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3美元。那是在1920年,当时13美元可是笔不小的数目,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男孩没有办法,只好去向父亲承认错误,请求父亲的帮助。然而,父亲却说斩钉截铁地说,男孩必须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 男孩非常为难。
“我可以借给你。”父亲拿出13美元,“但一年之后你必须还我。”
于是,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3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在字典中,“担当”作为动词出现,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我们没有使用名词“责任”,意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责任不需要整天挂在嘴边,这是一种意识,我们希望男孩明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必须承担后果。
男孩从小学会“担当”,长大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里根的父亲学习,通过一些平凡的小事培养孩子的“担当”品质,让孩子意识到“担当”的重要性。都都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都都发小脾气,把图画书扔在地上。妈妈就故意自己不捡,也不要别人捡。——如果都都当时不肯捡也没关系,就让书放在地上好了。
很快都都就平静下来,把刚才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缠着妈妈讲故事,妈妈说:“你不是把书扔了吗?妈妈不能给你讲了。”都都这时才开始着急,赶紧自己把书捡起来。以后的日子,他知道了扔书的结果是听不成故事,还得自己再捡,就不再随便扔了。
“担当”应该作为一种品质植根男孩的心灵。人们喜欢说“勇于承担(担当)”,其实,“担当” 如果与勇气挂钩,就被忽略了其作为品质的根本。因为在一些特殊的关头,只有品质才会跨越思考的界限,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大连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黄志全只是一名平凡的司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所做的一切也并不惊天动地,然而许多人却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当一些人在为自己要不要承担责任而挣扎思考时,我们或许可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高尚的品质。因为“担当”是男子汉的内在属性,不需要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