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让熊孩子变乖的神器,使用前一定知道这些

2017年10月09日 15:28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现在的我们,已经被很多很多育儿文章“洗脑过”,都知道要对孩子不打不骂,正面管教。一般随着孩子进入2岁左右,我们就开始头疼了,光正面激励没用啊,这个熊孩子,有些事情好说歹说就是不肯做,非要把我惹毛发飙才罢休。

  于是,不少育儿文章就会开始建议,进行积分奖励,比如给个小红花,贴个贴纸,等到积累到了多少小红花了,就可以换取更大的奖励,比如周末多看一小时动画片啊、去迪斯尼玩一次啊、多吃一个冰淇淋啊等等等。

  这个方法一下子就成了很多父母和老师的法宝,对于2、3岁的孩子的效果真的立竿见影,每天通过小红花奖励,配合度真的高了不少呢。

  某宝上随便搜搜,大概就有好几百种关于积分奖励的模版和配套的贴纸在出售,出现的广告词也真的是直击家长痛点啊,“变乖神器”(苦脸笑~~)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另外一批反对声音。不少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开始指出,这样的积分奖励会大幅度破坏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因为很多我们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比如晚上刷牙、按时睡觉、进门洗手等等,本来就是孩子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却用奖励来“贿赂”孩子,长期以往就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认识,“没有奖励我就不做”,这是非常不好的。

  更有研究发现,积分奖励长期使用就会疲软,很多孩子大了以后就会出现,“那我不要奖励,可不可以不做呢?”或者出现“胃口变大”,一般的奖励无法满足,需要父母不断加大筹码。之后,就会再次出现失控局面,而且孩子越大就越难管教。

  这就是我最近身边不少父母朋友们的一个疑问,好多都来找我聊。听完后,我不禁笑了,有没有发现,像我们这样认真学习的父母们其实也挺累的,真的看了越多、学了越多就越迷茫。同样一个方法,正的反的都有人说,反而无从适从了。

  但换个角度来看,也正因为我们看得多了,也能意识到,任何育儿方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不然也就不会有互相矛盾的争论了。关键我们要自己去想明白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用这个?我该如何用从而最大化利、最小化害?

  积分奖励法育儿在美国也特别流行,听到朋友们的疑问后,我自己有一些看法,然后和我在纽约学习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同学们和教授聊了一下,心里就更有底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批判性思维:了解前提,评估争论,得出结论

  为了建立习惯,而不是变相控制

  前面提到种种坏处,我都知道,但我也对小D使用过积分奖励。所有的坏处影响都不能“抛开计量谈毒性”,所以我在使用时,有一条线划的很清楚,这是暂时的,这不是为了让孩子变乖我们好控制,这是帮助孩子养成习惯的策略之一。

  我们都知道成人建立一个习惯需要21天,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习惯建立更是需要花时间的。而孩子是最感性的动物,当他能力还不行或者无法理解做这个的乐趣时,他就本能抵触某个行为。这时,就是孩子和家长之间最容易发生冲突的时刻,父母通过理性分析觉得“这是为了你好”,而孩子只用感性思考觉得“这个我不喜欢做”。

  相对于每天没完没了因为同样的事情,父母指责孩子,孩子大哭大闹,父母生气发飙来说,小红花奖励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但这里父母就需要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辅助手段而已,而不该成为唯一手段。

  好的育儿始于,你开始控制自己,停止控制孩子

  想明白这个大前提后,那我就会选择性使用奖励制度,能有其他正面管教手段作为取代的就不用这个(不了解正面管教手段的,可以看一下今天文章末尾推荐阅读里整理的历史文章)。真的在使用时,会有以下两条执行策略。

  1、使用时需要解释“为什么”

  小D在2岁多时,一向作息规律的她,出现了晚上不愿意睡觉的情况。每到临睡前,就开始各种磨蹭,各种要求,和我讨价还价,经常可以持续一两个小时,把我的耐心一点点耗尽。后来我就引进了晚上睡眠的积分奖励制度(也许有的父母就不需要,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但那时这个实在太容易让我情绪失控了),但是,在使用时,我不仅仅把让她睡觉看作终极目标,而是侧重于让她明白为什么要按时睡觉。

  比如,引进积分制度时,我会和她解释,每天晚上小D完成一个睡前程序小任务后可以去划掉,全部完成后可以去墙上贴一个贴纸,连续一周做到,我们就可以去动物园看她最喜欢的大棕熊。这一些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会做。

  但是我接下来会更加侧重告诉她为什么我们需要睡觉,“我们需要按时睡觉,因为每天这个时间开始,身体就需要休息。休息是为了第二天可以跑的更快、玩的更好,去更多好玩的地方。爸爸妈妈也需要休息,只不过大人需要先完成工作再休息”。

  这段话里,我就和她传达了三个关键信息:为什么要休息,休息带来的好处(是她看重的好处)以及每人都要休息(这个年龄的很多孩子不愿意睡就是觉得父母也没睡)。

  基本上,这段话我是每晚反复会说的,有时周末带着小D去看她的积分表格时,我也会再次提起,“因为这一周小D睡的好,所以精神特别好,在游乐场可以玩更多,变得更加强壮”。这是使用积分奖励的第一个原则,不是以为使用了奖励,孩子执行了就完事了,需要帮助孩子去理解内化这么做原因是什么。

  使用积分不是为了“控制”孩子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而且通过一些策略,用不那么激烈的手段让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从而让很多事情变得自然而然。

  习惯:通过不断重复建立起的反复发生、无意识的行为规律

  2、使用奖励是为了最终“不使用”

  不得不说,人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是很可怕的。我见过很多父母一旦觉得某个育儿方法好,就一直用一直用,却从未想过还可以用什么其他的方法,直到最终出现“这个方法以前很好用,现在没用了”,才开始各种抓瞎。

  奖励机制就是最容易让我们沉溺在这样的惯性中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它一开始太有效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于是,我们就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过分依赖于通过奖励来让孩子完成事情了。

  我当时给小D睡前进行积分奖励时,我时刻都是在提醒自己,这个只是“缓兵之计”,最终我是需要撤走的。这样的一份察觉,就会让我更密切看小D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而且我也会更加侧重于去强化小D自发的行为本身,而不是奖励。

  我记得当时一个月不到,我观察到小D慢慢开始接受“按时睡觉”这个事后,直接表现就是她自己可以告诉我,“睡觉,身体要休息,更加强壮”;同时,执行睡前程序时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这时,我就意识到,小D的习惯慢慢建立了,可以开始逐渐撤离奖励机制的辅助了。

  那时等到一个月满了,积分那张表格填满后,我就带着小D进行了一次告别仪式,我告诉她,“表格满了,贴纸说,小D不再需要它的帮助了,因为过了一个月,小D更大了,大孩子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按时睡觉了。我们把这个表格拿下来吧”。

  什么时候撤离积分机制没有定论,这取决于孩子的个性,消化理解的时间,以及纠正行为的难易度。但当父母决定开始使用这类奖励机制后,内心一定需要带着这份察觉。

  使用是为了最终不用,而不是一劳永逸。永远不要把所有管教问题的鸡蛋都放在一个方法的篮子里,这样太危险了。

  我全职带小D三年多了,也是经历了从不知道,到无从选择,再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会和大家说,育儿,没有绝对的对错,都是每个家庭的个人选择。

  现在这个社会不缺少信息,恰恰缺少对于信息过载的选择能力。面对这些众说纷云的育儿文章时,我会提醒自己这三句:

  任何方法都有利弊,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不教条,开放式的心态去学习,辩证地去实践,孩子的反馈和你的思考比书重要、比大V说重要;

  科学育儿最终的目标是父母快乐,孩子愉悦,绝对不是制造更多的焦虑和恐慌。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微信公众号:大J小D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