而且还容易贻误病情。为什么家长会有这种表现呢?这主要源于对发热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人体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人与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身体都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体位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能接受来自身体周围的冷、热神经感受器的信息,并感受到进入体温中枢血循环的温度,这些信息经过体温中枢处理,通过调节自身的产热或散热过程,使得人体体温保持动态平衡。人体设定的腋下正常体温是36℃~37℃,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就称为发热。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细胞代谢、肌肉活动、哭闹、寒战,使机体产热增加;通过皮肤血管收缩、有意识地增加衣服,使机体散热减少。同时通过末梢血管扩张、出汗、降低环境温度、增加冷热空气对流等方法散热。

  正常人的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是昼夜体温波动不应该超过1℃。一天中清晨体温最低,下午和傍晚最高。夏季比冬季体温稍高。体温升高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和病理性体温升高。对于孩子来讲,剧烈运动、饭后(吃奶后)、哭闹、衣或被过厚、室温过高、小婴儿蛋白质摄入过多、长期摄入高热能的饮食等都可以造成体温升高,达到37 5℃(腋下),这属于生理性体温升高。通常人们所说的发热多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

  医学上对发热这样分度:以腋表为准,≤38℃为低热; 38℃~38 9℃为中度热; 39℃~41℃为高热; ≥41℃为超高热。

  引起身体病理性发热的原因很多: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的感染,接种疫苗后的反应可引起发热;一些皮肤病,甲状腺疾病,先天发育不良,肿瘤,创伤,手术,输液、输血引起的输液反应,药物热,中暑或捂被综合征等,均可以引起非感染性或感染性的发热。

  二、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发热是机体正常的生理保护机制,也是机体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热时各种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增加,增强了机体的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研究显示:发热时机体各种特异和非特异免疫成分均增加,活性增强。如增强白细胞的动力及活性并产生抗菌物质,刺激干扰素,增强其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激活T细胞功能并使其繁殖旺盛等,以上作用于感染微生物、免疫复合物等,使得病原体生长受到抑制,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这些均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促进疾病好转。同时,因为发热,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有利于抑菌。发热时,血清铁水平降低,不利于细菌生长。科学家经过对动物的研究表明:感染后引起发热的动物要比不引起发热的动物病死率低。

  但是,高热尤其是长期发热也会给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由于发热造成能量的过度消耗,组织器官负荷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器官功能不全。发热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多,也会造成组织细胞的损害。发热还可增加氧消耗量,使得本来已经缺氧的患者,组织缺氧程度更重。发热时心输出量增加,可使得心脏病或贫血的病人心脏负担更重,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同时,高热可以增高颅内压。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炎症反应(如内毒性休克),发热可加剧炎症反应。5岁以下的小儿可引起高热惊厥的危险,体温高于42℃有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

  发热具有自限性,儿童发热多由自限性感染引起,是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往往不需要干预也会很快康复。同时必须注意到,发热也有可能是患危重病症的初期,因此医生早期的鉴别诊断是处理发热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小婴儿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往往症状表现得并不明显。

  正因为发热可能是严重感染的初期症状,所以家长对发热的有利一面往往并不认识,或者即使了解也会产生怀疑,而更多思考的是发热可能是严重感染的初期症状,他们害怕孩子体温越来越高,孩子受不了(其实人体自有的防御功能不会使得体温上升到危险的高度,除非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也怕孩子烧出个肺炎来(其实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早已经潜伏在体内,发热只是肺炎早期的一个表现);还怕孩子会烧坏大脑(这种情况一般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或者孩子大脑本身存在问题,使得负反馈调控机制出现问题)。正是由于进入这些认知上的误区,让家长产生不必要的过度忧虑,而产生“发热恐惧症”。孩子发热后反复上医院,导致重复用药和过度处理。

  当然,家长产生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也因为家长并不了解发热的机理,更多地是考虑出现的一些外在表现,这源于我们有关医学科普知识宣传得不到位。而且,由于家长的担忧和恐惧,以及当前医患之间比较激烈的矛盾,也让医护人员产生了“发热恐惧症”,使得医护人员更积极地为儿童进行退热处理,进而导致过度治疗。医护人员向家长进行有关发热严重性的病情交代以及过度治疗促使毫无医疗知识的家长对于孩子发热更加恐惧。其实,一些退热处理主要是为了改善身体的舒适度,有时并不能缩短疾病病程,甚至可能延长疾病的持续时间。对于医生而言,不能以退热为治疗的目的,更不能将发热的病情往严重方面交代以解脱自己的责任,而是需要认真找出引起发热的病因,这才是作为医生的英明之举和负责任的职业表现。

  三、过度治疗影响孩子免疫力的形成

  其实,孩子发热不一定是坏事。孩子出生后对疾病的抗病能力从两方面获得:一种是从母体中获得一些抗体,因此具有一定的抵抗疾病的先天性免疫力。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孩子,还能够通过母乳获得一部分免疫物质,所以孩子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另一种是通过后天和疾病的抗争产生抗体,我们叫“获得性免疫”。而这种抗体一般是在孩子出生6个月以后逐渐产生、增多,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当孩子接触了某种病原体时,这种病原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这种病原体的抗体,因此产生抗病的能力。如果孩子接触的病原体少,可能相应的抗体就产生得少,以后孩子如果碰到没有接触过的病原体,因为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就可能因为这种病原体感染引发疾病。孩子发热大多数是因为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一种机体防御反应。如果我们过度治疗,反而阻止了机体与病原体的抗争过程以及相应抗体的产生,有可能使疾病病期延长,不能有效地使得机体产生免疫力。

  近来有美国专家指出,婴儿如果能在1岁前发几次烧,能减少日后患过敏症的风险。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查了835名儿童从出生到1岁期间的医疗记录,发现1岁前从未发过烧的儿童中,有一半在7岁前发生了过敏反应;而在那些发过一次烧的儿童中,7岁前发生过敏反应的比例是46 7%;在那些发烧两次以上的儿童中,这一比例降到了31%。

  发热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除去病因外,对发热本身的治疗应针对病情,权衡利弊。对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不能急于降低体温,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四、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对于孩子发热,既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又要在战术上重视它。因此,建议家长这样做:

  对一般性发热不要急于解热。让孩子多喝水、休息好,同时适当注意饮食清淡及饮食营养,切忌大鱼大肉或增加过多的蛋白质。任何发热的疾病饮食方面这样处理都是可行的。

  如果体温不到38 5℃可以采取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 5℃可以口服退热药,体温达到39℃建议及时就诊。对于一些曾经发生过高热惊厥的婴幼儿可以提前(即不用达到38 5℃)使用退热药和镇静药,以预防惊厥发生。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病情。如果是病理性发热,必定伴有其他相关症状,家长总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以便就诊时告知医生,帮助医生找出引起发热的病因来,利于诊断治疗。

  当孩子就诊用药物后,需要耐心等待药物发挥作用,因为药物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不建议家长反复去医院就诊,重复用药,叠加用药,致使药物在孩子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或者不等药物发挥作用就停药而换另一种药物。频繁换药反而容易造成疾病迁延不愈,尤其是一些细菌感染的疾病,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孩子发热时,家长表现出的紧张、焦虑的心情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不利于孩子正确地对待疾病,使孩子对去医院就诊产生恐惧心理,抗拒医生的检查治疗,更不利于疾病的痊愈。

  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的患儿,应该及时送医院就诊。

  综上所述,孩子发热后,退热不是治疗的目的,它只是疾病发生中的一个症状。只有找出发热的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发热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过早地退热往往会掩盖病情,贻误治疗,因为有些疾病需要医生观察发热的热型。不同的疾病产生的热型是不同的,尤其是对于疑难病症,更不能私自用药,避免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家长尽量避免产生“发热恐惧症”,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才是上策。

  后记:张泉灵在为这本书做的序中谈到她为儿子患支原体肺炎之事感到内疚和自责,认为是她没有及时就诊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我认为她完全不必内疚,更不必自责。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因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肺炎,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一种肺炎,婴幼儿也有发病。孩子早期发热并不是因为治疗不及时转为肺炎的,正如我在上文中说的,发病初期就是肺炎,发热只是肺炎早期的一种表现。但是支原体肺炎早期症状和体征并不典型,即使发病初期到医院诊治,医生通过听诊、血生化检查、X光片也不会早期发现,因此支原体肺炎又叫“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此非典型肺炎不是非典时期SARS病毒引起的肺炎)。支原体肺炎一般发病不急,发热可能是首先表现的症状,2~3天以后才会咳嗽并逐渐加重,但是肺部的物理体征并不明显,早期的肺部X光片也没有明显表现。所以,支原体肺炎只有等到肺部出现阳性体征,结合血生化检查才能作出诊断。支原体肺炎血常规检查往往是正常或者稍高;血生化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2周后升高,冷凝集试验1周后开始升高才具有诊断意义。所以泉灵并没有耽误孩子的病情,而她所做的处理也是完全正确的。即使她在孩子刚发热时带孩子就诊,医生也无法立即作出正确的诊断来,这源于支原体肺炎体征和X光片出现阴影都比较晚。

  支原体肺炎预后良好,但是肺部阴影的消失比体征消失得慢。极个别的患儿有可能复发,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复发。此病只要加强护理,患儿休息好、多喝水、对症用药即可。支原体肺炎针对病因治疗用药简单,主要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其实不用输液,口服药物一样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很少出现并发症。支原体肺炎不具有传染性,所以泉灵和孩子不用担忧。

  泉灵在孩子生病过程中之所以遇到那么多的干扰和困惑,正如她所说的:“我们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吸取的知识,无法分辨对错。”正因为这样,学会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科学的育儿方法才是正道。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