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孩子玩的把戏”并不是指扮过家家、藏猫猫或老鹰抓小鸡,而是孩子为达成某些目的所表现的行为方式,例如说粗话、打架、耍赖、说谎、偷窃等。如果为人父母者能仔细想想,将发现这些行为总是暗藏玄机,也许是那被忽视已久的孩子想博取注意与关心;或是孩子不满父母的管教方式,有意“将军”;也许只因为父母上次对他的误解使他决定当个父母心目中的“坏孩子”。
孩子玩的这类把戏,通常需有两类参与者--主事者与被害者。被害者可能是老师、父母、兄弟姐妹、其他儿童,主事者即孩子本身。往往只有主事的这位孩子才知道玩这些把戏的“规则”,所以他经常是这个把戏的赢家。而玩把戏真正的结果可以从参与把戏者的反应看出,如果参与把戏的大人反应是恼怒、发脾气或用强制手段阻止等,正好符合孩子的本意,那么这个把戏将继续下去。但大人(特别是父母)如果不再跟他们斗或不给予孩子预期的反应,把戏自然会停止,因为孩子不可能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继续玩下去。
有些把戏是孩子从观察父母与别家父母的交往,或邻居孩子、同学玩的把戏中学习而来。家庭气氛与住家环境对孩子把戏的发展都有影响,父母除注意平日的身教及选择良好环境外,如果能适当应用以下供参考的反应方式,相信便能停止“孩子玩的把戏”。
一惊人之语
孩子常可从同辈群体中听到一些粗俗的字眼,他也许根本不懂这些字眼真正的意思,也不知道父母听了会很难受,只是无意地在父母面前呈现时,大多数的父母反应总是会一脸惊讶难忍,同时强烈地阻止孩子再说这些字眼。于是孩子发现,讲出这种字眼可以获得注意,而这可能正是他所渴求的效果,日后他再要获取父母的注意时,便会如法炮制。
有许多方法可以停止孩子“惊人之语”的把戏,就是不去强调那些不好的脏话或粗话,如此可能减少它出现的次数,甚至消失。父母可以参照下面方式:
9岁的小毛和8岁的妹妹小咪,结伴在住家附近的公园里玩,听到有些较大的孩子使用三字经,回家后他们开始在妈妈的面前使用。妈妈冷静地问他们知不知道字的意思,当她发现他们并不知道时,便花了些时间解释,并要求不可再在她面前说出这些字眼,她的要求被尊重了。
父母以冷静的态度去处理并尊重孩子,不当面斥责,在孩子们不会觉得难堪的场合下给予指导,所以父母的要求会被尊重。有许多父母或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尊重长辈,但是尊重是相互的,父母一方面对孩子大吼、威胁、处罚,在许多人的面前让孩子下不了台,同时又坚持孩子必须尊敬长辈,孩子当然不会接受这样的双重标准。父母时常也期望孩子谅解大人们动怒时对他们所表现的不尊重(毕竟人非圣贤),但是当孩子有同样的情况发生,成人却少有相同的忍耐力。因此,如果成人要求被尊重,便应有相对的表示。
小玲,7岁。她不满妈妈反对她参加学校的露营,可以和同学一起过夜:“其他同学的妈妈都准她们的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我真希望您不是我妈!”她哭喊着。以往她这么说可能招来一顿打,然后被赶上床睡觉。但这次母亲尝试一个新方法,她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也知道你心中的感觉。”这使小玲很惊讶,很快地她便从盛怒中平息下来。
当孩子企图以恶言使父母伤心时,父母可以给他一些台阶下,稍同意他的说法:“你也许是对的”、“你的确有权利这么想”,有时也可以保持沉默或故意忽视他的说辞。当孩子顶嘴时,他可能企图和父母争斗,除非父母想陪他玩他所期望的把戏,否则这个把戏便不能继续下去。