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父母与家教 > 《他们这样培养孩子》

 刘文--吵架也是交往方式
 《他们这样培养孩子》


  家长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刚上托儿所,脸上带着伤回来了,哭着向父母诉说;不久,手又被咬伤了……面对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交往中遇到的吵架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嘉宾背景』

  刘文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科学学院博士后,现
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儿童心理与教育学会辽宁省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辽宁省发展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发展及影响因素》副主持人;子课题主持人,主持辽宁省“十五”规划《幼儿气质与素质教育》项目、 全国教育规划“十五”项目“儿童个性发展与培养实验研究”子项目。

  曾到美国蒙特梭利教师培训中心学习并获证书,到美国迈阿密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短期访问学者,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曾荣获霍英东全国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主编《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副主编《儿童个性发展与培养实验研究》等五本专著,发表《幼儿个性结构研究》等数十篇论文。

  让孩子在处理纠纷中学会交往

  一般来说,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初期,在维护自我与接纳别人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纠纷,甚至可能会有攻击性行为。所以,当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时,家长应该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并告诉孩子:“我们不可以欺负别人,但是别人欺负我们时,要保护自己。你可以尽量躲开,也可以与人理论或告诉老师,甚至可以还手抵抗。否则,你会受伤,会痛,妈妈也会难过的。”往往我们受传统观念影响,限制孩子的反应,这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如果受欺负的一方过于忍让,还会助长对方的攻击行为,造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在平日里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为孩子提供模仿的对象。如讲故事、看电视时,可以给孩子讲如何对待别人的欺负及怎样处理等等。注意扩展孩子的社交圈,鼓励他们和别的孩子交往。开始时不妨为孩子安排适当的玩伴,让他们在友善的游戏活动中建立与他人相处的信心,克服畏惧陌生人或在集体里表现内向、畏缩等心理。

  及时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为孩子创造表达意见的机会。平日里多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孩子受了委屈或有了难题时,不要急于出面解决,这样才能不使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心理。父母太保护自己的孩子,总让孩子在自己的庇护下长大,孩子是不会成材的。

  当然,我们不是要培养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可是过分保护孩子,老是出面替他们解决矛盾、解决问题,孩子怎么能独立对付伸向他的拳头呢?结果只好退缩、躲避。还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甚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求孩子规规矩矩,成为父母眼中的“娇子”。然而,这样的孩子在伙伴中就不行了,他哪里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本领,因此只能常受欺负。

  另外,孩子们吵架,家长不要过多干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和积极性。他们在争吵中掌握了集体生活方式。孩子吵架有三种情况:自己主动找茬吵架;别人迫使自己吵架;报复性反驳。2岁时,多是别人迫使自己吵架;3岁左右,多是找茬吵架和报复性反驳。这是由于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缘故。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不允许孩子吵架的话,则不会使孩子具有协作精神。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吵闹大加赞扬,也会使孩子丧失协作精神。有时孩子们吵架,双方父母伤了和气,甚至吵闹起来,而孩子们却早已高高兴兴地又在一起玩了。可以说,孩子们吵架时间是短暂的,尤其是3岁前,彼此也不记仇。通过争吵,对孩子双方都是一种磨练,使他们的社会要求可以得到满足,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善于自我克制、理解他人情感、富有同情心的人。

  总之,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反抗欺人者的本领。当然,不是鼓励孩子主动进攻。有的孩子非常好斗,爱欺负别人,对这样的孩子,必须找出攻击行为的原因,对症下药。

  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基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是学习、模仿而来。有些父母经常相互或对孩子拳脚相加。这种行为对孩子起了示范作用。有些武打影视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大。

  二是错误的认识。如果某次孩子无意中使用武力达到了某种目的,他就会错误地把成功归结为攻击行为,以后常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是为引起他人注意。孩子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常被成人忽视,往往会通过打人、闹事来渲泄不满,以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

  找出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便可以对症下药。对于以身作则的父母们,要改变常用体罚的方式。当孩子发生攻击行为时,要收缴他的“战利品”或使之受到惩罚,那么自然削弱了这种行为。孩子用打骂来表达自己某种要求时,父母要细心观察,以便了解孩子的内心,并告诉他正确的表达方式。只要注意这些,攻击型孩子是会转变的。

  总之,“有人欺负你,你就要反抗”,并不意味着“他要打你,你就打他”。保护自己,反抗欺人者并不一定非用武力。无须细说,让孩子动脑筋,他会发现很多种解决办法。



    关键字:社会性  交往  自保  攻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400,000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热力推荐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