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二胎”也许是“失爱恐惧”

  金陵晚报

  前几天有个新闻挺惹人关注:“二胎”要放开了,家里的“大娃”却不乐意了!

  有的孩子扬言要丢掉未来的弟弟、妹妹,有调查说六成的老大都不想要老二,真是孩子生气、大人头痛。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其实很多孩子之所以拒绝未来可能出现的弟弟妹妹,仅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会让孩子们患上“失爱恐惧症”的可不只是二胎,小到每一次分离、换一个环境,都可能让孩子陷入这种恐慌。而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可不只是让他们更容易接纳“二胎”,这对他们一生都会有重要影响。

  孩子们怕的是失去“爱” 但会让他们恐惧的可不只是“二胎”

  就在前不久,南京六合一位9岁的小女孩因为无意中听到奶奶让她妈妈生二胎,一气之下竟然离家出走;而记者随即调查显示,约有六成的孩子,不愿意接受爸爸妈妈再生一个,不乐意多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来分走自己的爱。

  这个结果让许多成年人吃了一惊,不过在儿童心理专家眼中,这并不难理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就是他们全心依赖的对象,所以不愿意有人分走属于自己的爱,或者惧怕失去父母的爱,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所专家池霞说。

  池霞告诉记者,说白了,这还是安全感的问题。

  根据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每个人的需要其实就是一个金字塔,都是一层层加上去的。一开始我们或许只需要满足生理需求,接着是获得安全感,然后是满足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此后才能谈及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儿童来说,父母是他们唯一可以依靠、足以让他们生存和幸福生活下去的存在,所以如果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他们就会失去安全感,这或许就是许多孩子对于“二胎”极度抗拒的理由。

  不过,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安全感存在的,可不只是“二胎”这一个应激事件,许多生活中的小事叠加,都可能会动摇到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自己的认识得正确 先从妥善应对“每一次分离”做起

  咱们都知道,安全感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可是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或许你会说,很简单,那就多爱点孩子呗。

  池霞说,从大方面来说,能够给孩子充足的爱,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及时倾听孩子的呼唤,给予及时正面的回应,这都能让孩子获得被爱的感觉,让他们获得被爱的安全感。可有时候,很多父母却是在细节上翻船,让孩子体验到了“失爱恐惧”的感觉。

  “就拿‘二胎’事件,这个问题的症结可能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池霞说,许多父母自己都认为,多一个孩子会分走大孩子的爱,孩子当然会体验到“失爱”的恐惧。如果父母认识到,多一个孩子分走的是精力,而不是对孩子的爱有所减少;相反,家庭中多了一个成员,也给了孩子一个会爱他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那么和孩子沟通时就会简单得多。

  还有一些问题,家长可以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干预。“比如更换抚养环境,孩子对于突然脱离现在的熟悉环境和家庭成员肯定心存恐惧,那么家长就应该提前准备。比如让爷爷奶奶先来和孩子住两个星期,熟悉后再带孩子过去,或者干脆有一个熟悉的家人比如父母、甚至保姆陪同,这都会大大降低孩子的焦虑程度。”

  当然,能够正确处理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分离”,对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减少他们的“失爱恐惧”,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池霞说,我们从母亲分娩、离开母体开始,到母亲离家开始上班、断奶、独立行走玩耍、上幼儿园、上学……这一整个过程,其实每一步都是在逐渐学习和习惯分离。如果处理不当,那么孩子更容易丧失安全感,也更容易出现激烈的焦虑、抗拒、恐惧表现。

  1、及时建立亲密的联系

  要让孩子感觉安全,首先得及时建立亲密的联系。比如当孩子降生后,能够尽快和母亲相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实现母乳喂养;得到家人足够的抚慰,这都是建立亲密感和安全感的第一步。

  2、让孩子得到“可以信赖”的感觉

  许多爸爸妈妈以为自己离开会让孩子哭闹,往往偷偷离开,却不知道这样孩子更容易陷入“父母不知道何时会消失”的紧张之中。倒不如每次分开时都明确道别,等到回来时再和孩子打个招呼。

  3、慢慢地熟悉“放手”

  在孩子逐步断奶和学习独立行走、开始在外玩耍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当孩子学习一点点拉开距离,但每一次回头都能看到父母在原地守护时,不仅会获得安全感,还会让他们更加勇敢地去探索外界。

  4、多从正面角度引导

  对于孩子来说,“阳性强化”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家长应该从正面的角度来引导孩子,而不是不停强化孩子负面的认知。不过要注意,许多家长以为“否定负面的情况”可以给孩子正面认知,这个可不对。“正确的做法是对于负面的东西给予忽视,而从正面给予引导、给予他们积极的信息就可以了。”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