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小糖人”要管住嘴多运动

  近日一则“花季少女不幸离世”的消息刷爆汕头市民的朋友圈,据传该名女孩是因为糖尿病而选择轻生。以往,糖尿病似乎只是成年人的“专利”,但如今“小糖人”(儿童糖尿病)却越来越多。就此,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汕头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专家。

  “小糖人”为何越来越多

  “近10年来,糖尿病患者低龄化已成为一种发病趋势,任何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都有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汕头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谢培文说,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胰岛素依赖型(Ⅰ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其中,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为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仅有不到5%的患者为胰岛素依赖型(Ⅰ型),而Ⅰ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患者,这部分患者由于自身的易感基因加上外界环境和病毒感染的影响而导致。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糖尿病患者日趋低龄化,而这些青少年患者也被称为“小糖人”。

  谢培文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低龄化,源于许多孩子爱喝碳酸饮料、高热量食物,如:炸鸡、可乐、冰淇淋、西餐和洋快餐等,同时这些孩子缺乏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导致肥胖超重。

  对此,谢培文建议,家长应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孩子少吃高热量的油腻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注意膳食平衡,同时加强体育锻炼。

  预防为主谨防“小糖人”

  汕头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谢培文表示,不管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空腹血糖≥7、随即血糖≥11.1为正常,超过这两个标准值则为高血糖。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糖尿病患者中有六成患者自己不知道病情,诊断率极低,很多患者都是等到学校、单位体检或由于其他疾病入院检查后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

  对此,谢培文建议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要养成定期筛查的习惯,家长应定期给孩子测身高、称体重,并与同性别正常同龄儿进行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体重明显低于同龄人,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体重不见增长并伴随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则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此外,还要改变孩子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多让孩子参与体力劳动和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降低青少年、儿童发生糖尿病的几率。

  南方日报记者 许晓婷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小糖人儿童糖尿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