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警惕有些美味暗藏中毒风险

  去年南京的小龙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物毒素的关注。“无毒不美味”,尽管很多人都知道,1克河豚毒素能使500人丧命,但人们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一直“勇往直前”。每年都有不少人在享受美食美味的同时导致中毒,有的甚至为此丢掉性命。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毒美食”,只有对其充分了解,才能避免食物中毒。但需要牢记的是,为了生存和健康而饮食,不要为了猎奇而冒险!

  采访专家:江苏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毒专家组组长、南京鼓楼医院门诊部主任 吴建中

  1 吃石斑鱼谨防雪卡毒素

  案例:

  八岁的亮亮从小生活在海边,酷爱吃鱼,没想到就因吃了一条石斑鱼的鱼卵,竟导致他全身瘫痪。据广州日报2010年5月22日报道,亮亮妈妈在菜市场看到一条大石斑鱼的鱼卵又大又新鲜,便买回家做菜。可餐后大约半小时,亮亮就出现全身发软、手脚发麻,接着开始呕吐,吐完直接躺在家中地板上不省人事。父母立即将他送医,没想到刚把亮亮交给医生,亮亮爸爸也一头栽地,昏迷不醒,而吃得最少的亮亮妈妈直到夜里十点半才开始呕吐。可怜的亮亮由于吃得最多,年纪又最小,所以中毒颇深,后经ICU深度治疗,进行血清置换等方法抢救,还是出现了语言障碍、视物模糊、全身瘫痪、四肢僵硬等症状,头颅CT显示亮亮患了“缺氧缺血性脑病”。随后亮亮被转送广州,确诊为“雪卡毒素中毒”。

  解析: 

  食用有毒鱼肉200克致死

  常见的珊瑚鱼有老虎斑、金钱龙趸、蓝瓜子斑、老鼠斑、苏眉、豹星斑、鬼头斑、竹星斑、燕尾星斑、杉斑、红斑、西星斑及东星斑等深海石斑鱼和鲈鱼。

  为什么进食珊瑚鱼会中毒?是因为这类鱼身上存在雪卡毒素,雪卡毒素一般产生于珊瑚周围的微生物赤藻,生活在珊瑚周围的鱼等生物,通过食物链传递雪卡毒素,主要积聚在鱼肉、内脏、尤其是生殖腺中。珊瑚鱼体越大,体内积聚的毒素量越多。每年3、4月份生殖季节,珊瑚鱼需要食物多,体态肥美,味道也最鲜美,但体内聚集的雪卡毒素也越多。

  以往,发生进食珊瑚鱼中毒大多是渔船上的渔民,可如今,有近400种珊瑚鱼成了高档酒楼的海鲜美食,甚至成为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因而雪卡中毒事件也随之增加。我国沿海许多城市陆续发生过雪卡中毒事件,尤其是2004年以来,发生雪卡中毒事件越来越多,如中山市小榄镇一家婚宴上有80多人食珊瑚鱼中毒。因此,广东省将雪卡中毒列为食品安全八大事件之一,每年进行监控和宣教。在南京,也曾有某宾馆食客发生因吃石斑鱼中毒被送到医院急救的事情。

  由于雪卡毒素属于脂溶性多聚醚类非结晶体化合物,无色、无味、耐热,不溶于苯和水,加热、冰冻等方法都无法破坏其毒性,而且还不易被胃酸破坏。但雪卡毒素不耐碱,能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雪卡毒素毒性剧烈,食入有毒鱼肉200克即能致死;一般轻度中毒可出现口腔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知觉麻痹或运动麻痹;中毒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肌肉痉挛渐至运动神经麻痹而不能起立,心率减慢,昏迷等,神经症状可持续数天甚至数星期,还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雪卡毒素潜伏期为半小时~24小时,死亡率约7%左右。

  提醒:

  中毒后不能吃花生果仁

  值得注意的,是食用珊瑚鱼发生中毒治愈后,患者长时间不能食用花生、果仁等,因为脂溶性食物会再次诱发雪卡毒素中毒症状。

  救治原则:对雪卡毒素目前尚无特异性抗毒素疗法;一般采取催吐、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的方法清除毒物,对症处理;维持生命体征,进行心电监护,补充水电解质,抗休克;镇痛、解痉,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给予适当的心血管及神经营养药物;可选用扑尔敏、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镇静药及维生素类药抗过敏。

  2 河豚鲜美毒性强

  案例: 

  一天夜里,鼓楼医院吴建中主任接到外地某医院的紧急会诊电话,称一单位老总宴请客人陪吃河豚鱼中毒,出现口麻、呕吐、瘫痪等神经麻痹症状,呼吸暂停半小时并迅速发展,出现昏迷、没有任何知觉和反应,就像是脑死亡了。吴主任在详细了解了发生呼吸暂停的时间地点以及救治过程后指挥抢救,直到第二天上午10:00,患者苏醒过来,并能清楚地叫出在场每个人的名字。

  解析:

  河豚子高压蒸煮

  也不能完全解毒

  河豚鱼身上的河豚毒素是目前自然界发现的最毒的非蛋白毒之一,其毒力相当于氰化钠的1250倍,是一种氨基全氢喹唑啉化合物。河豚鱼毒性的强度依次为卵巢>肝>脾>肠>血>眼>鳃>皮,生殖器官和肝脏所含毒素最多,而肌肉一般无毒,但是内脏的毒素能够渗透进肌肉。

  日晒、盐腌和一般烧煮的方法均不能化解河豚毒素,即使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完全解毒。

  河豚毒素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在食用30分钟至3小时后,迅速发生恶心、呕吐、口渴等胃肠道症状,紧接着感觉神经麻痹,先有口唇、舌尖、肢端麻木,迅速波及运动神经,手、臂和下肢运动不协调,很快发展为全身麻木,感觉逐渐消失,肌肉无力,甚至肢体瘫痪。并使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者脑干麻痹,呼吸衰竭,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导致心律失常。通常在发病后4-6小时死亡,最快十多分钟后。但河豚毒素在人体内解毒和排泄较快。

  每年3—4月份,是河豚鱼等暖水性海鱼产卵的季节,它们都会在长江下游海水与河水交汇的淡水域产卵,而这个时期的河豚鱼最肥最鲜美,然而毒性也最大最强,尤其是卵巢(即鱼子)。

  提醒:

  吃河豚不能心存侥幸

  每年都有人成为河豚鱼的牺牲品。人们应当引以为戒,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明知河豚鱼剧毒,却因贪图美味,又迷信厨师的宰杀及烹调技能而进食;有人认为大家都在吃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有的时候恰恰一桌上,会出现一个中毒者,所以为享受一时美味而丧失生命不值得。

  一旦出现河豚中毒,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所谓的“解毒偏方”,一定要及时到大医院进行抢救。立即进行催吐、洗胃、加用活性炭悬液、硫酸钠导泻来清除毒物。输液利尿促进毒物排泄,同时维持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采用莨菪类药进行抗毒治疗,特别是尽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组织对毒素的反应,改善机体的状况。对呼吸困难者及时给予氧疗和呼吸兴奋剂,随时准备气管插管,一旦呼吸停止,及时采用机械通气,并加强通气管理保障呼吸循环。

  3 吃织纹螺后呼吸骤停

  案例:

  1995年,有从浙江来宁做生意的一户人家,在南京下关一农贸市场购买了织纹螺回家烹煮食用,结果一家三口全中毒,送到南京鼓楼医院急救。尤其是女户主,呼吸骤停,经过全力抢救才保住性命。几年后,徐州一家三口也是因为进食了织纹螺中毒,吴建中被请去指导抢救,全家得救。

  解析:

  织纹螺中含有河豚毒素

  织纹螺俗称麦螺、海狮螺,其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般生活在近海的礁石附近和泥沙底。每年夏季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这与织纹螺的习性有关,织纹螺一般在4至8月比较活跃,采捕食用者较多,发生中毒事件也多;而天气转凉之后织纹螺不易捕获,也很难见到。

  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普遍有食用织纹螺的习惯,认为它是下酒的好菜。可近些年来,织纹螺从沿海滩涂跃上了内陆的餐桌,中毒案例时有报道。如2002年5月初,福建宁德、罗源、莆田和厦门等县市先后有50多人发生中毒,3人死亡;2004年6月-7月福建发生了5起15人中毒事件;银川市55人中毒,1人死亡。2009年6月,宁德市霞浦县一女性村民因食用织纹螺中毒死亡。

  直到2005年,国家及福建省相关部门对织纹螺进行毒素的毒力测定、毒素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并与河豚毒素比对,基本认定织纹螺毒素的主要成分是河豚毒素。并推论,其它贝类、蟹类、章鱼、蝾螈等生物体内都可能存在河豚毒素。

  织纹螺中毒,轻则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轻度兴昏、头痛、疲乏等神经系统症状;重则口唇及手指麻木、四肢无力、昏迷、抽搐,甚至呼吸抑制死亡。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0.9毫克。

  提醒:

  不要购买不熟悉的螺产品

  吴主任提醒,织纹螺品种多,我们内陆人不易辨别,若自己不懂辨别,建议不要购买食用不熟悉的螺类产品。一旦误食织纹螺,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的,须立即到医院就诊。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清除抑制织纹螺体内的毒素。医疗机构在救治上视同河豚鱼中毒。

  4 食用毒蘑菇留下肝硬化

  案例: 

  南京有一父女俩到中山陵踏青,见到山林间有伞状的白蘑菇非常好看,于是采摘下来带回家烹食,结果不到半小时,俩人都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被送到医院抢救时已休克。尽管经救治挽回了生命,但两人的肝功能均损坏,留下了肝硬化的后遗症。

  提醒:

  肝中毒病死率高

  众所周知,蘑菇富含营养,鲜美可口,有些还兼有药用价值。可每年因误食野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广东、西藏、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发生最多,尤其是夏季雨水充沛,蘑菇生长旺盛的时候。

  毒蘑菇又叫“毒蕈”。它们颜色美丽,大多生长在腐物或粪肥上,一般不生虫子,有腥辣、苦、酸、臭味,碰坏后易变色或流出乳状汁。目前在我国已发现80余种毒蘑菇,对人生命有威胁的毒蘑菇大约有20余种。毒蘑菇与无毒蘑菇有的在外观上极其相似,让人不易鉴别。据卫生部有关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的食物中毒致死的案例当中,毒蘑菇占了1/3。可谓食物界当之无愧的头号“杀手”。

  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食用中毒引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大致分为4型,即胃肠炎型(或类霍乱型)、神经精神型或中毒性脑病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其中中毒性肝炎型的病死率高达50%~90%。

  误食毒蘑菇后首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等症状,轻者经一般对症治疗,多可逐步好转;如果伴有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并发休克、昏迷者,其脱险后会留下后遗症。重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支气管痉挛、急性肺水肿等症状。还有的中毒后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或抽搐等症状。

  在毒蘑菇当中,有一种被称为“致命白毒伞”,它的样子很优雅,一点也不像是冷血“杀手”。大概7~9厘米长的细细菌柄,托起一个直径4~7厘米的白色菌盖,像一把优雅的白色阳伞。和人们经常食用的平菇质地与颜色都很像,一般人真的很难区别。但是它有剧毒,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 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提醒:

  慎食饭店推荐的“野山菌”

  吴建中强调,食用无毒菌类必须煮熟煮透。不要随便采摘不能识别的蘑菇,不要购买和食用不明的菌类食品;集体食堂,特别是重大活动提供就餐的单位,最好不要提供菌类食品。一旦食用菌类食品10分钟至48小时内,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诊治。并向所在地的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监所报告。

  如今,大小饭店都向食客推荐“野山菌”是自然、绿色、环保的食物而备受青睐,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但“野”中暗藏风险。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食用不认识的蘑菇,同时不偏听偏信。

  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验者,证明确实无毒后方可食用。如果吃了蘑菇产生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大意。

  ■相关新闻:   这些中毒也需要注意

  1、发芽马铃薯中毒:

  全株都含有毒成分茄碱(马铃薯毒素、龙葵苷);出嫩芽的、绿色的或有黑斑的马铃薯含毒极高,比肉质高几百倍。

  食后30分钟至数小时发病。咽刺痒或灼热感,继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轻者1~2天自愈;重者水及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严重者昏迷及抽搐,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发现发芽或皮肉呈黑绿色时,最好不食用。

  少许发芽应深挖去发芽部分,并浸泡1小时以上,煮透,加些醋,倒去汤汁才可食用。

  2、生豆浆

  毒素成分:皂毒素和抗胰蛋白酶

  中毒表现:一般在食用生豆浆或未煮开的豆浆后数分钟至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等胃肠炎症状。

  防治:可以自愈,一般无须治疗。防“假沸”,煮沸食用。 

  3、四季豆

  含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可被高温分解破坏)

  对消化道有强刺激,可引起出血性炎症,并对红细胞有凝集和溶解作用。

  食后数十分钟到数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严重者可有头晕、头痛、出汗、胸闷、出冷汗、心慌及四肢麻木等神经症状。

  提醒市民要煮熟焖透,不要开水一烫或直接做凉拌莱。

  4、黄花菜

  新鲜的黄花菜里含有秋水仙碱,代谢后被氧化为二秋水仙碱,50克鲜黄花可有0.1~0.2毫克秋水仙碱。成人致死量为6~7毫克。

  消化道症状伴有头昏、头痛、心慌、胸闷、大汗、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血便、血尿,甚至死亡。

  预防:食用干制黄花菜;食用鲜黄花菜先浸泡处理,高温煮熟、煮透;每次食用不要超过50克。

  5、白果

  肉质的外皮、种仁及胚芽均含有银杏酸和银杏酚,另含少量氰甙等有毒物质,未完全成熟的落地果较成熟后采摘的果实毒性大。

  中毒主要见于儿童,食10~30粒,即可引起中毒。

  先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对中枢神经系统是先兴奋后抑制。轻者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乏力;重者有明显头痛、惊叫、烦躁不安、惊厥伴呼吸困难及青紫,昏迷。严重者因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等而死亡。

  通讯员 刘宁春 本报记者 于丹丹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食物  中毒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