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8日 17:33  新浪育儿  

  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家庭发展进入新层面 亟需提升人际和谐增进社会情感

  家庭幸福是衡量国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家庭需求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为了解中国家庭发展状况,家庭成员的情绪和需求取向,2011年6-11月,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人民网(微博)、新浪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人口网和中国生殖健康网进行首次“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网络调查”。

  网络调查共获有效样本7729人,参与调查的以中青年、女性、大专以上学历、已婚和城镇人口居多,包括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职员、军警人员、企业职员、个体经营与自由职业者和其他人员。

  超七成受访者感觉幸福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家庭幸福感的自评分较高。选择“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比例为70.4%。与以往类似调查相应数据比较,国人的幸福感有所提升,感觉不幸福的比例略有下降。这表明,近年来国家加大在医疗、教育、养老、社区建设等方面投入,不断完善社会政策,赢得了多数民众的认同;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是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调查显示,幸福感较高的人群特征是:而立之年、女性、有配偶、受教育程度高、夫妻性生活满意度高。影响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排列为:身心健康、与父母的关系、与邻居的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

  身心健康的人幸福感高。按身体健康状况自评分不同选项,有49.8 %的受访者选择“健康状况良好”;按“过去一周心理状态”的不同选项,受访者选择“非常开心”、“比较开心”和“一般”的为89.3%,选择“不太开心”和“很不开心”的占10.7%。调查同时显示,身心健康与受访者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呈同向上升趋势,身心健康状况越好,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越高。这与“2006年中国人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调查”的结果基本相同。

  中等收入者的幸福感高。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中等收入者对幸福感的自评分最高,平均7.5分;其次是高收入者,平均7.1分;低收入者平均6.3分。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低于中等收入人群,表明幸福感并非随收入增加而升高,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收入继续增加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趋于弱化,追求更高收入意味着要承受更大压力和挑战。随着经济发展、富裕程度提高,健康、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等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将随之上升。

  此次调查约有10%的受访者感觉不幸福。其原因,一是经济压力,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支出压力分别是住房支出,占38.2%;日常生活支出,占18.8%;子女教育支出,占17.8%。二是生活压力,受访者选择最多的包括“婆媳、翁媳关系紧张”,占75.0%;“夫妻沟通不好”,占52.6%;“工作压力大”占52.0%。

  人际和谐受关注

  同以往类似调查相比,本次调查受访者对幸福感的自评价更多偏向于情感和人际关系,经济因素不再是唯一的、主导的。

  从与父母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父母关系“很和谐”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9分;“比较和谐”的平均7.3分;“关系一般”的平均5.4分;“不和谐”和“很不和谐”的平均4.5分。与父母关系“很和谐”和“比较和谐”的占受访者总数的85.1%。这表明,大多数受访者非常重视与父母的关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受访者与父母关系紧张,代际和谐影响到了家庭幸福。

  从与子女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子女关系“非常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5分;“比较好”的平均7.1分;“关系一般”和“不好”的平均5.2分。受访者与孩子关系“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93.8%。受访者的幸福感和与子女交流的时间有高度关联性。每天和孩子交流时间超过2小时的,幸福感平均7.6分;交流时间1—2小时的,平均7.1分;交流时间半小时的,平均6.6分;几乎没有交流的,平均5.8分。与类似调查比较,本次调查中与子女关系融洽的受访者比重较高,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受访者大多为中青年,其子女年纪较小,亲子关系较为和谐有关。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在部分城市开展的《青少年健康人格状况调查》表明,有超过60%的初中生与父母吵过架;有75%的高中生与父母交流有障碍。

  从夫妻关系看,受访者中“夫妻关系和睦”的占79.6%,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其幸福感得分较高,平均7.6分;有20.4%的夫妻有“经常吵架”、“家庭暴力”、“有过一夜情”、“分居”以及“同配偶以外的异性保持性关系”等问题中的至少一项,他们的幸福感自评分较低,平均5.5分。

  从与邻居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邻居相处“非常融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8分;“比较融洽”的,平均7.4分;“很少来往”的,平均6.3分;“从不来往”的,平均5.8分。与邻居关系可从侧面反映受访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本次调查受访者与邻居关系融洽的占73.9%,不够融洽和关系紧张的占26.1%。

  家庭需求趋向非物质层面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您的家庭需要哪些帮助”的回答,按需求量大小依次为: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咨询,占受访者总数的52.2%;婚姻与家庭关系指导,占43.4%;婴幼儿托管服务,占28.3%;文化生活,占25.8%;住房问题,占25.1%;老人赡养和护理,占23.5%;社区医疗,占20.4%;心理咨询,占18.3%;就业问题,占17.8%;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占7.7%;其他,占7.5%。从认为不幸福的受访者主观感受分析,急需获得的前三项帮助是:如何缓解婆媳翁婿关系、如何改善夫妻沟通、如何缓解工作压力。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家庭需求呈现出由基本生存和物质的需要,向归属感、安全感、心理健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转变的趋势。渴望拥有健康的身心,与父母、配偶、子女和邻居建立融洽关系,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成为我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过程中,众多家庭成员的主要诉求。

  这提示我们,提升国民幸福感不仅需要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环境,更需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进社会情感,提升人际和谐;关注民生,不仅要切实解决家庭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也要关注家庭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代际关系、夫妻关系、子女教育、家庭和社区文化生活等非物质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

  农村家庭幸福感高于城市

  为弥补网络调查的局限,我们抽取北京、湖北、四川、吉林、江苏、辽宁6省市的部分农村居民进行线下实地调查,共获有效问卷3357份。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受访者对家庭幸福感的自评分高于城市,选择“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比例为90.2%,比城市高19.8个百分点。影响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排列为:“夫妻和谐”、“身心健康”、“子女成才”和“有自己的住房”。

  受访者选择导致家庭不幸福的前3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收入低”,占57.1%;“夫妻关系紧张”,占36.4%;“家人健康状况差”,占29.1%。

  受访者对“最需要帮助”的选项依次是“就业问题”,占37.8%;“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咨询”,占33.2%;“老人赡养和护理”,占32.9%。

  家庭幸福是国固之基民富之本

  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第28次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学习时提出“建立完善家庭发展的政策,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的要求,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微博)在全国范围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这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战略意义。

  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从家庭入手,不断满足家庭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增进社会情感和人际和谐,提高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准,是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

  根据此次调查受访者的需求,帮助家庭发展,促进家庭幸福,一是,要把加强公共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卫生产品摆到重要位置,着力提高公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二是,要大力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增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促成婚姻稳定、代际和谐、尊老爱幼、邻里友善、互敬互助的社会风尚;三是,要在家庭和社区广泛开展青少年儿童健康人格教育,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早期发展、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家长和孩子互助互学,共同成长,由此带动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四是,要把老年关怀作为社区服务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化助老养老体系建设,改善社区老年医疗康复、老年娱乐健身、老年日托、家庭护理等公共服务;五是,要继续加大对受灾家庭、孤儿监护人家庭、残疾人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留守人口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完善保护家庭传统功能和促进家庭发展的社会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各级政府有了较多财力和公共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财力和公共资源,将政策和财力支持倾向家庭发展,藏富于民,大力弘扬文明健康的家庭文化,增强家庭和社区的道德教化功能,发展家庭产业和家庭服务业,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拉动消费,更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与国民素质提高的长远之计。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年12月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