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不必急着“剪脷根”

  ●舌头的血管丰富,“剪脷根”容易引发难以止住的大出血

  ●专家不建议刮、刷、冲“脷苔”,以免破坏味蕾影响味觉

  很多孩子长大后才听到父母说起,出生后一个月做了个“剪脷根”的小手术,“医生往你的舌头底下一刀剪下去,你满口是血,哇哇大哭。你现在口齿伶俐多亏了那一剪子,否则你会因‘黐脷根’而说不清楚话。”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出生后都要“剪脷根”吗?专家指出这是一个误区,等孩子学说话后口齿不清再动手术也不迟。此外,人们对舌头与疾病的关系也有误解,广州人习惯的“刮脷苔”竟然有害无益。

  黐脷根:等说话不清时再手术

  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曾经流行一种“剪脷根”手术:新生婴儿满月时给舌尖下与口腔相连的系带剪一刀。原来,家长和医生觉得婴儿的舌头伸出不够自如,被舌下系带牵扯住,甚至舌尖都扯分叉了,就害怕孩子以后说话口齿不清。

  刘冰称,医学教科书上没有规定常规要做这种小手术,她建议家长不急着做,毕竟剪开和缝针可能继发感染和大出血。为了保障说话,舌头肌肉的血液循环很丰富,所以舌头呈红色。舌根、舌底还有很粗的动脉和静脉,一旦大量出血就很难止住。有人咬断舌头自杀,除了失血过多而死,还可能是血液流入肺造成窒息而死。

  如果孩子伸出舌头无法超过唇红边缘,舌尖分叉严重影响外观,发音不清,可让专科医生判断是否要剪舌下系带。最好等孩子学会了吸吮和吞咽,在7~8个月开始学说话以后,发现有语言功能障碍再做手术也不迟。如果没有其他的身体问题,“黐脷根”一般不会影响大脑的语言发育。

  齿痕舌:水电解质失调所致

  民间流传从舌头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例如,舌头的颜色偏黄是“湿热”,舌头表面的舌苔(即“脷苔”)增厚意味着疾病加重。很多人觉得舌苔不干净,就在刷牙时把舌头也刷了,市面上还有专门的刮舌苔器、舌苔冲洗喷头等,总之用各种方法把舌头刷干净,就觉得健康了。还有不少人相信,舌头边缘被牙齿印出齿痕就意味着“脾气虚”。

  美国国家反卫生欺诈委员会委员、注册营养师杰克·拉索称,“舌诊”把舌头的不同部位与不同的内脏对应起来,是一种虚假的诊断。

  刘冰认为,所谓舌苔其实是舌头表面的黏膜、味蕾和分泌物,其颜色与体质、疾病的关系只是观察得来的经验,不一定有因果联系。一些“舌象”可能是味蕾之间的分泌物过多、更年期内分泌失调、水电解质失调等,大多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若无其他病就不用管。“齿痕舌”可能是人体发生水肿,建议抽血检查生化指标,根据钠、钙、镁等离子的水平进行利尿等处理便可。

  有时舌头沾染食物、口红等的色素可呈现各种颜色,刘冰称只要漱口就足以清洗干净,但不建议对舌头进行刮、冲、刷等操作,因为舌头的表面组织很敏感,上面的味蕾可能会因受到机械性破坏而变得不再敏感,以后会“食之无味”。

  舌头癌:嚼槟榔可诱发肿瘤

  真正能从舌头表面看出来的,是舌头本身的疾病,例如手足口病、天疱疮、麻疹病毒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刘冰介绍说,舌头表面可出现溃疡、红肿、凹陷等,患者感到很疼痛,如果能够自愈或者用药后好转的,都不用担心。有的溃疡逐渐恶变,溃疡底部变硬,甚至长成一朵“菜花”的样子,患者却不感到痛,这往往是癌症。

  刘冰提醒,抽烟和过热饮食引发的热烫伤、嚼槟榔和漱口水引发的化学损伤、假牙和烂牙引发的机械刮伤等,长期反复刺激舌头可诱发黏膜细胞癌变,有时会表现为舌头变白或长红斑,应高度警惕。

  舌头若得了癌症,一般要做手术切除。刘冰称,舌头被切三分之一以上不但影响说话,而且肌肉力量失去平衡,一侧的牙会倾斜变形,面型也会发生变化。由于舌头肌肉结构复杂,即使用别处肌肉组织修复舌头的外形,但说话等功能仍很难恢复。文/记者伍君仪 通讯员胡颖仪

  医学指导/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主任刘冰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