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研究院张思莱:我同意把便 不同意把尿

2017年04月17日 06:3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要不要给孩子把便把尿?张思莱医师表示:把便和把尿不是一回事,我同意把便、不同意把尿。

  从排尿的生理机制来谈:

  一个正常人排尿的生理过程是这样的:尿液经过输尿管运送到膀胱储存,到一定的容量时引起反射性排尿。当尿液的压力刺激发位于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再发出的排尿信号传导至大脑皮层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该指令到达膀胱,膀胱逼尿肌收缩,引起尿道括约肌松驰、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在排尿时腹肌和膈肌的强烈收缩,也能产生较高的腹内压,协助克服排尿的阻力,直到尿液排泄为止。

  但是小婴儿的膀胱粘膜柔嫩,肌肉层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埋于膀胱粘膜下的输尿管短而直,抗尿液返流能力差易发生膀胱输尿管返流。由于膀胱储尿功能差,而且小婴儿大脑发育不成熟,不能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向大脑排尿反射中枢传递排尿的信号。随着年龄的增长,此段输尿管增长,肌肉发育成熟,抗返流机制逐渐增强。5~6个月后条件反射逐渐形成,在正常的教养下,1~1岁半可以养成主动控制排尿的能力。

  频繁地“把尿”,多次小便,膀胱储存尿的功能和排空的功能就得不到锻炼,违反了孩子生理发育发展的过程。而且“把尿”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尤其是一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夜间深睡眠的时刻拽起孩子就把尿,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1岁以后,多是在1岁半以后,随着膀胱储尿功能和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发育完善,在训练孩子排尿就比较容易进行了。

  我的大外孙子1岁4个月随着语言的发展,他已经学会用语言向大人表示他要尿了,1岁4个月大时控制尿的能力增强,两次尿之间可以间隔2~3小时,而且每次尿之前都会告诉我们“尿——”,随后带他来到卫生间脱掉裤子,他就顺利将小便尿到他专用的尿盆里了。当然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表扬和鼓励,获得表扬后他再有小便时就会更乐意去重复这些行为了。白天我们及时提醒外孙子去卫生间尿,基本上很少尿湿裤子了。但是夜间还是使用纸尿裤。为了夜间也去掉纸尿裤,晚餐时我们很少给他喝汤水了,而且晚饭后就不让他再进食了,临睡前尿一次,第二天清晨再尿一次。2岁时大外孙子就将纸尿裤完全去掉了。

  从排便的生理机制来谈:

  正常人排便的生理过程是:胃和肠道消化的食物产生的废物就形成粪便,当粪便被推人直肠后,直肠被充盈而膨胀,直肠腔内达到一定压力时,将排便信息通过初级排便中枢,向大脑排便反射神经中枢发出排便信息,人便有了便意。随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肌肉收缩,增加腹压、盆腔压力以及肠腔内压,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 ,大便就排出体外了。

  一般小婴儿在大便前是有表现的:可能突然表现为眼周围发红、眼神发呆、身体扭动、嘴角向两侧撇着使劲、甚至放几个臭屁,这时家长赶快“把便”,一般大便都会排出来,如果把便与家长发出的“吭吭声”结合起来,孩子以后只要听到家长的“吭吭声”就会很快地大便了,很容易地建立排便的条件反射。

  许多孩子的大便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样就减少了家长的很多麻烦。当外孙子9个月的时候开始训练他到卫生间“坐盆”大便。让他知道卫生间才是排泄的地方。其实只要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坐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训练坐盆大便了。当孩子成功地在清晨大便一次,家长就要有意识把排便的时间安排在早晨,每次“把便”或“坐盆”的时间把握在5分钟左右,不要时间太长,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也减少肛门压力增加、静脉回流困难。

  [张奶奶建议]

  了解规律 按需把便

  例如突然愣神,面部涨红、嘴角使劲并向两侧咧嘴,甚至发出“吭吭”的声音,家长如果及时把便,一般都可以把便成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一般孩子就建立了定时大便的习惯。

  把便运用不好会造成一些不良反应:

  如果把便时间过长造成肛门压力增加,容易形成脱肛。所以发现孩子要大便的表现后要及时把便,把便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

  频繁的把便,如果孩子没有便意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排便训练;

  如果不分场合给孩子进行把便,让孩子的外生殖器裸露在外面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同时也会养成孩子随地大小便的坏习惯。

  建议:

  当孩子学会坐以后,在7、8个月的时候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坐盆;

  当孩子学会说话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坐马桶训练了;

  当然这个训练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家长应该有耐心,到2岁~2岁半时孩子就学会控制大小便并且如厕训练成功。

  注意: 家长必须要清楚大小便训练需要长久而且需要家长有耐心的。我的小外孙子到2岁半才完全撤掉纸尿裤。即使这样也会有反复的,主要在夜间可能尿床。但是家长不要责备他,让他产生紧张和不安,更不要认为尿床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家长要分析孩子尿床的原因,以后注意改进就是了。

  (本文选自张思莱医师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