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园枪击案给予怎样的警示?

2012年12月17日09:29  北京青年报

  今日社评

  每次校园惨案发生,都会在人类共同的心灵上留下巨大伤口,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行动去弥补与修复。当暴力活动频繁地把毒手伸向孩子的时候,不同国家的人们都应该采取“有意义”也有效果的行动,把恐怖和伤害拒之于校园之外。

  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发生了一起枪击案,造成至少28名人员丧生的重大伤亡,其中大部分是5岁到10岁的儿童。惨案发生 后,国际社会一片震惊。美国多家主流媒体把枪击案称为“大屠杀”,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对悲剧感到“悲痛欲绝”,多国领袖在谴责暴行的同时,也对美国人民的 损失表达“震惊和难过”。国家主席胡锦涛15日致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枪击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向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向遇难者表示 沉痛哀悼。(相关报道见06版)

  人们对美国校园枪击案并不陌生,但如此众多的幼儿惨遭毒手,还似乎并不多见。据初步了解,凶手是该校一位女教师的儿子。他究竟为什么对孩子们痛 下杀手,以及本人是否存在精神方面的问题,还有待执法部门的深入调查。不难预料的是,康州小学枪击案将再一次引发美国社会的激烈争论,比如政府应该采取何 种有力措施保障学生安全,美国是否应该实行更严厉的枪支管制制度,以及怎样平衡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等。

  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是,今年7月美国丹佛影院枪击案发生后,根据一家调查公司的调查数据,67%的美国民众认为枪击案只是孤立的事件,而非更广 泛的社会问题的证据。这表明,多数美国人并没有因枪击案而质疑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发生后,美国媒体罕见地使用了“大屠杀”的字眼,这或 许表明,美国舆论对类似悲剧事件的看法有了微妙的改变。但是,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以杜绝校园惨案,奥巴马在讲话中也只是提出“有意义的行动”而没有具 体方案,其他人恐怕更难开出有效的药方。

  在暴力活动面前,未成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尤其容易受到伤害。2011年7月发生在挪威奥斯陆于特岛的惨案清晰地表明,未成年人很容易成为少数人发 泄情绪、报复社会或表达极端政治立场的牺牲品。同时,这起发生在传统福利社会的惨剧还告诉人们,针对未成年人的大规模伤害未必与特定的制度和国情相关。这 就意味着,保障校园安宁、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并不见得是美国人最头疼、最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是整个国际社会都必须严肃对待的课题。尤其需要警惕的是, 类似于特岛惨案、桑迪胡克枪击案这种导致重大伤亡的案例,由于具备世界范围内的“轰动效应”,有可能起到某种负面的“示范”作用。国际舆论对类似事件表达 同样的立场,就显得尤为必要。

  我国的社会制度与美国不同,我国校园内几乎未发生过枪击事件,但桑迪胡克枪击案对我们同样有警醒作用。就在桑迪胡克惨案发生的同一天,河南省光 山县陈棚村完小也发生了一起恶性刑事案件,一名疑似精神不正常的村民手持菜刀闯进校园,对早读的学生一通乱砍,造成22名学生受伤。虽然目前伤者都没有生 命危险,但这起案件同样令人震惊和愤怒。该案还让人联想到2010年3月发生在福建南平的校园惨案,一名由于感情和工作受挫的中年男子在试验小学门口大肆 行凶,导致8名学生死亡5人受伤。在这类事件中,事发学校往往都缺乏必要的安保措施,学生和教师在暴力活动面前处于裸露状态,非常容易造成群死群伤。

  南平血案发生后,舆论进行了多方位的反思,国家有关部门也采取了大量有力的措施,如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保护等,保护校园安全也提升到了国 家对策的高度。但陈棚村完小的伤害案却让我们看到,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仍然缺乏防护,各级教育部门和基层政府的安全意识仍然有些松懈,对精神和行为异常者的 防范和觉察还很不够。它提醒我们,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开展校园安全制度建设并狠抓措施落实,从而切实杜绝此类惨案的重演。

  奥巴马在讲话中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填补人们在失去孩子之后的空白。每次校园惨案发生,都会在人类共同的心灵上留下巨大伤口,需要用更多的时间 和行动去弥补与修复。当暴力活动频繁地把毒手伸向孩子的时候,不同国家的人们都应该采取“有意义”也有效果的行动,把恐怖和伤害拒之于校园之外。

(原标题:美国校园枪击案给予我们怎样的警示?)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