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童渐多是社会进步还是拔苗助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1日 10:4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早教。  新华社发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早教。  新华社发
经过一些训练,不少孩子会在某些领域有超常的发挥。新华社发经过一些训练,不少孩子会在某些领域有超常的发挥。新华社发

  最近,被人大录取的11岁“神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人物,大家除了关心他是否被人大正常录取外,还很关心这个家庭是如何培养出11岁的神童。据本报报道,在今年赴华工报到的大学新生中,有两名分别15岁和16岁的大学生也引起了大家关注。最近几年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神童的身影,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正常现象?还是父母拔苗助长的结果?针对这两种观点,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观点PK

  正方:十几岁成才很正常

  针对神童越来越多的现象,身为人母的刘女士认为这很正常。她说,在古代十几岁就成才的例子很多。古代甘罗12岁为相出使秦国;大诗人白居易2岁就能识字,四五岁时就能作诗;著名诗人歌德8岁就能用德、法、意、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写作;美国著名学者威廉·赛德兹11岁入读哈佛,擅长高等数学和天文学,15岁在哈佛作为优等生毕业……

  古代如此,在家长日益关注孩子教育的今天,神童自然更容易产生了。神童的产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有些神童的父母并无才智,智力也一般,似乎遗传不了什么给后代呀?对此,有专家认为孩子的早教也极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几乎风靡大半个中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其父母早教下的成功例子。美国芝加哥大学对17~35岁之间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钢琴家、运动员、数学家等做了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与他们在儿童时期尚未表现出某种突出的才能时就受到精心指导和关怀,以后又加以培养所促成的。

  身受教育体制之苦的李女士表示,如今小学要读六年,再加上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读完整个阶段已经是25岁了,毕业后仍然是白纸一张,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她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应该允许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级,应该提供更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反方:超常儿童是拔苗助长

  为何大多数神童往往在少儿时期很“神”,但是长大后多趋于平常,有的甚至还不如常人?有观点认为,这是父母拔苗助长的后果。紫萱(化名)妈妈很重视孩子的培养,读幼儿园时紫萱开始上珠算心算兴趣班;读小学时,紫萱又上了英语口语班和奥数班等许多的课外培训班,老师也视紫萱为“超常儿童”。但这些训练强度均超过紫萱的年龄。紫萱上了高中后,学习越来越不自信,成绩越来越差。高考时,紫萱发挥不好,最终无缘名校。如此拔苗助长的训练方式,有时并没有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却让他们不断受挫而失去学习兴趣。

  有网友讲述了他身边一个神童的故事,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子去考当地中学的少年班,不过没考上。这本来没什么,毕竟少年班的录取率很低,但对他的打击却很大。因为此前老师同学们都夸他“聪明绝顶”,家人和他自己都认为他就是神童,周围的亲友都对他考入少年班抱以极大希望,但落榜的结果却告诉他,他和其他大多数10岁男孩没什么区别,这让他很难接受。原本开朗的他变得非常消沉,成绩不断下滑。初中时他就已不再拔尖,中考高考更显平庸。毕业后他出国了,但也没混出什么名堂。

  如果你家的就是普通孩子,那么不要恨铁不成钢地期望他成为“神童”,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是个漫长的过程,赢在起跑线上绝不意味着就是成功。

  记者观察

  神童大多昙花一现

  关键在于情商不足

  由于神童只是具备了较高的学习数理学科所需的智力水平,而创造力水平并不比常人高,甚或还不如常人,故尽管可使学业成绩出众,却难以使事业成就出众。换一种说法就是,很多神童仅仅是学业智商高,而社会智商平平,这使他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工作中显得很平常。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如果单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神童的确令人羡慕,但神童并非神通广大,他们和常人一样,除了必须面对各种生活挑战,还需要朋友、需要快乐、需要真正的童年生活。但是由于在童年就受到了巨大压力以及单调的生活,神童往往智商很高却情商不足,这导致许多神童在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了。

  高智商并不等于高情商,这是父母必须注意的,很多成功者并非出自名校就是鲜活的例子。如果你家里真的有“神童”,那么你一定不能及早曝光,要低调对待“神童”。在注重孩子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意志坚强,性格开朗和善,注意力集中,尽量给他一个优秀的人必须有的好的学识、心智、心性,缺一不可。在教育神童时,不只是灌输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质。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