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研究主要发现(3)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1日 16:08  新浪育儿  

  主要发现之八: “人品好”、“学习好”、“努力勤奋”是学生心中主要的榜样品质,但也有半数多学生不喜欢学校的榜样教育方式

  榜样作为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榜样,什么样的榜样最能触动少年儿童的心灵,给予他们内心的震撼,并发自肺腑的去向往、模仿、学习,少年儿童最有发言权。本次调查中,当问到“你觉得学校应该树立哪些类型的榜样”时,在提供的10个选项中,人品好(66.5%)、成为学生心中最重要的榜样品质,其后由高到低依次是学习好(63.3%)、努力勤奋(46.2%)、守纪律(27.4%)、有想法(16.3%)、人缘好(11.7%)、有个性(11.0%)、体育好(10.6%)、家境好(1.5%)。少年儿童希望榜样是一个具有良好人品的人,反映出少年儿童对好品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一面。

  调查发现,一些主流的榜样教育类型,如英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思想家等,仍然是学校树立的主要榜样类型。他们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是整个民族与社会的脊梁,他们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学校教育紧密把握时代潮流,将时代的脊梁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心声,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对学校树立的榜样,少年儿童总体来说比较认同。数据显示,近七成(69.9%)少年儿童“敬佩并学习榜样的行为”。但是,也有15.2%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敬佩,但跟自己差距太大,没法学”,有9.9%认为学校树立的榜样“无所谓,跟自己无关”,2.2%“反感”。这说明,有些学校的榜样教育依然没有摆脱以往“一厢情愿”的做法,社会、师长、大众传媒认可的榜样自然就理所当然地树立为学生的榜样,自然就“合法”地成为学校大力宣扬的榜样。学校榜样教育由于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学生的喜欢程度并不高。

  对学校举办“我看偶像辩论会”之类的探讨榜样、偶像问题的活动,35.1%的少年儿童态度漠然或无所谓,12%表示“不喜欢”。对学校举办榜样事迹报告会,仅有不足半数(47%)的学生喜欢,而半数以上(53%)的同学或漠然或不喜欢。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某种抽象的榜样,不是对学生实行意识和行为的限制,而是为了唤醒和弘扬人性中“善”的部分,使学生以优秀人物为榜样,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我。但有些学校在榜样宣传与塑造的过程中,很少看到学生参与的身影,他们仅仅是充当了“观众”,被动地接受学校制度性的安排。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榜样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德性的提升,更不可能从内心去学习榜样的优点,甚至还会反感与厌恶。调查中还发现,85%的少年儿童赞同“重要的不是树立什么榜样,而是让我们去寻找思考”这一观点。

  对学校榜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认为排名前五位的是“榜样被美化、夸大”(39.0%)、“榜样教育千篇一律,没有个性”(34.2%)、“对榜样的宣传太死板”(32.3%)、“榜样的缺点被隐藏,不可信”(32.2%)、“榜样不是学生选举出来的”(31.6%)。

  学校榜样教育作为学生习惯养成、道德内化、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榜样应该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为了某一目的,凭空捏造、任意拔高榜样人物及其事迹。只有真实的榜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模仿的欲望。榜样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就在于其载体榜样是真实可信的。榜样教育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模仿欲望,还在于榜样本身及其事迹具有超越性,所选的榜样至少应该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是出类拔萃的。因此,学校在给学生树立榜样时,不应刻意回避榜样的缺点,而应该去正视它,还原榜样的真实生活、真实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可学可爱可亲近的榜样学习环境。

  主要发现之九:近半数父母经常拿孩子与别人比较

  调查发现,分别有36.4%的小学生、50.4%的初中生和50.2%的高中生认为“(父母)老和别人比较,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孩子们认为这是父母给他们树榜样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41.3%的小学生、55.3%的初中生和59.5%的高中生最不喜欢父母说“如果你像xxx一样,我就省心了。"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但榜样的功能在于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和正向的激励,而不是比较,更不是攀比。否则,榜样只能让孩子反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很喜欢给孩子树榜样,最常被树为榜样的是他们的同学或同龄人(占39.0%),还有科学家(29.1%)、英雄(28.2%)、政治军事人物(23.2%)、文学家、艺术家、及思想家(22.9%)等。在各类明星中,只有体育明星最受父母青睐,常被选作孩子的榜样(占15.7%)。与孩子选择的榜样比较发现,在主要以身边的同学和同龄人做榜样上,父母和孩子的观点是一致的;但父母更认可科学家、英雄等杰出人物,孩子更认可歌星、影星等明星;体育明星则是亲子双方都比较认可的榜样。

  对父母树立的榜样,小学生的认同度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80.2%的小学生“敬佩,并学习他们的行为”,较初中生(63.3%)高16.9个百分点,较高中生(52.4%)高27.8个百分点。近半数高中生不认同父母树立的榜样,其中20.1%认为榜样跟自己差距太大,15.0%认为跟自己无关,8.6%表示反感。这表明,父母对小学生的榜样教育效果最好。而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步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父母对榜样的描绘和解释,不轻信父母的现成结论,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喜欢怀疑和辩论。这就要求父母不断调整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尊重孩子的偏好和选择,肯定孩子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使其既能自由地追逐喜欢的偶像和榜样,又不至于在此过程中丧失自我和判断。

  主要发现之十:近六成少年儿童关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调查发现,58.5%的少年儿童关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少年儿童最为关注的社会人物奖项。且随少年儿童年龄增长,关注度提升,小学生有48.3%,初中生有62.3%,高中生有73.0%关注《感动中国》。《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突破过去“高大全”的典型报道模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推出了一批生活化、平民化、人性化的榜样人物,他们的故事真实感人,闪耀人性光芒,于平凡中书写崇高,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使其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一些学校也将《感动中国》作为学校德育的载体之一,向学生推荐观看或组织学生集中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

  少年儿童关注的其他社会人物奖项还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50.5%)、“十佳少先队员”(27.3%)、“十大杰出青年”(26.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4.9%)等。

  对于受到广泛宣传并入选“双百人物”的几个少年英雄,少年儿童知晓率最高的是林浩,达50.0%,其次是草原英雄小姐妹(35.2%)和赖宁(35.0%),刘文学的知晓率最低,仅8.6%。有22.8%的少年儿童不知道所有这些少年英雄的故事。

  对社会上经常宣传的榜样,48.0%的少年儿童认为社会宣传的事迹是真实的,34.3%认为有一些夸大,3.0%认为太夸张,14.7%表示不清楚。67.5%表示敬佩这些榜样,并学习他们的行为;18.7%表示敬佩,但跟自己差距太大,没法学;10.2%表示无所谓,跟自己无关;也有1.8%表示反感。尤其是高中生对社会宣传的榜样的认同度和践行度都要低一些,认为宣传真实的高中生仅有38.2%,表示敬佩并学习的也降至51.5%。高中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加大了榜样教育的难度,榜样教育常常难以深入心灵。面对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和少年儿童不断成长的挑战,榜样教育只有深入探索榜样人物精神世界,才能发现可亲近的教育内涵,而这种教育内涵的挖掘更需要在少年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对话中产生,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

  主要发现之十一:科学家偶像黯然失色,商业英雄偶像大放异彩

  调查发现,仅有2.3%的少年儿童选择科学家作为偶像。偶像排行榜中排名最靠前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仅居第31位,排在众多演艺明星、篮球明星之后,其次是钱学森,居第45位,其他如爱迪生(第47位)、袁隆平(第80位)、居里夫人(第81位)、牛顿(第102位)、邓稼先(第115位)、达尔文(第128位)等排名更加靠后。而同属科技领域的另一类人物在近些年却颇受公众关注,也成为许多少年儿童崇拜的对象,如比尔·盖茨,在偶像排行榜中位居第38位;在初中生眼中,比尔·盖茨(第28位)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爱因斯坦(第34位),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技人物。其他如乔布斯、马云、李开复也成为一部分少年儿童心中的偶像。

  偶像转型背后的成功观、价值观值得关注。在“60后”“70后”的记忆中,科学家几乎曾是多数孩子的偶像,很多年轻人报考大学时会选择与科学有关的专业。而在当代少年儿童的偶像群中,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李开复等创造商业神话的科技人物受到尊崇,彰显着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变化。当代少年儿童对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的崇拜,一方面彰显了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少年儿童对电脑、网络、科技等的膜拜心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复杂的价值观,这些科技英雄不仅代表着科技的神奇、创造的魅力,还代表着商业神话,代表着财富和成功。从科学偶像到商业偶像,这是价值观的重大转型。文化学者朱大可认为,偶像从精神性转向物质性,意味着今天的偶像并不完全用于信仰,而往往用于娱乐和消费。偶像的物质化转型,实际上是精神价值丧失的结果。他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偶像崇拜转型背后所折射的社会心态的变化。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金钱与成功,相比过去少年儿童关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与精神追求,现在的科学崇拜往往更聚焦于个人成功本身。

  主要发现之十二:电视和网络是了解偶像的主要信息源

  电视是少年儿童了解偶像的第一信息源(65.3%),其次是网络(64.8%),杂志报纸(33.4%)排第三位,但远低于前两项。随着年龄增长,对电视的使用越来越少,由小学时的66.6%降到高中生时的61.3%。而对网络的使用则越来越多,在初中时达到79.7%,已经超过电视(66.2%),成为首要的偶像信息源。少年儿童的网络行为具体包括:访问贴吧、论坛、官方网站(33.3%),在综合网站浏览相关新闻报道(14.6%)、访问或者建立相关博客(8.7%)、加入相关QQ群(8.2%)。初中生和高中生访问贴吧、论坛、官方网站的比例,均较小学生高20几个百分点;在综合网站浏览相关新闻报道以及访问或者建立相关博客的比例也高于小学生,但加入相关QQ群的比例在高中反而有所下降,较小学和初中减少了约5个百分点。

  随着网络、手机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正日益成为少年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学习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借助新兴媒体,创新偶像与榜样教育形式,尤其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需求、不同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利用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塑造出他们喜爱的偶像与榜样,为他们提供分层多元的偶像与榜样人物,让少年儿童认识、接触、了解,自主选择,并最终认同为榜样,自觉效仿与学习。同时,国家树立的成人榜样,如“双百人物”“感动中国人物”等,也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推出“儿童版”进行宣传,使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更加适合少年儿童的学习需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