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用药先问三个问题

2017年01月04日 06:30 《生命时报》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受访专家: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 王晓玲 

  都说孩子的钱最容易挣,儿童用药却是个例外。面对巨大的需求,儿童药短缺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有人用“用药靠掰,剂量靠猜”来形容这一现状。《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患病数量占患病人数的19.3%,现有的3500多种药品中,专供儿童使用的只有60多种,仅占总数的1.7%。本报就此专访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

  种类少,剂型缺,“儿童酌减”全凭经验

  2011~2013年,北京儿童医院牵头进行了一项国内儿童用药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在15家医疗机构儿科临床使用的1098种药品中,儿童专用药仅45种,约占4.1%。“我们医院的数据大约是5%,其他医院的情况可想而知。”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儿童药短缺是儿科各专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口味单一,且以片剂、胶囊为主。市场上的绝大部分药都缺少儿童更易服用的液体、粉末等剂型。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则显示,家长提及最多的儿童用药问题是“口感不好,儿童不爱吃”,1~3岁儿童家长“非常希望改善药物口感”。

  药物规格偏大,分药已成常态。比如,临床常用降压药卡托普利,目前只有25毫克、50毫克和100毫克规格的片剂。该药的儿童用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1~0.3毫克,1岁以内孩子用量仅为几毫克,临床只能将片剂碾碎给药。王晓玲说,在北京儿童医院,手工分剂量是病房、药房药师一直以来每天必做的工作。

  一半药物缺少儿童用药信息。“儿童酌减”是药品说明书中多见的几个字,但用药毕竟不同于烹调,其用量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安全。“儿童医院的药品中,目前有儿童用药信息的品种也就一半左右。酌减时,医师只能凭经验,并参考国内外指南、文献等开药;有时为了救治患儿,还要冒着风险超说明书用药。”

  专业用药少,有些还是救命药。有些药临床使用量较小,但却是某种疾病治疗的必须用药,其短缺很可能威胁儿童的生命安全。比如用于婴儿痉挛治疗的注射用促皮质激素,以及地高辛酏剂、猪肺磷脂注射液等。王晓玲说,成人药物相对种类多,在一种救命药短缺时,可选择的替代药物也相对较多,儿童用药则常面临无药可替的问题。

  用成人药风险高

  从外表看,儿童是成人的缩小版;从生理特点看,儿童却与成人有着很大不同。王晓玲解释说,儿童的各脏器和身体机能都处在不断生长、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在不同年龄段,由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脏器功能的变化,身体对药物的吸收、分解、代谢等也会产生差异。他们的药物反应比成人敏感,也更易受到伤害。比如,儿童肾功能较弱,药物代谢排出慢,若参照成人用药,严重时可引起积蓄中毒。可以说,生理特征决定了儿童用药需在品种、规格、剂量、用法等方面做出更细致的考量。

  然而,由于药物短缺,目前儿科减量使用成人药现象非常普遍,其带来的隐患让人忧心。

  首先是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很多成人药不宜儿童使用,但由于早期没有相关试验和经验,导致发现问题时,已造成重大伤害。最典型的就是四环素类药物,造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孩子出现四环素牙。此外,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致新生儿畸形的“反应停事件”,新生儿因服用氯霉素导致的“灰婴综合征”,以及因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导致的“瑞氏综合征”等,都曾引起许多悲剧。

  其次是分药造成的服药风险及药物浪费。人为分割药物易剂量不准。有人曾对手工分劈药品的准确性进行检测,发现半数以上偏离目标用量10%。缓释胶囊等药物还可能因强行分割影响正常药效。此外,分药可造成药物浪费,比如,一片0.5克的药被用掉0.4克,剩余的就只能废弃。

  给孩子用药先问三个问题

  由于研发难、利润小、风险高,很少有企业愿意进行儿童用药的生产研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已上市药品如果更换剂型、规格或增加儿童用法用量,也需要儿童药物临床试验。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几乎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王晓玲感慨说:“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小白鼠呢?但没有儿童用药数据会让所有儿童成为小白鼠。”

  面对儿童用药短缺的全球难题,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设法解决。不同的是,有些国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1997年的《现代化法案》和2002年的《儿科最佳药物法案》中增加了对儿童药物研发经济激励措施,还在1998年的《儿科独占权条例》中给予额外授权,即只要制药企业上市儿科专用剂型药物或提供儿科用药剂量信息,便可拥有专利期延长6个月的待遇。王晓玲认为,国外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只有从立法层面予以保障,才能真正推动儿童用药短缺问题的解决。

  就目前而言,为尽可能降低风险,王晓玲建议,家长在给孩子用药前先问几个问题:

  该用药吗?家长担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很多情况下,孩子根本不用吃药。比如,普通的感冒发烧不建议立刻用药,没病时就进行预防性用药更没必要。“感冒时,多喝水、多休息、洗个热水澡,可能就能解决问题。这样还可以激发儿童自身的抵抗力,增强体质。”

  用什么药?如确实需要用药,最好选择有儿童剂型的,液体、粉末、可吸入式都是优先选项。这类药物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用药(感冒退热药)、消化系统用药(腹泻用药)、免疫调节剂。还要注意的是,很多药是复方制剂,不可擅自混用,以免造成药物服用过量。

  怎么用药?用药时不可擅自改变给药途径,如针剂当口服等;不可随意增减服药次数和剂量;尽可能不强行灌药。

  王晓玲强调,儿科是“哑科”,用药后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是否情绪稳定、精神良好、症状好转等,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就诊。本报记者 张芳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