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祝您2568岁生日快乐

2017年10月09日 11:48 新浪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我一看万年历,今天是孔子诞辰,孔子是公元前551年的今天生的。

  孔子虽然已经2568岁了,他身上依然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参照、去汲取营养的精神价值。

  妈妈哲学认为:把著名历史人物,放到他成长环境去解读,而不是眼光短浅只看着邻居家的孩子是不是在学奥数、学机器人,是一个妈妈最深厚、长远的功力,是养育教育的历史观。

  钱穆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之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确实,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像孔子这么逆袭、这么励志、这么以卓绝的行动力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价值,并且推动成为了后世价值的人,几乎只有他一人。

  他的成长和颠沛,他的挫折和成就,他的定力和忍耐。有很多可以学习之处。现在经常有阶层论说,底层社会难以突围,造成了普遍的焦虑,好像中产阶层和超中产阶层等级森严,难以列入。

  但是孔子在等级更加森严,资源更匮乏的春秋年间,从贫且贱的民间,完成了一个私生子、单亲子、17岁以后干脆是孤儿身份的逆袭。他靠的什么?在孔子终其一生所留给我们的庞大价值财产中,到底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首先关注,并讲给我们的孩子听?

  孔子的出生故事,总是带着点八卦色彩:他是66岁父亲孔纥和15岁母亲颜徵在的野合之子。

  野合?不要理解为现在的户外啪啪,春秋时候野合盛行,与“社祭”有关,甚至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那时人们认为,通过“野合”,可以促进农事的播种和丰收。

  孔子的爸爸在他的生命中没有存在感。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这对孔子的生活几乎没有造成变化,反正他一直只和妈妈生活。孔子自幼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童年在贫穷和卑贱中渡过。“孔子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

  成年后孔子对弟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是说:我小时候啊,家里很贫贱,所以不怕人笑话,很多别人瞧不上眼的脏活累活我都干过。

  有很多后人讲孔子妈妈的故事,说她怎么从小设私塾教别的小孩功课,这样影响了孔子,但是我没有看到这些史料记载。但是孔子从小虽然操劳但是能够读书是肯定的,这也是他后来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到了十五岁,孔子就觉得要好好的以学习为志向了。

  可是,在十七岁那年,孔子相依为命的妈妈去世了。妈妈作为一个穷人被薄殡,也就是草草埋葬在附近的“无(五)父之衢”。就是没有丈夫的孤独下葬。这是因为孔妈妈至死也没有告诉孔子,他的爸爸埋葬在哪里,甚至可能没有告诉孔子他的身世,这个历史有争议,已不可考。

  据说,一个做挽车夫的邻人在孔子安葬妈妈后,跟他说了他的身世。并且告诉了他,他的父亲葬在防地。

  这是孔子从诞生到17岁的故事。

  1

  贫贱生“勇气”。

  在十七岁,血气方刚的孔子干出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他不仅到防地找到了父亲家族的墓地,而且公然向世俗和孔纥的遗族挑战——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这是孔子青少年历史上重大的历史转折。

  一个小孩子从小和妈妈一起谋生,几乎能够揽到的杂活儿他都干过。他有很强的行动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是“无”,除了妈妈,孔子一无所有!而现在,连妈妈也没有了。这种不可能患得患失的底层地位使得他具有最彻底的勇气,结合行动力,就酿成了这次“合葬事件”。

  决策,不为世俗观念,不为任何顾虑所动摇。强悍地行动,在这次行动背后是百千次的“鄙事”的实践,是做小买卖,小加工活计,给人放羊、放牛,以及帮忙婚丧喜事等。比如人家让他管牛羊的事,孔子说:“牛羊茁壮而已矣”。

  孔子的经历提醒我们,处于“贫且贱”的社会地位长大并不可怕,要大量读书,要进行大量谋生的实践,甚至直接参与谋生,这种行动力就会产生:勇气+行动力,而这是人生破局的关键力量。

  在“合葬风云”之后,孔子成为了春秋时代的“青年网红”,他不仅获得了平民的关注度,也掠夺了贵族士君子阶层的注意力。

  2

  贫贱生“仁”。

  在孔子之前,君子是一种社会等级和身份,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定义,重新观察,将“君子”定义为一种高尚的人格,而不再是因出生而形成的社会地位。

  孔子的定义是宽广的,打破了生来为君子、生来为小人的等级宿命,从人的精神阶层来划分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善。从结构看,“仁”左边是人右边是二,本义为怀孕,即妊。受孕曰“妊”,妊引申有慈爱义。 因而“仁”也是慈和爱的意思。君子对于世界、社会、他人充满了慈爱,才无愧于君子之称。

  一个私生子,自幼没有得到过贵族家庭滋养,在庶民阶层艰苦谋生渡日的单亲儿童,当他长大了,有了话语权,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怨恨、指责、自我放逐,而是观察到了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人性中可能提纯的精华,看到了人性中的慈和爱。

  贫且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对孔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滋养,他非常强大,能够在列国颠沛流离宣传学说,而能坚韧不拔。

  孔子一度危困以至七日绝粮。孔子对弟子说:“君子应当坚守穷困,不要像小人面临穷困那样无所不为!”“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一以贯之!”

  他居然还有心情与学生们调侃。他引用《诗经》说:“不是野牛不是虎豹,为什么我们浪游于这田野?难道是我们走错了道路吗?”,学生们回答:“夫子之道太伟大,以至不为现实所理解”。

  正是因为在贫且贱中生存生活了很多年,使得孔子的“仁”有了坚实的精神力量可依靠,使得孔子在流亡中仍然保持了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对“仁”的推行不是在顺境、地位昭彰时才能施展推行,而是在逆境中,也坚守本色,一以贯之。

  可以说,孔子的“仁”成于贫且贱的基础,才能够使得自己免于先天出生于士大夫阶层的麻木。

  3

  贫贱生“礼”。

  孔子和妈妈相依为命的童年,他们居住的环境是按照周朝的制度,城里面的居民,按照职业和社会身份分类居住,世居世业,不能改变身份。

  孔子家的邻居,都不是士君子,他们家与挽车夫为邻。挽车夫,就是在孔子妈妈去世后,告诉孔子他身世的那个邻居,就是帮助办丧事的人驾驶挽车的人。按照分类居住的原则,孔子家周围邻里绝大多数都是执办丧礼这一行的人。

  他母亲的颜氏家族据说也是为人执办丧事的傧相,属于有文化的庶人工作者。但是颜氏家族并不富裕,后来追随孔子的著名弟子颜回,也是颜家的人,孔子曾经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以前读到这句,经常为颜回的安贫乐道的精神感动,也为孔子的细心肯定而赞叹。当我知道颜回是孔子母亲家族的后辈,再重新看待这番话,心中不禁浮现了孔子对待自己处于庶人阶层的母系家族的深刻情感,也可以看做是孔子对自己贫且贱的早年生活的一种感叹和回声。

  孔子少年时期也曾作过丧礼的吹乐手。《史记》记“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以演习丧礼及祭祀之礼仪作为儿童游戏。好多文献解释说,孔子自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自小就以玩礼仪的游戏为乐,证明他有多么自小非凡。

  呵,这完全是历史的过度解读。一个在整个社区都充满丧葬文化成长的小孩,模仿大人嬉戏,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从儒家的三《礼》看,《礼记》特重丧礼,表明孔子精研于此。也许他少年时的理想就是作一个主持祭丧之礼的傧相。

  伟大人物的伟大也都是始于童年的。恰恰是在浓重的丧葬文化中,孔子观察到人世间的真相:人都是要走好最后一程的,无论他是君子还是庶人,仪式和秩序都是最好的安排。假若,不仅是最后一程,而是整个人生过程中都为仪式感和秩序感所把握,那么人间就会变得更为有序,更加美。

  孔子的“礼治”。同“仁”一样,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第一份高端工作就是在鲁国担任宗社的礼官,即主持丧葬及祭祀之礼的傧相。管理王室所藏宗族档案及教授宗社子弟以礼仪制度。

  一个人的童年中,隐含着他的未来。小孩子的游戏中,却是未来在栩栩如生的上演。如果我们穿越到2500多年以前,看到一群小孩子跑来跑去,在玩着葬礼游戏,能够想象这里面有一个小孩子成了孔子吗?

  4

  贫贱生“师者之心”。

  无论是“仁”还是“礼”,孔子都是通过教育传达给整个社会的。

  话还要从17岁的孔子勇敢的帮“父母合葬”说起。这件大事之后,孔子又有一件惊人之举。他听说了鲁国当时的政治领袖季氏在家中正在开一个大聚会,邀请了鲁国所有的贵族之士,他穿着为母亲服丧的丧服就去赴会,要求也以一个“士”的身份加入。

  他被无情地拒之于门外,季氏的家臣阳虎傲慢地驱赶他:这里招待的是士,不是你这种人!(季氏享士,非敢饷子也!)

  孔子去世的父亲是贵族这个身份,丝毫不被考虑,他在季氏和家臣眼中就是贫且贱的庶人,17岁的他蒙羞而退。

  每次我看孙悟空大闹蟠桃宴的时候,都会闪出孔子被羞辱的这个故事,不知道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候,是不是也浮现着这个故事?17岁血气方刚的少年,被大声耻笑、呵斥着拒之于他所向往的士之聚会。他内心的愤怒可像一个孙猴子?如果他身揣金箍棒,脚踩筋斗云,有七十二般变化,他会不会大闹季氏之筵?

  孔子大闹贵族阶层的方法,与孙悟空不同,这件事之后的余生,他就开始走上了漫漫的谋生、学习、办教育之路。

  在孔子之前,学术垄断于士君子阶层。孔子贫且贱的出身,让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学生按照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既有贵族公子,也有非贵族身份的平民子弟。孔子在30岁左右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

  孔子摸索出了教育的精髓:教师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生应“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虚心:“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主张完人教育,他认为学生应该诗、礼、乐全部沉浸,他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调整社会和政治、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孔子的教育思想,到了现代也还具有完全的价值。孔子学团中的弟子累计达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才干突出知名于世的七十多人。

  孔子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他在很古老的春秋时期出生、成长、生活、立业。孔子于贫且贱的前半生所立之志向并一以贯之的践行,是突围阶层震铄古今的例子。

  我们所生活的当代,和春秋时期一样,正处于价值纷呈,人格多元化时代。每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都可以在价值观的箩筐里挑挑拣拣,你可以选择随波逐流,进入焦虑和市侩的大潮,也可以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价值观宝库中,找到自己的定海神针。

  孔子,和他进击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定海神针。即使曾经身陷贫且贱,亦可成为激励千载的精神力量。

  今天,是孔子的诞辰,敬爱的孔子,祝愿您2568岁生日快乐!

  来源微博:渡渡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