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一篇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的大讨论。在这篇报告文学中,作者将矛头指向1980年前后出生的中国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夏令营中表现出的娇生惯养,同日本孩子的独立形成了强烈反差。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面对煮熟未剥壳的鸡蛋,一群中国孩子不知所措——“这是什么呀?”有的孩子问。“是鸡蛋。”“鸡蛋不是这样的。”孩子反驳说,他吃的鸡蛋是“白”的,如果这是鸡蛋,那么该怎么吃呢?
这不是一个笑话。时至今日,当年的“小太阳”都已长大成人,但他们所遭遇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果把一捆未长成的小麦放到现在的城市孩子的面前,很多孩子会告诉你这是韭菜。这有什么奇怪?没有人告诉他们小麦是这样的,家长们在为孩子剥鸡蛋的时候,大概也没有想到孩子还没有见过未剥壳的鸡蛋。
当我们抱怨现代的孩子更为脆弱、敏感、生存能力差的时候,我们该反思的是不是自己呢?现实的状况是,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团团包围,大人们将孩子视为生活的中心,无时无刻不把孩子放在首位,他们关注着孩子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想方设法让孩子过得更好。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总是热热闹闹的,面前总有一群为自己“鞠躬尽瘁”的大人,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叫需要——大人们早就为他准备的妥妥当当……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曾提出“独立成长论”,把独立归结为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聚力量。当家长们采取包办的教育方式,看起来是为孩子营造舒适的环境,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这个道理很简单。特别对男孩来说,他们的发育比较缓慢,学会爬行、站立和走路都比较晚,如果家长仅仅因为怕男孩摔跤,就一直不让他学走路,那么男孩可能就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间,而永远失去健步如飞的机会;男孩的细微动作协调能力差,如果家长仅仅因为男孩叠被子的动作慢,就抢过来帮他叠,男孩就会把叠被子视为一项不能为的事;再或者说,男孩的语言能力相对女孩差,如果家长在男孩刚开始学说话时就急不可待地代言,男孩就会对说话产生畏惧心理。由此可见,父母的包办其实是多么残忍!
孩子的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没有成熟,当然无法独立生存,然而,独立却是孩子自然而然的走向,是成长的主要目标和必备条件。孩子如何才能走向独立,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除了尊重孩子内在的发展力量,父母的帮助(而不是代办)是重要的辅助力量。正如蒙台梭利女士所说:“Help me to do by myself”,意即“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没有什么比父母的帮助更有效果,也没有什么比孩子本身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