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中耳炎的诊治与预防

2018年01月10日 14:14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导读:急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尤其是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孩子为什么容易患上急性中耳炎,一旦确诊患上急性中耳炎,我们又该怎么办?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婴幼儿,冬春季多见,尤其是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等,部分治疗不及时病人可导致鼓膜穿孔引起患耳流脓及听力下降。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

  引起中耳炎的常见原因

  ⑴ 人的耳,鼻,咽,喉,以咽部为中心彼此相通,咽鼓管又称耳咽管,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一端开口于鼓室,另一端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鼓咽管是中耳引流的唯一通道,主要功能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平时闭合,仅在吞咽或打呵欠时开放以维持鼓膜两侧的压力平衡,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小儿的咽鼓管较短,宽而直,呈水平位置,外加小儿的自身抵抗力较差,极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或者吐奶、咳嗽或擤鼻用力过大导致咽鼓管粘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细菌很容易到达中耳,引发急性中耳炎。  

  ⑵ 在不洁的水中游泳、跳水,不恰当的鼻腔冲洗等致病菌也会循着咽鼓管侵犯中耳。

  ⑶ 另外,如果挖耳不当,不小心将外耳道粘膜或鼓膜破坏后,引发细菌感染,也可能会蔓延到耳鼻腔,从而引发中耳炎。

  主要临床症状

  耳痛  急剧发作耳痛,年长儿能自诉,疼痛难忍,伴耳聋;婴幼儿则哭闹不停,用手抓耳,不时摇头。

  发热  有全身中毒症状,体温一般38.5℃左右,偶可高达40℃,可伴惊厥及脑膜刺激征。

  流脓  婴儿鼓膜较厚,穿孔较晚,穿孔流脓后耳痛及高热稍缓解,分泌物呈粘液脓性。

  婴儿重症腹泻  中耳炎化脓期可伴发高热、腹泻、呕吐、脱水,直到耳流脓始明确诊断。

  确诊后的治疗

  ⑴ 全身治疗  应用足量的抗菌素控制感染。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一般需要5-7天。

  ⑵ 局部治疗  耳道有脓性分泌物,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滴耳数次,直到脓净,后滴入左氧氟沙星滴耳液,1%酚甘油滴耳等。鼻部使用含麻黄碱的滴鼻剂或者鼻用激素减轻鼻咽粘膜肿胀。本身有鼻炎或鼻窦炎病史的,更应加强治疗。

  ⑶ 鼓膜切开  患儿高热不退,鼓膜急性充血膨胀,应作切开引流。

  ⑷ 及时复诊,避免并发症。

  预防

  ⑴ 预防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⑵ 生活护理:洗澡、洗头时污水勿进入耳内;患儿喝奶的话尽量避免平卧位;对于较小的患儿可以由家长帮助吸除鼻腔中的粘液,以保证鼻腔通畅;禁止感冒期间游泳、潜水,禁止乘高速电梯、飞机等;禁止用力擤鼻动作。

  (文/尹振尧)

  来源:尹振尧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