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洋奶粉频出问题仍受追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 09:38  国际先驱导报  
同样是出问题,为什么洋奶粉可以很快化解信任危机?同样是出问题,为什么洋奶粉可以很快化解信任危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虽然是“极其微量”,并且远在韩国,韩国市场上的奶制品中被测出的甲醛,还是惊动了国人。

  4月底,韩国第三大奶制品生产公司每日乳业被发现使用了遭甲醛进行特殊处理的来自澳大利亚的饲料,导致其部分牛奶中含有甲醛。韩国当局随后在市面销售的45种抽检乳制品中均发现了微量甲醛。

  虽然韩国兽医科学检疫院5月4日宣布,韩国奶制品所含甲醛属于“十分安全的水平”,事情在韩国也没有进一步发酵,但是由于每日乳业的产品“金典名作”等婴幼儿奶粉出口到中国,此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洋奶粉安全性的质疑。

  甲醛从何而来

  甲醛(35%~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这个在装修污染中经常出现的词,怎么会出现在牛奶和饲料中?

  据了解,甲醛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青贮饲料添加剂,能抑制细菌和许多杂菌,并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甲醛合氮,增加结合蛋白质的能力。每日乳业事件中,所涉及的饲料正是使用了甲醛进行特殊处理。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博士介绍,甲醛处理过的饲料可以促进牛分泌生长激素,有利于喂养,从而降低成本。同时,经过甲醛处理过的脂类进入牛体内,可以提高牛奶中的所谓营养物质DHA等的比重;经过甲醛处理的饲料还可以降低牛奶中的脂肪含量。

  但是众所周知,甲醛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呼吸道的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也可发生支气管哮喘。近年来,食品工业等领域已逐步减少甲醛的使用。

  事件发生后,每日乳业出口到中国的奶粉金典名作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重点关注。5月5日,记者致电每日乳业在中国的代理商烟台每怡进出口有限公司时,电话一直处于占线状态。实际上,当5月4日,相关消息被报道出来后,每怡就转发了每日乳业的声明,极力将在中国销售的婴儿奶粉与此次事件撇清关系。声明表示,金典名作婴幼儿配方奶粉100%使用欧洲及新西兰奶源,“通过韩国国内彻底的品质检测和中国最高检验检疫,确保产品的绝对安全性”。

  每日乳业公司还声明称,中国国内报道的经甲醛处理的饲料仅用于特殊营养强化牛奶,与婴幼儿配方奶粉无关。而且饲料的安全性已被澳大利亚政府和美国FDA承认。

  不过,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美国方面应该没有公开承认过这种饲料,但也没有反对,这是一个中间地带。

  洋奶粉频繁出问题

  实际上,关于金典奶粉的问题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2009年11月,由威海英峰贸易有限公司进口的包装为全韩文版的一款以金典名作名义进口的奶粉,被查出蛋白质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遭到退货。

  每怡当时曾紧急声明称,每怡是韩国每日乳业在中国唯一授权的中国独家总经销商,威海登峰贸易进口的全韩文奶粉,与金典名作无任何关系。同时,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国家标准不同,适合韩国标准的奶粉不一定符合中国的标准。

  国家质检总局最新公布的2011年2月份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中,金典再次榜上有名。此次“黑名单”上的产品为金典名作婴妇安奶粉,进口商正是烟台每怡,不合格的原因为亚硝酸盐超标。不合格产品共计2.06吨,已被销毁。

  亚硝酸盐的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并在工业、建筑业中广为使用。在食品工业中,主要用在肉类制品中,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使肉制品看起来颜色更好。不过,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通常摄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约3克可致死。由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对亚硝酸盐特别敏感,因此像欧盟国家,干脆严禁亚硝酸盐用于婴儿食品。

  对于亚硝酸盐超标事件,每怡则没有回应。

  而金典名作也不是第一款出现问题的洋品牌奶制品。

  去年8月,日本明治乳业株式会社因微小金属片可能被混入到产品当中,宣布召回全部23万件奶酪。去年9月,雅培公司生产的奶粉受到甲虫污染,美国FDA称,虽然含有甲虫的配方奶粉不会对人体立即造成健康危害,但是婴儿在食用这种含有甲虫或其幼虫的奶粉后,很有可能会出现胃肠不适的症状,并可能因微小昆虫对胃肠道造成刺激而导致婴儿拒绝进食。虽有雅培在美国、关岛、波多黎各和其他一些加勒比海国家共召回500万份产品。

  国内知名亲子媒体发布的2010奶粉品牌丑事排行榜中,外资品牌雅培和多美滋在曝光量上占据前两位。多美滋上榜主要是因为婴幼儿在食用后出现拉肚子、过敏等症状,以及部分婴儿奶粉呈块状、幼儿奶粉发现小虫事件等。

  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中,共有14批次的乳制品不合格,其中包括149.875吨来自新加坡的全脂奶粉检出阪崎肠杆菌,1吨来自美国的牛初乳检出亚硝酸盐。婴幼儿奶粉一样有问题,去年9月,有两个批次来自澳大利亚的有机婴幼儿奶粉共53吨检出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磷;另有171.775吨来自澳大利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也检出锌超标。

  过量摄入锌可导致铜缺乏综合征,引起缺铁性贫血,而过量的锌很难被排出体外。

  “以上这些只是公开曝光的,最近两年经常有成批不合格的奶粉,有时不曝光。”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在不合格洋乳品中,婴幼儿奶粉不合格量占了近七成,总量超过450吨,菌类、重金属超标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产业链隐患难控制

  乳品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奶源的严格把控,奶源被视为决定奶粉质量的生命线。王丁棉介绍,世界奶源出问题一般是重金属污染、细菌污染及激素残留等问题。

  “由于国内对洋奶粉有先入为主的想法,以为国外的特别安全,其实没有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王丁棉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敢承诺自己的奶粉百分百安全,问题在于受污染程度和事故密度不同。

  王丁棉说,乳制品整个产业链在饲料、水质、土壤、加工、存储、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可能造成质量问题,“比如养殖环节都控制得很好,但储存、运输未必控制的好,在运输过程中会遇到阳光、氧化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承诺自己的牛奶百分之百合格,即使是合格的产品也不一定代表安全。”

  王丁棉介绍,日韩等国,本身奶源贫瘠,“自己能够满足都不错了”。因此,一些品牌的奶粉,其实和一些国产品牌奶粉“手法”一样:从澳洲等地进口大包装奶粉,自行加工包装再进行出售。由于产业链跨越了几大洲,奶源追溯困难,这个过程会进一步提高乳品的风险。

  去年,洋奶粉接二连三被查出“问题”,让部分家长开始对洋奶粉犯嘀咕。但这并不影响洋奶粉的高歌猛进,2010年奶粉进口总量将首次突破40万吨,同比增长62%。在我国高端奶粉市场上,国外品牌的奶粉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90%以上。今年3月,海关总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八成以上的国内消费者认为,国外奶粉质量优于国内奶粉。

  “洋奶粉虽然出问题,但不至于吃死人,这些事件仅仅是挠痒痒,连洋奶粉的皮毛都没有伤及到。”王丁棉说,消费者将信心放到国外的奶粉上,不能怪中国的消费者,“如果是我,我也不会将赌注放到下一代身上。”

  根本还是在监管

  同样是出问题,为什么洋奶粉可以很快化解信任危机?

  在每日乳业的甲醛门事件中,当发现每日乳业的奶制品含有甲醛后,韩国官方在第一时间即对韩国四大乳业所有相关品项牛奶的检验,并且检验标准严格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世界卫生组织的WHO的标准进行,检测结果也及时公诸于众。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医师海燕告诉记者,美国政府在塑造奶业信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美国有成熟和召回制度,一旦乳品出问题,美国政府部门马上会要求乳品全部下架,一罐不留,留则罚款,下架数量都要核实,企业还要负担消费者的健康损失等费用。

  “政府鼓励民众告企业,一定会判企业输,所以没有商家敢瞒,也没有企业敢造假。”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召回事件经常发生,但并不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不安。这也不难理解,洋奶粉也屡屡出问题,却依然得到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和追捧了。

  王丁棉认为国内乳业现在最大的问题还在监管上,“三聚氰胺都过去三年了,第五轮检查风暴还是查出了三聚氰胺,政府能保证第六批没有问题吗?三聚氰胺倒了整个行业,说到底还是监管问题。”

  链接:问题频出的洋奶粉

  2000年 日本雪印公司奶粉、低脂肪牛奶、酸奶等3种牛奶制品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造成1.5万名消费者中毒。

  2002年 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爱儿乐妈妈孕产妇配方奶粉因坂肠杆菌超标被限令召回。

  2002年 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召回一批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学儿乐配方奶粉。

  2002年 丹麦产荷兰“多美滋”奶粉受微小金属颗粒和润滑油污染,全球召回。

  2002年 美国雅培近1100吨婴儿奶粉被怀疑受到含细小铁质微粒的润滑油污染,被责令在全球进行查封,并销毁。

  2003年 美国亨氏奶粉疑与婴儿死亡有关在以色列被召回。

  2004年 美国美赞臣奶粉因阪崎氏肠杆菌奶粉超标被判为不合格产品进行销毁,并对消费者进行赔偿。

  2005年 美国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多批次被查出含碘超标,被迫进行大规模产品召回。

  2006年 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

  2007年 日本明治FU高蛋白较大婴儿配方奶粉,锌含量不符合标准。

  2008年 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

  2009年2月,味全幼儿成长配方奶粉和味全较大婴儿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

  2010年9月,雅培公司生产的奶粉受到甲虫污染。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ihl-market@vip.sina.com">ihl-market@vip.sina.com">ihl-market@vip.sina.com">ihl-market@vip.sina.com">ihl-market@vip.sina.com)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