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正文
亲子和谐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标志
潘允康
由“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联合进行的“幸福家庭热点问题调查”数据证明亲子和谐与家庭幸福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该项调查发表的研究报告称:“从与父母关系出发分析家庭幸福感,与父母关系很和谐者得分最高,为7.900;回答比较和谐的次之,平均分为7.268;回答“一般”的被访者平均只有5.365分;而比较不和谐和很不和谐者得分最低,仅有4.456分。注意到4类人群平均得分差异很大,并且F值高达507.939,说明与父母关系是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个调查提供的数据还证明与子女关系对家庭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与子女关系非常好的人平均得分最高,为7.475;其次是关系比较好的群体,得分为7.058;回答“一般”及以下的受访者,家庭幸福感得分平均只有5.226。”这个数据再次证明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它也说明家庭关系在家庭和谐与幸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关系和谐是家庭生活幸福的本质表现
人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社会的细胞家庭中。
社会这个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词汇,但很少有人深入去想什么是社会。所谓社会就是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居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但人类群居的方式和动物群居的方式有着根本区别。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从本能上说,人与动物相比较,人不是强者,气力没有牛大,跑得没有马快,但牛马为人所驱使,为人所服务,是因为人能结群,而牛马不能,这个群不是动物群,而是社会之群,是社会之群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据和力量所在。
在人类社会中有三大本原性社会关系,一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家庭关系。二是以地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邻里关系,三是以各种事业和社会交往为联系纽带的业缘关系。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本质是家庭关系。
在家庭生活中有物质和精神等多个层面,而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家庭生活幸福的最重要指标。《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物质生活可谓优越,可以说是荣华富贵。在那里生活的公子小姐们可谓是琴棋书画,锦衣玉石,然而贾府中的人际关系充满着空虚、腐朽、荒淫、堕落、尔虞我诈,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真的爱情被无情地扼杀了,贾宝玉见到了父亲贾政就象老鼠见了猫一样,躲都躲不及。贾府中的人际关系如同林黛玉发出的哀叹那样:“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是没有幸福的。相反,在贫穷中有和谐,有爱,则有幸福。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维也纳严冬的一个滴水成冰的早晨,音乐家莫扎特正与其夫人翩翩起舞,这是因为他们无钱买碳取暖,借起舞以御寒。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正用淳厚的爱抚慰着他心中的每一个音符,使他尽管生活悲惨,却坚持了事业上的追求,直至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师。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
二、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起源和根据
在人类的家庭中有两种最主要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其他家庭关系是这两种关系的延伸和扩展。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认为核心的家庭关系是家庭结构中的三角。他在《生育制度》一书中说:“舞台上或银幕上的三角是二男一女(近来也有二女一男)间爱的冲突;可是从人类学者看来,社会结构中真正的三角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型的三边,不能短缺的。”费孝通阐述了家庭结构和关系中的三角形理论,并称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
从形式逻辑上说,夫妻关系在先,有了婚姻和两性关系,才有生育,才有子女,才有亲子关系。但是从社会和社会学的意义上恰恰相反,是先有亲子关系的立意,才有夫妻关系的设置和事实,要说明这点得从人类为什么要设立婚姻制度,为什么要有家庭说起。费孝通教授认为:“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婚姻里结成的夫妇关系是从亲子关系上发生的。这种说法也许和我们通常的看法不同,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婚姻关系是两性关系,婚姻是确定两性关系和个人开始性生活的仪式。”“我们似乎不应把限制两性关系视作婚姻的基本意义。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之所以受到限制还是因为要维持和保证对儿女的长期抚育作用,有必要防止发生破坏婚姻稳定性的因素。”换句话说,人类不是为了满足两性关系的需要,为了男欢女爱,才设立婚姻制度,才要有家庭,而是出于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人类种族的传续和传递。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的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的阶段的制约。”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意识到,人类种族要绵延生存下去,必须要有一个制度,即婚姻家庭制度。设立这个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亲子关系制度,完成生育、抚育、教育的任务,以保证人类种族的传递,因此而必须设立婚姻制度,必须要有夫妻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亲子关系在先,夫妻关系在后。或者说,为了亲子关系而建立夫妻关系。因此从建立婚姻家庭的根本意义上说,社会一贯把亲子关系看得比夫妻关系更重。比如,我国的婚姻法中规定夫妻关系可以通过结婚来确立,也可以通过离婚来解除,而亲子关系一旦确立,是不可以解除的。
亲子关系不仅是夫妻关系的根据,而且是夫妻关系的支撑点。在家庭中有两种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两种关系构成了家庭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在几何学中有“两点成一线,三点成一面”的定理。夫和妻连成一线,从几何学原理上说通过一条直线的可以有无数个平面。然而,夫妻生育了子女,家庭就有了支撑点,家庭也由两点转变为三点。从几何学定理上说,三点成一面,通过三点的只能有一个平面。家庭因为生育了子女,使夫妻关系有了支撑点,变得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支撑点,是十分重要的关系,所以它在衡量家庭是否幸福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中国纵向式家庭关系中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同代人关系,我们称之为横向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是两代人关系,我们称之为纵向家庭关系。西方国家的家庭注重夫妻关系,讲求夫妇有爱,以横向家庭关系维持纵向家庭关系。中国的家庭传统是重视亲子关系,讲究夫妇有别,以纵向家庭关系维持横向家庭关系。《礼记》“昏义”中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己重焉。”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重要。儒家在论夫妇关系时,是讲夫妇有别,从不讲夫妇有爱。夫妇关系是靠亲子关系来维持,围绕亲子关系召开的。至今中国的家庭还保留有这种传统,上要孝敬父母,崇拜祖先,下要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即使夫妻不相爱,为了孩子也要维持夫妻关系。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子女抚养,子女教育,子女成才,子女结婚传续是头等大事,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和西方横向家庭关系相对应的是,西方家庭的亲子关系是“单向接力”模式。和中国纵向式家庭关系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亲子关系是“双向反馈”模式。所谓西方亲子关系的“单向接力”模式是说西方家庭的两代人关系是单向的,即父母生育、抚养子女,子女不赡养父母。形象地比喻为就好像接力赛跑那样,一代人只需要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代人就可以了,无需回头看(A>B>C>D>……。)。而中国的“双向反馈”模式是说中国家庭中的两代人关系是双向的,即父母生育、抚养子女,子女也要赡养父母(A< >B< >C< >D< >……)。这样的代际关系自然使两代人更为亲近,亲子关系在家庭中也更为重要。
四、亲子平等互动交流才能亲子和谐、家庭幸福
亲子关系在家庭中固然重要,只有亲子平等互动交流才能亲子和谐,家庭幸福。这次由“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联合进行的“幸福家庭热点问题调查”数据证明在家庭中,亲子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家庭幸福感评分随受访者与子女交流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每天和孩子交流时间超过2小时的群体,幸福感得分为7.634;其次是1-2小时的受访者,平均为7.101;再次是半小时交流时间者,得分为6.624;最低的是几乎没有交流的群体,幸福感平均分为5.819。上面两题说明,与子女关系以及每天交流的时间都是家庭幸福感重要的影响因素,比较好的关系和更多的交流时间能够提高幸福感评分。
在现实的家庭中,大多数家庭是两代人之家,也有少数三代人家庭。数代同堂的家庭已经基本消失了。因此今天所说的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主要是邻代关系--亲子关系。从现代社会生活的视角看,亲子之间会有“代沟”。亲子关系在子代成长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特点。当子代年幼,还不能自立时,亲代处于主导地位,关系比较好协调。子代成长到一定年龄,一般到青少年,开始要求自立,亲子“两代”之间代沟明显出现,亲子冲突常常发生。此时,亲代特别应当尊重子代的独立人格和思维,适应两代人开始出现的平等和相对独立关系。当子代到达结婚年龄,成立自己的家庭后,由于在家庭中出现新的角色—儿媳,亲子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子代的关系重心由父母关系向配偶关系转移,亲子冲突会更多。而当子代婚后生育了孙代,情况又有了变化,在亲子关系之外出现了隔代家庭关系—祖孙关系,反而使亲子关系能得到一定的协调。在父母年老后,子代处于亲子关系的主导地位,尊敬和赡养父母对于子代来说变得十分重要。总之,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亲子关系会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采用亲子互动的不同方式和频率,对于亲子关系协调,乃至家庭幸福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