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 12:00 《他们这样培养孩子》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家长朋友都重视孩子竞争力的培养,但是这种培养多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往往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培养。与之相反的是,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致使孩子“骄、娇”二气严重,有的还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使有很好的能力,但是没有良好的品德,有哪个单位敢用这样的人才呢! 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是越来越多的父母们应该重视和关心的话题。 『嘉宾背景』 高振敏原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儿科专业。一直在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从事小儿临床和儿童保健工作,历时40余年,在儿童保健和儿科临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81年起,主要从事小儿智能测查和培养的研究工作。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与全国12个省市协作,经过整整10年,先后完成了50项学前儿童智能筛查测验、绘制智力测验和0~4岁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三项科研课题,获卫生部“三优奖”一次,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二次等。1988年起,多次被聘为“中国十佳儿童评选委员会”委员,负责智能评判。1991年起,受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一直负责全市“申请二胎”孩子的智能鉴定和把关工作。 家庭教育不应忽视孩子品德培养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是望子成材的,而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为此,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 抓好品德教育,就要从品德形成的起步点开始,达到先入为主,以便一开始就在儿童大脑中留下非常牢固的、良好的、深刻的痕迹。起始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儿童出世来到人间,第一次喜、怒、哀、乐,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第一个道理等都发生在家里。不论父母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进行教育,孩子都在父母身边接受最初的起步教育。父母的教育好比在白纸上画画,第一笔怎么画,怎样构图,涂什么颜色等,这对儿童今后能否画出美丽的人生画卷是相当重要的。家庭对孩子的起始教育对一个人将产生终身的影响。 家庭品德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一般认为2~7岁是一个人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时形成的一切都非常的牢固,并将作为“第二天性”。实践证明:对一个不良个性及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个优良的品质要困难得多。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既要抓早,又要抓严,讲究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承认品德的可塑性,关键在教育。教育时要启发孩子认识自己,树立模仿榜样,加强集体观念,养成文明礼貌。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是贯穿于整个一生的,所以教育工作也是长期的、重复的教育过程。 培养孩子品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和公共财物。而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应该是抽象的,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人物,让他们懂得这样做的道理。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教育孩子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参加力所能及的值日活动。同时,要培养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美的基础是诚实善良,善良是美好心灵的核心。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把对父母的爱,对家庭的爱扩大到爱同伴、爱集体、爱社会;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为别人做好事所带来的欢乐。 根据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在家庭中开展品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之中。孩子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具体形象的特性,既好奇又爱模仿。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认识,是从浮浅的表面现象开始的,并逐步到比较深入的本质的理解,而且常以成人的认可为标准。因此,通过讲故事、看电影、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品德教育是最为有效的,但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和针对性。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选择人生道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很多父母很重视自身的品德和文化修养,因此,子女可以从父母的模范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取很多有益的营养。 创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家里的环境和气氛的好坏对孩子道德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陶冶孩子的良好情操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家庭要形成团结友爱、民主活泼、勤奋好学和勤俭朴素的好风气。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形成进程中是第一位的,每一个父母应该从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孩子品德的培养。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