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思考创造比知识技术更重要

http://www.sina.com.cn    《冯德全早教方案10》 

  记    者:您有足够的事例说明您的教育方式是对的吗?

  李跃儿:我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这边,我教孩子画一只鸟,先画一个椭圆一个正圆,加上几个三角就是一只鸟。这是一幅简笔画。那边,我让孩子去观察鸟、自己画鸟。可能那边的孩子会把这鸟画成一团乱麻。这边的孩子用几分钟就学会了画鸟,画得还很像。但这完全是照着别人的样子画的。那边的孩子观察了这鸟,并用自己的方式画了这鸟。由于没有使用公式化的绘画语言,而画出了一只独特的鸟,成人在自己以往的经验当中找不到这样的鸟,所以不认可。

  尽管孩子得不到成人的认可,但是他得到了观察、思考、创造这样的表达形式,得到了眼、脑、手之间的配合与训练。这是孩子按照科学方法观察鸟之后画的鸟,即使在你看来画得很糟,也是不应该扼杀,而是应该保护的——孩子得先有观察、思考、创造的实践经验,然后才需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我曾经打比方说,孩子来到沙滩上,不但对制造城堡的技巧一无所知,甚至还不知道需要铲子这样的工具。在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体会到没有技巧的无奈以及缺乏工具的不便,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渴求。这时,我们将铲子悄悄放在他们手边,他们就会自然地拿起,忘情地使用。而且,每个孩子,由于个性不同,会以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使用铲子,技巧就这样产生了。

  当城堡完成后,再与孩子一起讨论,铲子怎么使用效果会更好?这时,他们会发现,铲子在使用上还有这么多的窍门!要是我掌握了这些,下一次就能造出更棒的城堡了!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他们才会面对问题,并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一旦发现怎么努力都不行,便会产生强烈的对知识、技术的渴求,他们就会来请教,稍加点拨就会恍然大悟。

  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便会去探索。人只要有了这种探索精神,你就是不让他成才他也会成才的。

  记    者:既然观察、思考、感受、创造如此重要,是不是知识、技术就不重要?它们两者是怎样一种关系?家长、老师应如何认识、平衡这种关系?

  李跃儿:有人说,“李跃儿教育”就是让孩子乱画,什么也不教,意思是说我从来不教孩子技术。其实,我是把技术看得很重的,不过,我是以渗透的方式输入的,不让孩子感觉是在教技术,这样就不会引起他们对技术的过分关注。

  知识与技术是用来表达思想、心灵的工具,要是过分强调它,就会使孩子把它看成“唯一”,唯恐做得不能与老师讲的一样,这就封闭了孩子的心灵通道。

  我曾给家长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我让家长们先跟我画一个小女孩,然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让他们把故事中的人物画出来。结果,他们的第二幅画全都受了我的第一幅画的影响——每个人都在嘲笑自己受了愚弄。我说,这叫思维侵略。我先教你们东西,再让你们想的时候,思维就会被教的东西控制了。我的教育为什么不只用教的方式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如果我只会教,孩子们的思维就会被我控制了,没有个人的空间,没有想象,没有创造。就像孙悟空落到了如来佛的掌心似的,怎么跳都跳不出来。

  我们引导孩子感受、思考,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机会使他们产生对知识与技术的需求。不会画脸,我告诉他脸的画法,不会画什么,我告诉他什么。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你不让他关注技术他也会关注的。

  孩子大约在12岁以前对于技术是不太在意的;12岁以后,便有了强烈的追求技术的愿望。他开始觉得自己是成人了,开始瞧不起儿童画。这个时候,你再让他画“大怪鸟”,他会认为这是小孩画的画,他的内心很佩服把画画得跟真的一样。他开始追求这样的效果,对于自己画不像、达不到效果会很不满意。

  孩子的绘画语言要达到好效果,要达到艺术的层面,就要有技术的支撑。在这个时候,不及时进行技术渗透,孩子就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低层次状态,由于审美的提升,技术跟不上,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会失去表达的兴趣。

  但需要说明的是,老师的技术输入要根据进度,根据孩子的需要,不能死板地照着预先的计划定点、定时完成,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见缝插针。

  转型的关键在于:既让孩子进入技术,不使他们感到乏味,还要尽量不破坏孩子的智慧因素。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就是,知识的获取必须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首先,教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再给刺激,使他产生对于知识的渴求,通过思考,通过老师的点拨,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有认知参与其中,是活的知识,是智慧。

  采访感言

  我们的教育,历来都是灌输式教育——甭管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也甭管孩子的天赋、才能怎样,教育者一上来就是给孩子灌输知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普通人才培养还是较为适宜的;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培育出来的。但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是把学生放在首位,不是根据学生的理解、需求实施教育,而是根据老师的教学计划实施教育,这就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老师怎么教,自己怎么学——完全不用在老师的教学范围之外自己开动脑筋想问题。

  李跃儿老师的教育观与这种传统的教育观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李老师是教幼儿美术的,但是,她的思想却不仅仅限于美术教育。她的首先培养孩子的感受力的思想,不仅适合儿童美术教育,同样也适合儿童的其他方面的教育。不给孩子划框子、定调子,不让孩子跟着别人的现成的公式、符号、思路走,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观察、体验、感受、创造。这是优秀人才、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培养思路。过去,我们总是抱怨中国难有世界级大师人物,总想哪一天也能出这样的人物,可是,我们的大师级人物为什么迟迟没有出现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从来就不注重挖掘孩子的天赋才能、天赋创造力,而是让孩子从小就追随别人的思路,跟着别人走,所以,出不了大师是自然而然的事。

  当然,我这不是说李老师的这套教育观就能培养出多么了不起的人物,更不是说,只有李老师的这套教育观才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我想说的是,李老师的这套教育观是有她的前瞻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她不是那种空头预言家,吹一阵什么风,最后什么实质性、建设性的意见都没有。她自己办的幼儿园,就在实践她的这套教育观;她辅导的学生,基本上都能考上正规的美术院校。她的教育思想不是悬在空中,而是生于地上、长于地上的。

  从小就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的天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质发展自己的特长、专项;老师不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强加给孩子,而是顺着孩子的思维道路,想要什么才给他们什么;老师始终都是把孩子的需求、表达欲、创造性放在第一位,把技能、技巧的输出放在第二位,这样的教育,培养出一些优秀人才、杰出人才是正常的,不出人才才是奇怪的。

  我们家长,自己能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引导当然好,如果自己引导不了孩子,能给孩子请一些好的老师,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就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提高鉴赏力,为孩子当好参谋、当好分析师吧。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教育  感受  思考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