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张秀兰)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儿童及老年人成为听力障碍多发人群。专家解释,其实由某些原因造成的听力受损可以通过早期的预防及相关治疗措施使听力恢复。
儿童听力障碍:及早干预一般可恢复正常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共有3.6亿人患有听力障碍,其中近10%是儿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陈崇学对数据进行了解读:“这个数据与临床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发达国家人口少于发展中国家,儿童出现听力障碍的比例也低于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儿童听力障碍人群比例应该低于10%,临床数据在5%-6%左右。”
儿童听力障碍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了对听神经有害的药物,可能会导致儿童先天耳聋。另外,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药物知识的相对匮乏,链霉素等药物如果用于儿童,则容易造成儿童后天耳聋。
儿童的语言能力最初是从听力及模仿开始的,因此,听力障碍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学习。儿童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其听力恢复正常水平是非常关键的。陈崇学介绍,世界卫生组织也倡导进行早期筛查及干预。目前我国会针对出生3天及6个月的儿童进行耳聋筛查,通过筛查可以及早发现儿童先天性耳聋,可以在儿童不足一岁时开始进行干预。“干预措施也分为几类,一种是有意识地为儿童播放音乐及大声与其交流,对于无法听到的儿童则应及早植入电子耳蜗,后期辅之以康复性训练,一般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不会影响儿童就学。”
老年人听力障碍高发:大部分为衰老引起
另外,根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三分之一患有听力障碍,发生率为正常值的5倍。
对此,陈崇学解释,老年人听力受损与某些疾病有一定关系,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但更主要在于,老年人听力障碍与各个系统及脏器的自然衰老有关。50-60岁之后,人体动脉容易出现动脉硬化,血管管径变小,各个组织、器官的供血量有所减少,耳蜗代谢情况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出现耳聋、耳鸣等听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