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后赴港生子:借道非洲每人40万元

2013年11月25日09:05  第一财经日报

  内地孕妇“赴港生子”虽被叫停,但其影响仍将持续

  王玉凤 莫书诚

  李莉(化名)租住在深圳湾口岸不远的一个高档小区,是一名跨境学童的母亲。

  每个非周末的下午,刚过4点她便从家里出发,去接在本地上小学的女儿,然后一起去深圳湾口岸翘首以盼在香港读书的幼子。

  李莉的孩子是港深跨境大军稚嫩面孔中的一员。每天早上7点刚过,深圳通往香港的几个口岸便异常热闹,穿着香港学校制服的学童陆续到这里集合,在香港看护的带领下手拉手走进海关大厅。他们小的才三四岁,大的也不过10岁。

  十多年前,内地孕妇开始赴港产子,如今,他们已成垂髫小儿,并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尽管内地孕妇“赴港生子”今年已被香港特区政府叫停,但种种迹象显示,由其而带来的影响仍将持续下去。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显示,在后“赴港生子”时代,不仅是往返于港、深两地走读儿童的增加,而且,因叫停而引发的灰色“赴港生子”产业也在悄无声息地滋长。

  “生子”地下渠道

  起于今年香港特区实施内地孕妇产子“零配额”,但仍难阻一些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多名中介对本报记者表示,地下渠道仍在运作,而这又主要包括两个途径——与香港人假结婚或借道非洲国家的户籍。

  深圳福田区一家中介公司李姓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去香港生孩子的内地孕妇减少了,但仍有一些人秘密地过去。

  据上述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一种便是与香港人假结婚。“婚姻是假的,但结婚手续是真的。”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这种主要是针对单身女性。只需要提供港澳通行证,其他的一切由中介负责,收费在26万元左右,客户七八成是无法结婚的第三者,去港生子主要是为了隐藏身份。

  另一种则是借道非洲。这种主要是针对已婚女性,先取得非洲一些小国的国籍,再以新身份去港生子。但是因为中国不允许双重国籍,一旦查出来中国国籍会被取消,这种收费一般在40万元左右。

  深圳罗湖区一名胡姓中介对本报记者称,以往每天公司最多能接30多个这样的单子,现在虽然风声紧了,但一天多的时候仍能有七八单。

  上述胡姓中介表示,与赴美生子比起来,去香港还是要方便一些。这家中介赴美生子的主要路线是旧金山和塞班岛,已经怀孕的难以获得去旧金山等美国本土的签证,而去塞班岛则必须待满3个月才能申请美国签证。

  另据香港入境处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入境处曾分析了6000多个私人医院预约分娩记录,发现有108宗疑似假结婚个案,最少监控8人。

  上述人士亦透露,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入境处便揭发了5505宗假结婚个案,涉及11029人,其中6200多人来自内地,4700多人为香港 人,另有15名外籍人士。其中更有1743人被定罪,罪名则包括虚假陈述、串谋欺诈、或以欺骗手段取得入境签证或香港身份证,暂时最长刑期为4年。

  而为了防止内地孕妇冲关,香港入境处另设监察名单及加强口岸截查,而今年前9个月,便拒绝了约3700名可疑孕妇入境。

  走读儿童不容易

  据香港教育局统计,2007学年~2008学年的跨境学童人数为5860人,2011学年~2012学年已激增至1.29万人,2012学年~2013学年更是高达1.64万人,较上一学年增长了27%。

  据本报记者了解,这些孩童舟车劳顿之外,来不及享受完整的校园生活,也让他们在香港的文化融入上经历着徘徊和困惑。

  “叫在深圳读初二的姐姐帮妹妹辅导一下作业。”徐虹(化名)给赴港读书的小女儿说,但姐姐却说,“那些英文太难了,我也不懂。”

  在罗湖口岸,一位张姓保姆对本报记者表示,她正在照顾一位在香港小学读二年级的女孩。“周六,香港的学校有免费英文补习和繁体字补习,但是没有校车接送,她父亲只能陪着去香港。一般早上7点就得离开家门,下午2点钟才能回来。”

  而随着赴港读书孩子年龄的增加,家长们也逐渐开始感受到学位带来的烦恼。

  “六年前,大女儿报名时还挺简单顺利,看好哪些学校,就去领申请表,在学校当场填好表格交回去,就安心等面试通知了,到最后每个家长手上都有好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家长梁瑛说。

  但是梁瑛的小女儿入学时赶上跨境儿童入学大潮,报名程序虽没变,但过程却曲折得多。“这两年去香港上学的小孩太多,靠近深圳的学校都要抢学位,要排队去抢申请表,去晚了表都发完了,连面试资格都没有。”

  如何融入香港的学校环境,则更是赴港读书学童和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

  曾与跨境学童有过密切接触的香港社工孔敏告诉本报记者,有一名广东女孩,比很多同龄人活泼外向,粤语也很好,但是她最好的朋友也是一名同为跨境学童的小女孩。

  “尽管很多跨境学童在一个学期之后便能听说粤语,但两地的文化差异让他们与当地学童交往时存在障碍。每天数个小时花在通勤上,也让他们很难有机会与当地儿童在课外有更多的互动,这影响其在香港形成良好的朋辈关系和社交网络。”孔敏说。

  “他们只在香港上学,而生活环境还是在深圳。他们在香港时,或许还是‘做客’这样一种心态。”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贺志勇说,“若想尽量降低融入香港文化的难度,最好是完全生活、学习在香港。”

  新界校长会行政主任蔡业邦则对跨境学童的完全融入持乐观态度,但他同时对本报记者表示,香港一些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也会影响到当地儿童对于“双非儿童”的看法,从而让“双非儿童”更难融入香港的小朋友群体。

  为了解决“双非儿童”的一些难处,香港特区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与靠近深圳的香港北区一些学校协商增加学位等,蔡业邦表示,“双非儿童”应该受到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香港社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