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在瞬间爆发,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灾害,它伤害到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弱小的身体,更是心灵上的阴霾,而这样的创伤也许很长时间都会挥之不散。孩子们遇到的困难,比我们想象到的要多得多,他们需要关爱,需要鼓励,需要理解与容忍,因为,他们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当他们睡觉的小床没有了,洋娃娃找不到了的时候,他们心里的小屋也开始摇晃甚至坍塌。面对孩子的无助,我们能够做的,一定要做的,就是用爱心化作一块块砖,帮孩子重新建起他们的心灵家园,一个更坚固、更美丽的心灵家园……[发表评论
【地震本身带来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种前所未有的经验,而不断的余震更会加深这样的恐惧
【周围环境的改变】 生活、学习、游戏的地方严重毁坏,而邻居、玩伴很多也可能都不是原来熟悉的人了,这势必会导致孩子极大的不安定感
【父母的情绪】 经历灾难还要重建家园,作为父母是很艰难的,许多家庭内的冲突会比平时增加,孩子往往会受到波及。父母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很可能比地震本身带来的影响还要大。
【失去心爱的物品】 不一定太贵重但对于孩子却可能相当重要,大人很难体会孩子的这种失落感。
【社会整体的氛围】 灾后周围的社会氛围充满了混乱、无序,这些都会感染孩子,媒体不断对灾难的报导也很有可能让孩子再次从中受到打击。
【养育保障】 许多家庭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能提供给孩子的养育保障势必受到影响
【失去父母】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不可或缺的,失去任何一方,都会给孩子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灾后重建,迎接美好明天
新浪亲子捐助母亲孩子公益基金启动
奶粉企业抗灾阵线最新报告
让孩子远离传染病预防最重要
阻击肠道EV71 远离手足口
宝宝发烧怎么办?
宝贝疫苗接种完全手册
母婴平安120行动
带宝宝出游 该怎么保护宝宝安全?
 
【重复灾难经验】玩有关地震的游戏,关注有关地震的报道,或在某种情况下以为又回到了灾难发生的时候,如卡车经过发出噪音时。
【逃避、麻木】怕回忆灾难而不愿做某些事,如回家、看电视等。或表现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甚至变乖很多,大人会误以为孩子对地震很麻木,其实孩子内心恐惧只是不说。
【内疚自责】孩子认知有限对灾害可能有错误解释,如认为自己做错事导致灾害发生,于是变得很乖。或觉得自己不勇敢,想表现得勇敢点。
【行为退化】 重新出现的幼稚行为,比如尿床、吮手指、说话困难、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怕独处等。
【警觉性增高】 害怕灾难再发生,对打雷等自然现象甚至周围环境感到恐惧。怕黑暗、不敢睡觉或容易醒,做噩梦。学习困难,注意力不能集中。明显地与兄弟姐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易怒、出现攻击行为等。
【身体不适】 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些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 失亲儿童可能会有的反应 否认失去亲人的事实 感觉自己被拋弃 对亲人死亡自责 担心以后没人照顾 模仿过世亲人的举止行为
★ 灾难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多久?

  这些儿童异常反应多在事件发生后的半天或一天内出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时间久了,这些压力和紧张下的应激表现可能会无限期的延续,最终变成孩子性格的一部分,而这种影响可能是终生的。若孩子在事后1个月,仍然状态不好,应该向专业人士咨询。

 
家庭成员可以做的事情
【关心与陪伴】此时对孩子来说,家人在身旁是最重要的,温和的话语及拥抱、亲吻、爱抚等肢体接触也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如果家人因遇难或救灾而必须离开,也最好安排孩子熟悉的人来陪伴
【规则的生活作息】尽早为孩子安排规律的作息活动,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也可尽量安排时间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

【情绪的了解、分享与肯定】细心观察,积极倾听,鼓励孩子说出或通过游戏、绘画等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适度与孩子分享大人也有的类似感受对孩子会非常有帮助。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舒服、害怕或悲伤都是很正常的事,并且应该对孩子坦诚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给予肯定

【修正错误归因】鼓励孩子说出对责任的想象,必须让他了解灾难是无法避免的,这不是任何人的责任,更不是他的责任。决不要用这样的话来使孩子听话“都是你不乖,才会这样”。家长也要注意自己对错误的归因,自责或责备他人,这会影响到孩子使他也可能产生类似的归因。

【允许退化行为】孩子可能的退化行为都是暂时且正常的,家人要多点耐心与理解,像孩子小时候那样照顾他,并让他知道家人了解他的困难,而且会一起陪他克服,等他再次长大。

【解读地震知识】运用灾难作为学习的教材,教导孩子有关地震等灾难的知识:教导各式安全保护与防范的设施与方法,协助孩子获得对灾难或意外的驾驭掌控的知识与感觉。让孩子有实际确保安全的信息和方法。
★ 避免这样做
【因孩子游戏而生气】 孩子在灾后仍嬉闹不止是正常现象,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未受惊吓,也不代表他们会没有道德感。如果孩子在游戏中重演灾难经历,这是他们重新获得控制感的方式,只要没有造成危险或伤害,就不必进行阻止,更不要责骂孩子
【吓唬孩子】 在教导孩子如何防范再次可能的灾害或平时说话时,不要夸大地震可能造成的伤害,以此试图唬住孩子使他听话。
【回避负面问题】 不要刻意避免讨论灾害,当事情没发生过。不要对死亡做不适当解释,如“妈妈出门了”,孩子在等不到妈妈回来的时候会更悲伤,或“死就是睡着了”,孩子会害怕自己也在睡梦中死去。
【阻断悲伤的情绪】不要强迫孩子勇敢坚强,有时悲伤哭泣是必要的,千万不要说“别哭,你看别的小朋友多勇敢,都没哭”。
老师可以做的事情
【营造稳定的氛围】在周遭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安全稳定的氛围,使孩子明白周围的人事物都是可预测可控制的,不必太过担心。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让他们了解恐惧和悲伤都是正常的。
【分享经验相互信任】开展讨论活动,老师和孩子以及孩子之间分享各自对于灾难的经验和感受,让孩子了解这样的感受不只他一个人有,这对缓解紧张情绪会有帮助,同时还可以建立起师生及孩子间的相互信任

【科学地认识灾害】带孩子们学习讨论有关地震的奥秘,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影响,应对灾害的预警、卫生、安全等部门的作用,以及当灾难突发时该如何正确自救等,加强孩子对于自然界的掌控感。

【解除压力的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口头作文、讲故事等)、绘画、写作(作文、日记等)等形式引导孩子表达情绪,结合集体的交流讨论,并留给孩子最后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是一个很好的解除压力的过程

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小孩与大人对死亡的看法不同,很多孩子认为死亡和做错事有关,不知道死亡是种必然,更不理解灾难中的死亡与幸存只是随机的变数。
亲人离世孩子不哭不难过,并不表示他不明白亲人已经永远离开,只是他没有这样的经验,不知该如何抒发自己的情绪。
有的孩子会突然变乖,不一定代表他忽然懂事了,可能他以为自己做错事亲人才死亡,幻想自己变乖一点也许亲人就会活过来。
有的孩子可能像没事发生甚至更顽皮,不要以为他不难过,也许是他自责太深,想变得更坏使自己也受到惩罚,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
★ 应该这样做
【讨论死亡】 回避死亡的话题,更会使孩子感觉死亡的神秘和可怕。可以和孩子间接讨论,如从宠物的死亡谈起,或先谈谈曾经过世的亲人。
【情绪释放】 通过语言、绘画等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悲哀、痛苦甚至自责的感受,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
【避免自责】 让孩子了解他不该为他人的死亡负责,和他一起回想和过世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日子,让他知道自己曾让亲人感到开心,而且过去的这些美好回忆,并不会因为亲人的逝去而变得没有意义。
【表达心意】 稍大的孩子可以参与祭拜参加丧礼等,并告诉他做这些事的意义,稍小的孩子避免太大的刺激,可以做像折纸元宝等简单的事情。
★ 给离乡上学的孩子们送去关爱
  当大人依然忙碌在抗震第一线的时候,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也许并未完全做好准备,却已离开家园,来到一个安全却陌生的城市,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也许,他们还未从可怕的经历中清醒过来,还没来得及解读灾难与死亡,他们虽已身离险境,同时也怀揣着恐惧陷入了又一个全然陌生。此时的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与帮助,在冷不丁的异乡孤独中体会到的社会关爱,也许能使他们快一点坚强起来,快一点走出阴霾。
相关链接:灾后儿童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3个步骤及建议   如何摆脱地震心理阴影  地震对儿童心理伤害的程度
     妈妈,人都会死吗  怎样进行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灾后儿童六大心理考验  灾后更要重建心灵家园  
     我们为孩子做什么  用行动帮孩子缓冲心理余震  抗震希望小学的一课   灾区获救孩子常在睡梦中惊叫
  看着孩子们受伤的身体,我们心疼不已,看着他们无助的眼神,我们愿意为他们再多做些事情用尽力气。不知道新家什么时候能够盖好,不知道余震什么时候能够止息,孩子们还在动荡中寻找着原本平稳的快乐天地。为他们送去心灵的抚慰,哪怕暂时不能住到如初的家园,也要让心里有个稳定安全的栖息地,让他们尽早看到希望,尽早变得坚强。明天,还要勇敢面对,我们用爱心给孩子们引领方向。[发表评论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630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8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