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庄晓英 杜佳雯)“狼爸”和“奶爸”的教育成果的确有目共睹,但是否值得学习就有待商榷了。惩罚教育是否应该回归?爱的教育如何才能发扬?对于惩罚教育,专家怎么看?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扮演好爸爸的角色?
现象解读
“狼性”教育“狼”在何处?
萧百佑总结了100多条细致的标准,孩子犯不同的错打多少下,都按照量化的标准来惩罚。每个错误最多打10下,数错并罚。萧氏“打法”分成七条:一、 12岁以后不再打,因为性格、习惯已定型;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此外,“打法”还是“连带制”的。老大犯错,只有老大挨打;老二犯错,老大和老二都挨打,依此类推。“狼爸”的理由是,小的犯错大的没管好就是犯错。萧氏家教严厉,体现在很多方面。孩子从幼儿时期,就要学《三字经》、《声律启蒙》、《琵琶行》。他们不能在卧室开空调,不能随便开冰箱,不能乱用零花钱等。此外,孩子们大学之前不能交朋友,如果去同学家做客,必须先写一份申请书。内容包括该同学的成绩、在班级的职务、家长的姓名和电话、要去多久、为什么去等。申请书必须班主任签字后才送父母审批。
小调查
超7成网友反对狼性教育
新浪针对“中国狼爸”的体罚教育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成网友明确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而仅有8%的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材。
警示:体罚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
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打孩童屁股或是其他的体罚方式,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岁—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在806名2岁—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的平均商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岁—9岁的儿童,这一差距是 2.8分。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打不得。体罚教育大都事与愿违。
家长实施体罚的目的大多在于威慑孩子,警告其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体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一点的孩子就罚站罚跪不让吃饭,大一些了还要加上手打脚踹,家庭“冷暴力”(不理不睬)也成为一些家长对待犯错孩子的方法。在他们看来,孩子受到的惩罚越重,教训记得越牢,下次就不敢再犯错误。
那么,孩子的感受又如何呢?有资料显示,40.3%的孩子是“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责,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受到体罚后有14.8%的孩子“真想离开这个家和产生辍学念头”。
家长看法
“狼爸”和“奶爸”的个别做法值得借鉴
江女士的儿子今年三岁半,说起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江女士为自己的丈夫打了“高分”,因为他不仅参与照顾儿子的日常饮食起居,还会在儿子的成长中发挥不小的作用,如讲故事给儿子听、带儿子去运动等。同时江女士也表示,虽然丈夫既不像“狼爸”那样对儿子的错误“非打即骂”,也不像“奶爸”那样为了孩子的前途选择辞职,专心培养孩子。但是相比自己,孩子更愿意听老爸的话,如果爸爸板起脸来,那儿子基本上是比较“买账”的。而且令江女士感到很欣慰的是,有时儿子的行为表现得像个“小男子汉”一样,这些可能都要归功于丈夫对儿子的教育。
在江女士看来,“狼爸”和“奶爸”只是个别现象,在普通家庭中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毕竟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就算他犯了些错误,家长也不太舍得动手打他,总是以口头教育为主;而且一般而言,作为每个家庭“经济支柱”的父亲,如果单纯地为了孩子的将来而辞职在家,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话,这也不太现实。但是她也认为,“狼爸”和“奶爸”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比如“狼爸”虽然会打孩子,但是提出了“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这个做法,这也代表“狼爸”不是没有原因地打,而且孩子也知道自己被打的原因,今后也能有效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又如“奶爸”可以独具慧眼发现自己孩子在数学上的天赋,并陪着孩子一起体验不少运动。
孩子心声
希望得到父亲的鼓励和表扬
高三年级的小冯说,不管是“狼爸”还是“奶爸”,他们的做法都有些极端,自己都不太能够接受。首先,“狼爸”的不少教育观念很有问题,如“大学前不能交朋友、去同学家前要先交一份申请书”等,这些在她看来就好像天方夜谭一般,这不等于剥夺了自己正常交朋友的权利吗?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她的身上,她一定会据理力争的;其次,“奶爸”虽然“温柔”得多,但是她想象不出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如何做?她笑说,有这个做“白日梦”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高三的习题呢。
小冯说,爸爸对自己还是比较宽容的,有时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不会过于责怪自己。没有像“狼爸”那样那么严厉。但是她也要“投诉”父亲,因为工作忙碌的关系,平时对自己的关心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当考试成绩不错时,就很希望能得到父亲在言语上的表扬,这也等于是对自己的激励。但在小冯看来,这方面爸爸做得就没有妈妈好了,时常会忽略对自己的鼓励。此外,因为高三年级的关系,自己可能在学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精力大多集中在应付校内外的作业上,有时一些高校最新的政策或是复习资料需要父母帮忙留意,这时“站出来”的往往也只有母亲,她会做自己的“小助手”整理相关的信息。
成果分享
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分不了工
潘女士被身边的家长朋友们戏称为“总教头”,这是因为她在对女儿的家庭教育方面颇有心得,由于有了父母在教育上成功地“双剑合璧”,女儿常被她笑说是“萝莉的脸,爷们的心”。
在谈到“父亲”这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的作用时,潘女士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说,在家中做妈妈的自己往往是“动口不动手”,做爸爸的丈夫属于“动手不动口”类型,这里的“动手”指的不是体罚孩子,而是在运动、手工、书法等方面协助女儿。此外,爸爸还会为女儿挑选军事和历史题材方面的书籍和纪录片,虽然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陪着女儿一起看,但是这也为女儿开拓了眼界,潘女士说,这是做妈妈的自己平时“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在女儿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是伟岸、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
有些父亲往往借口“工作忙”而疏于了参与进孩子的教育中,潘女士说这是很不应该的,就算再忙,做爸爸的也可以在每天吃饭时、睡觉前和孩子进行聊天,问问孩子今天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如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给孩子的感觉是父亲还是很关心自己的,不单单是家中的“财神爷”。
潘女士说,孩子的幸福指数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些家长将父母的分工分得很明确,哪些是爸爸做的,哪些又是妈妈负责的。其实不必如此,父母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可能在某一方的强项上,他需要做得更多一些,但是如果硬性地将定位定得太死,反而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专家视点
不要迷信经验“狼爸”“奶爸”都只是炒作
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长孙抱弘说,“狼爸”和“奶爸”几乎是相对的,一个是体罚教育,一个是爱的教育,但不管是“狼爸”还是“奶爸”,炒作嫌疑比较大。就体罚教育而言,体罚要掌握度,对于孩子的教育,孩子在一定年龄偶尔对他进行体罚对于孩子的规训教育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能滥用,滥用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奶爸”的成功案例则更具有偶然性,是特定情况的特定培养。毕竟,具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少之又少,而懂教育的家长在国民中的比例也普遍不高。作为普通家长,孙抱弘建议,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转变成才理念。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依然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甚至不惜拔苗助长。但是好在这种现象在逐步转变,现在中专生、大专生的就业率在逐步提高,有些蓝领的工资比白领还要高,让很多家长不再视高考“马首是瞻”,但这种现象的转变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懂一点科学教育的方法,不要迷信教育经验,更不能照抄照搬,毕竟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同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更多应该承担的是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适当的惩罚教育有一定正面意义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盛裴表示,教育方式分为很多种,有惩罚教育、有奖励教育,目前对孩子的奖励教育较多,而惩罚教育较少,事实上,适当的惩罚对孩子的教育也有正面意义,适当的惩罚会让孩子对事件的记忆更深刻一些。
好的教育应该是过程和结果的完美统一。以狼爸教育为例,狼爸的教育比较严厉,当然效果显著,但是很多孩子未必会享受这一过程,很多孩子会觉得不幸福,同时对他们的人格、价值观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极端中寻求平衡点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吴增强表示,“狼爸”和“奶爸”的做法是个案,而且有特殊的背景,如果将他们在家长中推而广之的话,或者一些家长硬性照搬的话,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他说,如今教育的功利色彩太强了,“狼爸”之所以被大家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孩子顶了个“国内顶尖高校”的光环,但毕竟能进名校的学生不是绝大多数的,而且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进名校也不是最终的目的。
吴增强强调,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尊重孩子,在此基础上对他进行人格教育。此外,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群性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的手段必须要科学、理性和富有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