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们还是不放心,建议你们把目光转向我们正面对着的文化环境,尤其是成人世界——究竟流行着多少比奥特曼还要恶劣的东西呢?这些才是摆在男孩面前的危机。我们一再重复,社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借助文化的力量把男孩培养成健康的男人,但是也要提防文化可能给男孩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问题上,电视作为现代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成为众矢之的。有的社会学家称电
视是一种“暴力”,它堂而皇之地向整个社会群体“施暴”。从某种程度讲,这种说法并不过分。美国人做过统计,在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中,平均每小时有9个暴力镜头;在儿童卡通片中,平均每小时有21起暴力事件。琼安·安德森·威金斯在她的《改变看电视的习惯》一书中写道,典型的美国孩子一天大约看6个小时的电视。据她计算,当这个孩子长到14岁时,他或她已经目睹了1万1千起谋杀;高中毕业之前,他或她已经受到35万~64万个广告的冲击。
不仅仅是电视。当荧屏上动辄拳脚相加、刀光剑影的武侠影视剧大行其道,我们的书店里也有无以数计的文学作品和光碟竞相用精细的暴力情节描写和血腥残杀场面来吸引读者眼球。暴力影视剧、暴力网络游戏、暴力文学作品、暴力卡通漫画……当文化中的暴力成为时尚,充斥我们的生活,这种文化便成为文化暴力。文化暴力对男孩的影响残酷而深远。
我们一次次看到这样的报道:两名中学生在班级卫生扫除中追逐耍闹,其中一位不小心将另一位的毛衣撕开一个小口,于是两人开始互相推搡争执。老师将他们带回办公室进行劝导,两人表示了和解。然而放学后,在三名同学的怂恿下,毛衣被撕破的同学再次追上对方要求赔件新毛衣,对方不答应,两人又扭打在一起。厮打中,毛衣被撕破者手握借来的小刀挥舞捅扎。被扎的同学颈部和左前胸各中一刀,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中国的校园暴力案中大多采用砖头、菜刀等较为“原始”的武器,而在枪支自由的美国,校园暴力演变为校园枪击案。在这其中,哥伦拜恩中学凶杀案可能是最血腥的一次。在这场发生在1999年的枪击案中,两名学生哈里斯和克莱伯德,携带自动步枪,冲进校园疯狂杀戮,在短短16分钟内,杀死13人,后来在与警察的对峙中自杀身亡。
男孩的独立意识在逐渐增强,但他们的认识理解能力却相对滞后。他们认识问题片面、直观,而且易冲动,好感情用事、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喜欢刺激、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显而易见,他们对于文化的抵抗力是薄弱的。然而,文化暴力正在向青少年暗示一种英雄感。这种英雄感正是男孩需要的东西。那些暴力镜头不仅成为男孩犯罪的指南,还误导了他们的发展方向。那些宣扬暴力美学的电影让男孩们以为黑社会老大才是真正的英雄,继而盲目崇拜、仿效,学习他们利用拳头解决问题——如果文化中暴力成为时尚,凭什么让男孩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暴力文化只是我们阐述的一个方面。当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们发现有些东西开始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有人说,真理根本不存在:无所谓对与错,善或恶。这样的理论让我们恐慌,但是它却在某个范围内大行其道。美国的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将这归结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能与矛盾和平相处,他们一方面提倡“保持上帝的美丽漂亮的环境”,同时又宣称“婴儿还算不上是人,可以在最初的几小时或几天内把他们杀死而不受惩罚”。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观点必须合乎理性,也不给予任何解释。
是的,男孩们面临机遇,也面对陷阱。父母需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想想该如何减弱甚至消除不良文化对男孩的影响。男孩的爱好、经验、价值观念和所受的教育,都将在此受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