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大头儿子”到“马鸣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3日 10:35  新浪育儿  

  2007年6月22日下午,从“大头儿子”到“马鸣加”——郑春华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七层文学院励耘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先生发来了贺信。

  这次研讨会以郑春华近30年来创作的作品为研讨对象,对起作品中的儿童精神、文学含量、人文关怀、人物塑造、细节描写等以及她的创作态度进行具体的研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郑春华在国内低幼儿童文学领域成绩卓著,其作品不论是诗歌、童话还是儿童生活故事,都达到了国内原创低幼儿童文学的最高水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多年来广受小读者的欢迎。

  郑春华的作品大都从生活中来,她在生活中寻找“有意味的东西”,从常见的素材中提炼出逸趣横生的故事,从平淡的故事中翻出无限的波澜。她的儿童诗能在普通、平凡的幼儿生活中,发现出不普通、不平凡的闪光点。她的儿童生活故事更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不论是贝加、大头儿子还是年龄稍大一些的马鸣加、毛毛虫,都是生活中的孩子,具有孩子们的思维,说着孩子式的语言。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儿童生活,郑春华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再现,在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中,郑春华带给我们的是感动和思索。在对于儿童心理和生活的把握上,郑春华具有特别的天赋。

  郑春华的作品充满想像力和亲和力,她的想像力是紧紧依附在日常生活的故事中的,它们既在逻辑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天然成趣。她把童趣和烂漫的想像联系在一起,创作出游戏般轻松阅读的作品。

  郑春华的作品是立体的,丰富的。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郑春华是用母亲、教师、编辑、作家的多重身份和视角来观察孩子世界、创作孩子世界的,因而她笔下的孩子世界有着阅读的多种诠释和审美意向:母亲读出了家道的温情,教师读出了师道的柔顺,编辑读出了世道的责任,作家读出了文道的意蕴。但它们都是指向同样的审美格调:守护孩子世界的那一份本色与本性。”不论是她的诗歌还是儿童生活故事,都在带给孩子们快乐的同时,也能感动成人,让成人思索。特别是在“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中,她非常机智、不动声色地处理了作家理想中孩子自然、健康地成长和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评价的一些矛盾。真正成为让孩子喜欢,让家长、老师都叫好的作品。

  在创作的道路上,郑春华一直都在超越自我,从《紫罗兰幼儿园》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再到“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不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故事的结构,她都一直在进步。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已经在低幼儿童文学领域里卓有成绩,但郑春华创作态度严谨,为了写好小学生马鸣加的系列故事,郑春华专门到上海的小学蹲点,和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游戏,捕捉现代小学生的生活细节,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作品完成后,又回到学校来听取小朋友们的阅读意见。在这个快餐化写作、甚至程式化写作的年代,郑春华的创作态度让人犹为佩服。作家良好的创作心态和充分的创作准备,让“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儿童生活故事脱颖而出,成为今年儿童阅读的重头戏,在短短两个月里,再版三次,销售超过12万册,“非常小子马鸣加”现在已经成为上海市“红领巾读书”推荐书目,是新闻出版总署向社会公布的百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图书中的一种。著名作家金波、樊发稼、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著名评论家刘绪源等专家都给“非常小子马鸣加”很高的评价。

  此次研讨会虽然主要是研讨郑春华的作品,主办方更希望能通过这样一个研讨会,通过对郑春华的个案分析,在宏观上为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走势和创作风气提供一种风向标,为我们的儿童图书市场提供一条更加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童书的评判标准。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