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宗一:解答喂养争议话题
添加辅食的时间到底是4个月,还是6个月?第一口辅食吃米粉还是肝泥……在健康面前,我们到底听谁的?
医生曾经告诉我们,辅食应该4个月开始添加,后来,这个推荐时间改成了6个月,现在,很多医生又改回了4~6个月,具体添加时间“听宝宝的”。医生也曾经提醒我们要给宝宝补钙,现在,更多的医生号召我们更新“吃-补”的概念……没错,医生对婴幼儿健康养育的建议也在不断发展着、完善着。
《时尚育儿》特请儿科专家丁宗一教授,将那些似是而非的喂养问题一一坦诚剖析,帮你去伪存真,厘清育儿迷雾。
是辅食,还是泥糊状食物?
丁宗一:我不建议把泥糊状食物称为
“辅助食品”或者“辅食”。
我曾经做过一个父母和基层医务人员的认知调查,其中包括这样一个问题:“提到‘辅食’这个词,你会怎么认识?”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既然是“辅”食,根据中国文化的解释,就是“不重要、可吃也可不吃”的食物。对此,基层医务人员的看法大同小异。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辅食的英文原文是“supplement food”,或者是“complement food”,二者都没有“不重要、次要、附属”等的含义,而是“添加”的意思。其实,“辅食”更应该叫做“泥糊状食物”。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按食物的性状分类,食物的形式有3种:第一种是液体食物,主要是指母乳。在母乳不能喂养的时候,使用其他的乳代用。在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下,我们提倡使用配方奶。第二种食物形态叫泥糊状食物,是在生后4~6个月左右开始喂养孩子的食物。第三种食物形态是固体食物,是在8~10个月之后,孩子的口腔能力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进食的食物。
这3种食物都是必须添加的,不存在谁主谁辅的问题。就像三级火箭,第一级火箭没有发射好,第二级火箭也不到位,第三级火箭也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对孩子生长潜能的充分发挥就会起到阻碍作用。
我们常说的“辅食”,指的是第二种在4~6个月时添加的食物,是介乎于液体和固体之间,不干不稀的食物。各种泥、糊,比如说肉泥、菜泥、水果泥都属于泥糊状食物。泥糊状食物不仅仅为孩子提供营养、锻炼吃的能力,而且对语言发育甚至智力发育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孩子生长发育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一不注意就会造成营养不良的一个危险阶段,应该放到跟母乳喂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辅食开始时间:4个月,还是6个月?
丁宗一:中国孩子的泥糊状食物应该
在4个月后开始添加,最晚不要迟过6个月,
具体添加时间“听宝宝的”。
我曾经做过中国孩子生长速率的纵向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孩子从出生起一直到7岁,生长发育规律简单说可以分为高速、快速、低速发展3个阶段。在高速生长期向快速生长期转变的时候,孩子的食物性状需要随之发生变化,从液体食物转变成泥糊状食物。这个时间点折合成日历年龄,相当于4个月时。
但是,孩子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每个孩子的具体添加时间还是要看孩子的发展和表现。添加太早,孩子的生理成熟度达不到,没有能力进食;添加太晚,只靠进食液体食物满足不了孩子生长的需要,就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及生命潜能的发挥。
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6个月开始添加,更多是从延长母乳喂养的角度提出的,希望泥糊状食物晚一些添加,从而让母乳喂养的时间尽量延长。引申的含义是,孩子在改吃泥糊状食物时母乳喂养就停止了。但是现在我们认为,母乳喂养和泥糊状食物喂养是可以并行的,添加泥糊状食物后母乳还要继续吃,一直吃到不能喂或者自然没有了,再用配方奶或者别的奶代替。
4个月的说法只是生长速率折算的平均值。即使同一天出生的孩子,甚至是双胞胎,成熟度的发展也不一样,添加时间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因人而异。
在孩子满4个月时父母可以开始观察,如果能吃可以慢慢尝试着喂一点。具体方法是逐步添加,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添加是否合适,也要看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添加后睡眠很好,大便正常,身高、体重发育正常可以继续喂,如果孩子对泥糊状食物耐受不良(呕吐、腹泻、便秘)等,可暂停几天,过段时间再尝试。
第一口泥糊状食物:是肝泥,还是米粉?
丁宗一:没有原则性的要求,
取决于文化习惯。
网络上曾经有过肝泥和米粉之争。中国的儿科大夫推荐第一次添加的泥糊状食物是米粉,这是符合中餐习惯的推荐,而且,米粉里的植物蛋白较之肝泥里的动物蛋白相对更容易消化。但这并不代表着米粉是中国孩子唯一可以选择的饮食方式。事实上,孩子适应米粉喂养后,不到一周就可以添加动物性食物了。所以,米粉和肝泥从时间操作上不会有大的间距,更多的是文化习惯的差异。
虽然大多数孩子吃米粉更好消化,可是米粉里含有的谷蛋白也有可能会引发某些孩子的过敏反应,吃肝泥反而不容易过敏。在这种情形下,可以尝试先给孩子添加肝泥。其实,所谓的官方推荐也是来自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推荐在传播时也做不到事无巨细,因此给人们形成了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的误解。
归根结底,孩子到底吃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试”,添加后观察3天,孩子能适应就继续吃,如果怀疑某种食物过敏,就先停掉,过3个月后再试试看。
配方粉:是针对需求设计,还是模拟母乳而来?
丁宗一:配方粉的配方是根据婴幼儿
营养和健康的需求而设计的,并非以
母乳为模型。
母乳喂养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非常大的好处:第一,为孩子身体发育、抵御疾病提供充分和全面的营养;第二,对智力发育和能力发育以及潜能开发提供营养;第三,通过母乳喂养,为孩子情感的发育、与母亲的情感建立打下基础。而且,母乳省钱、方便、不易感染。
但是,母乳喂养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缺少铁、维生素K、维生素D等某些营养素。此外,母乳的质量高低跟母亲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如果母亲的营养、健康差,母乳质量也会稍微差一些。要注意避免这两方面的弱点。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指出,婴幼儿配方粉的配方是根据婴幼儿的营养和健康需求而设计的,不以母乳为模型。这是因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国际配方粉标准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将目标集中在分析、模拟母乳成分上,力求做到和母乳一致,任务就完成,而是研究孩子生长发育和保持健康所需要的全面营养,据此来提供配方粉的营养配方。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
配方粉喂养:是合理补充,还是母乳克星?
丁宗一: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孩子,
应该及早、正确地选择适用的配方粉
进行正规的配方粉喂养。
科学的“母乳喂养好”,是指健康的、营养良好的母亲的母乳,作为喂养的首选。至于是否采用母乳喂养要视乳母的情况而定,是母亲的选择权。而在临床上,是医师的处方权。自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狂热、极端的女权主义者以及各种政治势力拿母乳喂养说事,都有其目的。事实上,哺乳动物中30%的个体是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而我们人类由于受生活、工作各种影响,这个数字恐怕还要大一些。而人类因为有了配方粉,挽救了很多无法母乳喂养的孩子。
母乳喂养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非常大的好处,需要大力提倡。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是,“母乳喂养好”也有两个前提,一是母亲是健康的,二是母亲营养良好。抛开这两个条件说“任何一个妈妈的奶都好”,这是一个伪命题。哺乳妈妈应该多注意自身的健康和营养情况,如果有需要,应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补充母乳强化剂。
钙:是骨骼发育的“砖瓦”,还是血管硬化的元凶?
丁宗一:把“钙”比作“砖瓦”是对的,
也仅仅如此,吃多了就是一堆“垃圾”。
打个比方,骨头的生长相当于盖一座房子。首先要有设计图,这就是“基因”;然后要把砖瓦都运来,这就是钙。工人可以照着设计图来盖房子了,但是砖怎么能搭到正确的位置上呢?得在维生素D的引导下才能构建。对于骨头(这所房子)来说,钙就是砖头,钙存在于正常的、综合的、平衡的食物中,够用,不需要额外补充。
国内的“补钙”情结,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商业炒作,贻害不浅。商人把海边的蚌壳捡回来,拿水一冲,然后烧到1200℃,再降温,不同的温度可以炼出不同的钙。这其中利益巨大。为了赚钱,很多人就开始炒作钙。在钙产品常见的广告里,佝偻病是最常被用来表示“缺钙”的例子。但其实,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并不是钙缺乏性佝偻病。这中间偷用了骨营养和骨发育的概念,而且把维生素D去掉了,这是最无知、最肤浅的表现,但是它符合中国人“吃-补”的文化概念。
真正因为维生素D缺乏的佝偻病在城市孩子里并不多,不需要谈之色变。一般情况下,钙的摄入,靠自然食物、均衡膳食就够了,如果孩子真的缺钙,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盲目地大量服用钙,反而容易沉积在脑、血管、肾脏、肝处,造成硬化。
对话丁宗一:如何应
对喂养争议话题?
儿科医生是否也有做错的时候?
丁宗一 是的,现在的学术和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儿科面对的是生长发育——这是最为活跃的生命现象,很多新的学术观点和新的技术手段都在这里涌现。而现实中,我国的儿科学却存在着思想僵化、学术更新慢、和国际发展水平相较落后的现象。
而且,现在也有一部分儿科医生自己没有做真正的、正确的科学研究,没有思考消息的可靠性、科学性就猜测性地对外宣讲了。我还看到很多儿科大夫,甚至仅仅看到《参考消息》上一条小小的新闻,就开始传播了。这些现象是儿科现有的弊病,也是我们儿科工作者的失责和歉意。
婴幼儿喂养资讯比较混乱,甚至经常出现错误,该如何理清?
丁宗一 很多错误观点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在驱动。一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广告,披着科学的外衣影响着大量的年轻父母们。这些歪曲和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不要说家长,就是一般的临床医生,如果不是钻研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很难发现。我们不能要求媒体能够完全把好关,最关键的还是源头——所谓的医学专家们要自律,说话要谨慎。“跨越真理半步就是荒谬”,一定要讲自己做过的事,不要以讹传讹。
作为父母,在接受资讯的时候也要看看专家的说法是不是有来源的,是不是有分寸的。
同时,我们的媒体单纯宣传正确知识还不够,还要肩负起媒体责任,对过时的资讯甚至伪科学能够及时纠正,从而减轻错误观点对父母们的误导。采写|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