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家长群居潜规则:晒娃别扯别人家

2015年09月09日11:47  南方都市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娃娃开学了,家长[微博]都很忙。“我的手机从来没试过这么热闹,信息提示音此起彼伏,稍不留神就错过很多信息,这个说哪里买辅导书好,那个说哪个补习班更实惠高效,哪里托管更放心,总之事事都跟娃相关。”陈女士的女儿一汀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当她稍微要舒一口气的时候,却感到被其他家长裹挟着,为了孩子不得不紧紧跟随。

  新生家长群晒娃晒态度晒交情

  “工作方才一个钟,群里已过千年。”陈女士感慨地告诉记者,小长假后上班第一天,也是孩子正式踏入开学的时间,送完孩子到学校后,她就匆忙赶回单位开会。开会一个小时,把手机调成静音,结果开完会后,打开手机一看,被孩子班级群的家长刷屏了。“本想翻到前面看看,结果马上又接二连三地跳出很多信息,看得目不暇接,看半天都没弄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中午休息的时候更热闹,一个小时不到发了200多条信息。”

  到底新生家长都在群里晒些什么呢?家长朱先生告诉记者,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晒娃早上出门的情景,吃个丰盛的早餐或者坐豪车到学校去;二是对老师所布置的事项表示支持,有献花的,有竖起大拇指的,也有鼓掌的,总之大部分家长都来个积极表态;三是一旦有家长发来咨询求助信息,总有一大波热心的家长解惑,如哪里的补习班好、哪里的托管机构靠谱、哪种教辅书畅销等,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是群里最沉默的一个,但是不说话不代表就可以保持安静,因为也要时刻关注群里的动向,老师会把一天的安排发到群里供家长参考。”朱先生说,微信群、Q Q群、校讯通轮番轰炸,半刻不得消停。

  为了群效率一个家庭派一代表入群

  群里这么热闹,老师当然知道。“其实我们也很苦恼,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也还是有人不清楚。”某省一级学校班主任刘老师表示,现代的通讯联系方式,确实给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了很大便利,老师不用逐一去落实,只要在群里一发布,大家都会知晓。“但现在的麻烦就是,多位家长围着孩子转,更有甚者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位大人都把关注点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班级的群里越来越壮大,长辈们特别关心孩子的上学状况,如课间有没有喝水,今天上不上体育课,上课有没有开小差等等,问题没完没了。”刘老师无奈表示,自己刚发完一个信息,就马上被家长无数的问题给淹没了,不得不重复多发几次。“为了提高班级信息群的效率,我只能向家长挑明,每个家庭只能派一个代表进群,有疑问的可以向老师提,但请分清楚轻重缓急。”

  “我也是为人父母,能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所以为了避免被家长追问,我一早就在群里定了规矩,定时播报孩子状况。”班主任秦老师表示,她向家长声明,每天中午12点半和下午5点半,会在群里发照片,让家长们逐个认领孩子,有关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细节,家长不必在群里一一发问。如果确实需要沟通的话,老师会电话联系家长。

  观察

  群居潜规则:怎么晒晒些啥要有个度

  虽然大多数新生家长群建群不久,但有细心的家长已发现了群居生活的潜规则,如晒娃、联谊、与教师互动要恰到好处。

  晒娃不能扯上别人家的

  “我喜欢在朋友圈中分享孩子的成长,但有一次踩了‘雷区’。”家长严女士告诉记者,有一天,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布了一组孩子在学校的照片,她找到了自己的娃,有点惊喜地把孩子的照片发在了朋友圈,结果没过多久,老师的电话就来了。“老师在电话里很严肃地说,她不反对我在朋友圈里晒娃,但也要懂点规矩,不能把别人家的娃也一起晒出来,因为有的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搞得众所周知。如果确实要晒集体照的话,就要把其他孩子打上‘马赛克’。”

  家长私交圈不能影响孩子交往

  在学校里不仅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在网络上,家长们也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同盟者。家长丁女士发现,随着一些节假日的到来,不少家长开始在群里呼朋唤友组织联谊了。“我看到有些家长响应号召蠢蠢欲动,趁着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假期,组织小群体活动,一来加深新同学的友谊,二来家长也可互相分享育儿经。”丁女士表示,她对这样的活动还是持谨慎态度,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些观念态度是固化了,很难因为一两次接触而有所改变。她不想因为家长间的不同意见而影响了孩子之间的交往。“尽量少在线下接触吧,孩子们还是要有自己的交友方式,家长无法一一代劳。”

  群里不公然质疑老师

  “我发现有些老师喜欢在群里发号施令,虽然做事很雷厉风行,但部分家长表现得不太适应。”家长龙先生称,一开学老师就在群里约法三章,比如家长要每天抽一小时做亲子阅读时间,每天要在孩子作业上签字,每天要问孩子三句话等,显得非常程式化。有些看似对教育很有自己心得体会的家长会在群里发飙,表示相同模式的培育方式会抹杀孩子的个性、教育应该因人而异等。每到这时,群里就没人敢接力了,静待老师回复。老师显然对这些公开的评价不是很高兴,后来通过校讯通的方式,给每位家长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大意是学校里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果家长有不同意见的话,可以私底下交流。

  专家观点

  信息多元,更应独立思考判断

  “家校QQ群是交流育儿经验、监督孩子学习的平台,不应该将它社会化。很多老师希望和家长全面沟通,但彼此顾忌太多,很难实现。”亲子咨询师许嘉利认为,在家长Q Q群里,一些敏感信息和有价值的信息传播的确非常有限。许嘉利表示,不要将Q Q群视为万能的,任何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希望群里有人大[微博]力相助,这是不现实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同时,也应该尊重对方的隐私,不该打听不该说的,自己要心中有数。“对于孩子深层次的问题,应与专业人士、教师面对面交谈,避免依赖网络而延误矫正的最佳时机。”网络群居容易受到信息干扰,如有人发布对某个同学、老师或事情的评价,容易发散为一部分人讨论的话题。由于没有客观依据,往往形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多元信息,更需要群居的家长们独立思考和判断。

文章关键词: 新生 潜规则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