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华人送幼子回国寄养隐忧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1日 09:18  中国新闻网  
布鲁克林8大道小区华裔新生儿多,移民家长多将幼龄子女送回中国寄养,衍生亲子沟通问题与返美孩子适应问题。(美国《世界日报》/曲怡文摄影)  布鲁克林8大道小区华裔新生儿多,移民家长多将幼龄子女送回中国寄养,衍生亲子沟通问题与返美孩子适应问题。(美国《世界日报》/曲怡文摄影)

  中新网6月20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对于许多美国新移民而言,如何稳定家庭与生活是一大课题,缺乏语言能力的新移民往往被迫选择工时较长的劳力工作,也因此衍生了子女教养的后续问题,许多华裔新移民家长在纽约生了孩子后,为了继续工作,只好将刚出生的孩子送回中国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直到学龄才接回美国,幼龄孩子们在面对陌生环境与不常见面的亲生父母,亲子问题与学校适应自然成为移民家长们必须关注的议题。

  疏导情绪 父母肩负重任

  华裔学生占约七成的布鲁克林310小学校长洪宇清表示,不少住在布鲁克林8大道小区的华人移民家长,因为在餐馆或外州打工,无暇自顾出生婴儿,因此选择在孩子几个月大时便送回中国寄养,等到孩子四、五岁时才接回纽约上学,“孩子们回到美国后的适应问题将面对语言、新环境、与中国亲人及朋友分离的痛苦三大挑战”。

  而在她教育经验里,也见到有华人家长将子女接回纽约后,却仍在外州打工,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幼龄子女继续寄养在纽约的朋友或保姆家,家长对子女心理照顾的疏忽,往往可以从孩子们容易哭闹、愤怒、多动症、经常以暴力处理问题等现象察觉,不少华人家长在接到校方通知问题后,仍然表示不知如何处理或是工作时间无法配合,“家长们知道孩子的问题是一回事,有无时间处理问题则是另一回事”。

  洪宇清表示,一旦学校发现孩子有心理障碍或学习问题时,均会主动与家长联系,并透过社工人员、家庭辅导人员、心理专家的合作,评估孩子的问题与影响原因,“为孩子们安排课后活动就是一种很好让孩子消耗体力的方式”。洪宇清强调,孩子出现的情绪问题必须靠学校与家庭双方努力,假若孩子的问题无法在这个层次获得改善,必要时也将转介至社会辅导机构,如华策会,或医院,透过社工人员、心理医师的辅导,帮助孩子改善问题,“必须建议家长,既然已经将孩子送回中国,前五年没照顾到,接回孩子后就该负起责任;家长要作生活上的适应与调整,思想上也要做好准备”。

  心理评估 寻求特别辅导

  华裔学生约四成的布鲁克林第20学区家庭维护人(Family Advocate)陈Bill也表示,寄养子女返回美国后的适应问题相当普遍,有的案例在家长的努力下很快就帮助孩子们适应新环境,但也不乏较极端的例子,孩子们在学校出现失控行为,危害自己或其它学生的安全。

  陈Bill建议,家长们若发现子女有适应上的困难,可与学校配合,提早接孩子放学,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环境,此外每间公立学校均有提供社工与心理咨询的服务,家长们可主动要求校方为子女进行心理评估,从中发现影响子女心理、情绪或学习的因素,校方也会视个案提供所有可能的协助,假若孩子出现学习迟缓的现象,同样也可透过评估,要求校方提供特别辅导(special aid),例如每天半小时的对话辅导或是个别课业的加强辅导等,“重点就是家长们要与校方合作,校方发现问题后,自然会依照个别情况给与必要的辅导与协助”。

  提供专业社会辅导的华策会布鲁克林分会主任石蔚静则从心理层面建议家长“必须认识自己的角色”,“父母”是一种社会角色,对子女的成长扮演重要地位,孩子三岁前的启蒙主要就是依靠家庭与父母的建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来自父母的诠释。假若父母选择将子女寄养,幼儿容易因为发现照顾自己的人并非亲生父母而造成心理缺陷或产生行为的偏差;接回子女后,幼儿也必须面对与熟悉的照顾者分离,并重新适应新环境与新的照顾者,家长更应注意子女在接回美国生活后的“调适能力”。

  石蔚静表示,部分家长因为与幼儿的分离,选择以物质满足子女的需求,如此容易造成幼儿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偏差,“很多家长总是在出了问题才求助,如果能提早准备,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尽早团聚 有助健全人格

  玛摩利医院心理医师朱晓卿解释,孩童出现情绪或行为偏差的原因可能源于孩子无法适当的缓和情绪,而婴幼儿自三个月大开始,便可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脸部表情、口吻、语气等应对上学习情绪与如何稳定情绪,透过亲子关系建立孩子与母亲的“依附关系”与安全感,“特别是在一岁以前,假如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失去耐心或没有给与孩子学习情绪的方式,孩子便无法学会安抚自己的情绪,未来出现焦虑、愤怒的情绪,便可能导致行为问题”。

  朱晓卿表示华人文化中,家长较不愿见到孩子过度积极或愤怒,此时家长可选择以温和、包容的口吻、语调及表情帮助孩子发现愤怒的原因,“孩子的语言能力不足时,假如有过多的情绪却无法表达,自然心理会更沮丧”。朱晓卿建议家长可询问子女“谁、何时、什么事、怎么导致”(Who、When、 What、How)等问题,引导孩子说出造成情绪激动、沮丧的原因,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表达情绪,“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才一岁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然”,朱晓卿解释孩子的安全感及对母亲的依附关系,主以当有需要时,母亲是否有空的“存在性”,以及母亲是否在身边可求助的“可依靠性”建立。

  朱晓卿建议移民家长尽可能将出生子女留在身边照顾,再者则是尽早将寄养子女接回照顾,“孩子行为出现偏差,主要是因为大人的错误导致,但孩子却必须背负这项错误”。最后朱晓卿指出,总是以“没时间照顾”、“不懂孩子想什么”、“不愿求助”等借口推卸亲子问题的家长,其子女的成长过长自然也会因为缺乏“希望”与“模范角色”(role model)而受到限制,“孩子0岁到5岁是人格发展、社交人际关系与学校课业发展基础的关键期,这五年家长有做好,这辈子的亲子关系自然顺利,孩子也会有自主、努力、健全的人格”。(曲怡文)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