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与陪伴】此时对孩子来说,家人在身旁是最重要的,温和的话语及拥抱、亲吻、爱抚等肢体接触也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如果家人因遇难或救灾而必须离开,也最好安排孩子熟悉的人来陪伴。 |
【规则的生活作息】尽早为孩子安排规律的作息活动,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也可尽量安排时间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 |
【情绪的了解、分享与肯定】细心观察,积极倾听,鼓励孩子说出或通过游戏、绘画等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适度与孩子分享大人也有的类似感受对孩子会非常有帮助。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舒服、害怕或悲伤都是很正常的事,并且应该对孩子坦诚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给予肯定。
|
【修正错误归因】鼓励孩子说出对责任的想象,必须让他了解灾难是无法避免的,这不是任何人的责任,更不是他的责任。决不要用这样的话来使孩子听话“都是你不乖,才会这样”。家长也要注意自己对错误的归因,自责或责备他人,这会影响到孩子使他也可能产生类似的归因。 |
【允许退化行为】孩子可能的退化行为都是暂时且正常的,家人要多点耐心与理解,像孩子小时候那样照顾他,并让他知道家人了解他的困难,而且会一起陪他克服,等他再次长大。 |
【解读地震知识】运用灾难作为学习的教材,教导孩子有关地震等灾难的知识:教导各式安全保护与防范的设施与方法,协助孩子获得对灾难或意外的驾驭掌控的知识与感觉。让孩子有实际确保安全的信息和方法。 |
【因孩子游戏而生气】 孩子在灾后仍嬉闹不止是正常现象,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未受惊吓,也不代表他们会没有道德感。如果孩子在游戏中重演灾难经历,这是他们重新获得控制感的方式,只要没有造成危险或伤害,就不必进行阻止,更不要责骂孩子。 |
【吓唬孩子】 在教导孩子如何防范再次可能的灾害或平时说话时,不要夸大地震可能造成的伤害,以此试图唬住孩子使他听话。 |
【回避负面问题】 不要刻意避免讨论灾害,当事情没发生过。不要对死亡做不适当解释,如“妈妈出门了”,孩子在等不到妈妈回来的时候会更悲伤,或“死就是睡着了”,孩子会害怕自己也在睡梦中死去。 |
【阻断悲伤的情绪】不要强迫孩子勇敢坚强,有时悲伤哭泣是必要的,千万不要说“别哭,你看别的小朋友多勇敢,都没哭”。 |
|
|
【营造稳定的氛围】在周遭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安全稳定的氛围,使孩子明白周围的人事物都是可预测可控制的,不必太过担心。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让他们了解恐惧和悲伤都是正常的。 |
【分享经验相互信任】开展讨论活动,老师和孩子以及孩子之间分享各自对于灾难的经验和感受,让孩子了解这样的感受不只他一个人有,这对缓解紧张情绪会有帮助,同时还可以建立起师生及孩子间的相互信任。 |
【科学地认识灾害】带孩子们学习讨论有关地震的奥秘,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影响,应对灾害的预警、卫生、安全等部门的作用,以及当灾难突发时该如何正确自救等,加强孩子对于自然界的掌控感。
|
【解除压力的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口头作文、讲故事等)、绘画、写作(作文、日记等)等形式引导孩子表达情绪,结合集体的交流讨论,并留给孩子最后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是一个很好的解除压力的过程。 |
小孩与大人对死亡的看法不同,很多孩子认为死亡和做错事有关,不知道死亡是种必然,更不理解灾难中的死亡与幸存只是随机的变数。 |
⊙ 亲人离世孩子不哭不难过,并不表示他不明白亲人已经永远离开,只是他没有这样的经验,不知该如何抒发自己的情绪。
⊙ 有的孩子会突然变乖,不一定代表他忽然懂事了,可能他以为自己做错事亲人才死亡,幻想自己变乖一点也许亲人就会活过来。
⊙ 有的孩子可能像没事发生甚至更顽皮,不要以为他不难过,也许是他自责太深,想变得更坏使自己也受到惩罚,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 |
【讨论死亡】 回避死亡的话题,更会使孩子感觉死亡的神秘和可怕。可以和孩子间接讨论,如从宠物的死亡谈起,或先谈谈曾经过世的亲人。 |
【情绪释放】 通过语言、绘画等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悲哀、痛苦甚至自责的感受,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 |
【避免自责】 让孩子了解他不该为他人的死亡负责,和他一起回想和过世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日子,让他知道自己曾让亲人感到开心,而且过去的这些美好回忆,并不会因为亲人的逝去而变得没有意义。 |
【表达心意】 稍大的孩子可以参与祭拜参加丧礼等,并告诉他做这些事的意义,稍小的孩子避免太大的刺激,可以做像折纸元宝等简单的事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